正文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研究方法(2 / 3)

3.社會改革是漸進的

人們總是從現實的矛盾出發,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改良社會,漸進地達到理想社會的過程。不可能脫離這點,去追求所謂的理想社會的。

4.複雜問題是可以簡單化的

任何複雜事物都可以分解為若幹關聯的單一問題,隻要分解合理並逐個加以解決,就會促使事物前進。因此,問題導向方法也稱為“將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方法,或“聰明的方法”。比如,雖然政府行政中的腐敗問題有複雜的經濟和社會原因,但並非“老虎吃天,無從下口”,我們是可以通過問題分析,找到關鍵路徑並分步解決它。

總之,問題導向方法是根據以上原理提出的,它通過分析事物的運動現狀(軌跡)與政策目標之間的差異,找出問題,並通過分析原因,找到解決路徑——改變某些政策,使之朝著我們所希望的目標運動。以上原理也告訴我們:

(1)公共政策研究的目的並非改變事物運動規律本身,而是通過執政黨和政府努力,去改變事物運動的某些條件,從而改變運行軌跡,達到預定的政策目標。

(2)公共政策的目標能否實現,既取決於政策目標是否合理,更取決於政策路徑,即能否給予必要條件,促使事物的運動軌跡發生轉變,而這種轉變是符合我們預想目標的。

二、問題導向方法的三個階段

問題導向方法的過程可分為以下階段:

1.問題的提出

也就是指出問題是現實存在的,若聽之任之,會導致某種後果,因而應引起我們重視。

2.分析產生原因

研究者應用專業知識,從曆史、經濟關係和社會關係等角度,對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的、由表及裏的分析,以找出問題產生的根源。

在找尋問題根源的過程中,我們還應當注意分析問題產生的一般原因與深層原因。深層原因指“原因背後的原因”。找到了深層原因,解決問題的路徑也就自然產生了。通常,深層原因分析主要適用於那些複雜問題。

3.提出政策路徑和政策方案

一般地說,隻要將問題的原因弄清楚了,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也就產生了,但有時還必須對方法的路徑合理性進行論證,這就要借用國外經驗。研究學習國外的解決方案,指出哪些方麵是有參考價值的。然後,提出我們的解決方案。

三、問題導向方法的意義

(一)它符合社會發展和人類思維規律

哲學認為,矛盾是事物的內在衝突,而問題是外在表現。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從不滿足現狀開始的,與目標相比,不滿就是問題。

事物發展是螺旋形的,人們通過發現問題,創建新的規則、方法去解決問題,從而使矛盾(問題)得到了解決,事物就前進了一步。隨著新的情況出現,又會有新的矛盾(問題)產生。這時,我們又開始不滿,於是重新去研究問題(矛盾)和解決路徑。隨著新問題的解決,社會又前進了一步。中國從經濟落後的農業國到工業國,經曆了發展—汙染—治理—經濟再發展的過程。在改革開放的前階段,中國的主要問題是經濟落後,人民貧困,為此,我國實行以經濟生產增長優先的改革開放政策來加快經濟發展,但也帶來了汙染問題。到1990年代中後期,環境汙染的後果日益暴露,於是,國家加大汙染治理力度,但中國經濟已進入新階段。進入21世紀,我國進入了既治理汙染,又經濟發展的新階段。

中國的經濟發展曆程是符合經濟發展一般規律的。日本是在1960年代“水俁病”(水銀中毒)事件後才引發全國性汙染防治,而印度正在重複著中國昨天發生的事。而問題導向方法是符合這一規律的。首先,“問題導向”也就是從不滿足現狀開始,去找尋理想社會與現實社會的差異;其次,這一方法將問題、原因與解決路徑等有機聯係了起來,將發現問題和研究分析問題聯係起來,說理透徹,也符合人們的思考習慣,因而容易為領導接受;最後,問題導向方法符合形式邏輯要求,而邏輯本身就具有一種征服人的力量。為此可以說,它是符合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的,具有普適性的方法論。

(二)它符合政府行政工作規律

這至少包括兩層意思:

1.問題導向方法是符合行政工作規律的重要方法

政府行政也稱為行政工作。對於工作毛澤東在《愚公移山》中曾經說過這樣一席話:“什麼叫工作?工作就是鬥爭。哪些地方有困難、有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我們是為著解決困難去工作、去鬥爭的。越是困難的地方越是要去,這才是好同誌。”

毛澤東在這裏說了三層意思,每層意思都與問題導向方法有密切聯係:

(1)工作就是解決困難和問題。而問題導向方法就是針對困難和問題提出來的,它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

(2)鬥爭是解決困難和問題的重要辦法。“鬥爭”按現時的話,就是改革,也就是以新的政策路徑和工作方法,去解決在舊政策、舊方法下無法解決的困難和問題。而問題導向方法就是按此思路提出來的,它的核心是改革。

(3)對困難或問題,我們不能采取回避態度,而應當直麵它們,“越是困難的地方越是要去”。顯然,這點也是符合問題導向方法的,因為,問題導向方法就是一種是從公共價值觀出發,直麵問題,通過原因分析找到解決路徑的分析方法。而且,由於該方法將問題引向深層原因分析,因而不再滿足於一般意義上的解決問題,而是通過政策,將解決“困難和問題”的路徑固定下來,從而保證了不會產生“昨天解決的問題,今天又遇到”的情況發生。

從這三點看,問題導向方法是符合行政工作規律的,它不僅適用於政策研究,也是做好行政工作的重要方法。

2.問題導向方法為科學理財提供了依據

在財政管理中,資金不足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麵對這一問題,我們總結出增產、節約和提高效率“三大法寶”。然而,在法寶的應用上,我們發現並非總是有效:比如,因財源結構和稅收製度等原因,增產未必增進政府的財政收入,尤其在農業上,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後果,不僅不會增加農業縣財政收入,反而要求它們投入更多資金;而節約,有時隻是將收支矛盾由當年推後到以後年度。比如,本應當投入1億元資金建造的30米寬的橋梁,為了節約,我們將寬度減少為20米,雖然當時節約了3000萬元支出,但過了5年橋梁就不適應了,於是我們不得不再花1億元資金建設一座新橋。

若應用問題導向方法,我們就會發現,“三大法寶”應當以提供有效公共服務為核心,即政府必須通過提高財政效率,減少冗餘服務來解決資金矛盾。因為,冗餘服務消耗的財政資金,無論多少都是公共資源上的浪費。而形形色色的“政績工程”就屬於冗餘服務。這表明,問題導向方法在政府理財上也是有很大應用價值的。它為政府的科學理財提供了方法論。

中國的預算改革

針對我國預算上的浪費問題,我們進行了一步步改革:

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們形成了“基數法預算”,這比起沒有預算,即領導“拍腦袋”來,顯然是一種進步。

然而,基數法預算的最大問題是浪費,即“養人、養機構”。針對這一問題1990年代後期我國進行了部門預算、政府采購和國庫集中收付改革,建立了以基本支出預算和項目支出預算為核心的政府預算。政府預算由“養人、養機構”的基數法預算,轉變為以專項資金為基礎的“辦事預算”。辦事預算的優點是符合辦事越多,花錢越多的原則,因而,有利於鼓勵各部門多辦事。

但是,公共服務存在著有效服務與冗餘服務、低效率服務等問題,因而辦事多未必有效果,而擾民之服務越多,雖然政府花了錢,人民卻未得到實惠,並且有可能變得更糟糕了。由於部門預算難以解決這一問題,這就需要進一步改革,建立基於結果的預算——績效預算製度。

這樣,我國就由基數法預算—部門預算—績效預算的初級階段到預算績效管理階段,而問題,也就是如何解決公共支出低效率,就成為這些改革的推動力。可見,問題導向方法是符合理財規律的,是財政管理的重要方法。

第四節問題導向方法的內容

顧名思義,問題導向方法是以問題為中心展開對公共政策研究的。它分為問題的提出、原因分析、提出解決方案等三個階段。

一、問題的提出和論證

問題導向方法是圍繞著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來展開公共政策研究的。

(一)問題及政策問題

1.什麼是問題

問題是應用廣泛,使用頻率很高的詞彙。在現實生活中,矛盾、困難、難題等詞彙都是用於描述問題的。從學術角度,問題指經濟和社會生活中那些不合常規、常理或不符合管理目標,任其發展將會對主體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

問題是主觀見諸於客觀的東西,它處處存在。通常,人們可以將它區分為經濟和社會問題,如經濟運行不順暢、通貨膨脹、分配不公等;個人的認識和行為問題,如對現狀的不滿、個人不良的行為習慣、疾病、發展受挫折等;科學研究上的問題,如概念模糊、邏輯關係不清、結論不正確等。同時,也可以將它分為一般問題和政策問題。

從科學角度,問題可歸納為以下兩種:

(1)違背常理,對個人、組織或社會發展不利的經濟和社會現象。首先,問題是一種經濟和社會現象,即客觀存在;其次,問題是指那些違背常理、常規的現象。俗話說“反常即為妖”,反常就是問題。常理指公認的道理。常規指一般的自然或社會規則;最後,這種現象會對個人、組織或社會發展可能產生,或正在產生不利後果的才是問題。按常理,就像家庭理財一樣,政府增加財政收入會緩解收支矛盾,但我國卻存在著財政收入越多,收支越緊張的“財政收入悖論”。這就是問題。

在財政監督中,存在著檢查—處罰—再檢查—再處罰,即“累查累罰”現象。由於它違背了“人跌了跤,會記住教訓”的常理,因而是問題。

(2)當我們發現事物運動偏離了既定的、合理的公共政策目標,並可能危及目標的實現時,就成為問題。我們知道,人的活動是有目的的,在管理學中,目的也稱為目標。問題指現實與目標的差異。這就是說,問題指那些與政策目標不符或背反的經濟與社會現象。問題導向方法的目的是阻斷其發展,或者將其引導到有利於個人、組織或社會的正確方向上來。我們的目標是建設廉潔高效政府。當我們在采取了種種廉政措施,發現腐敗並未消除,而是進一步蔓延時,腐敗就成為問題。

我們從事某一實驗,發現實驗結果並未達到預定的或者理論推導應達到的目標時,問題就出現了。我們在判斷某種現象是否屬於問題的範疇,應當堅持兩個標準:一是事實標準;二是價值標準。而後者是從主體的利益角度提出的。對同一現象,由於不同主體的價值標準不一,就產生了個人問題、組織問題和公共問題等分類。

2.從政策學角度的問題分類

公共問題指從公共價值標準角度提出的問題。既然問題是主觀見諸於客觀的東西,那麼,從政策學角度就可分為以下兩類問題:

(1)經濟和社會問題。美國學者喬恩·謝潑德(Jon Shepard)和哈文·沃斯(Harwin Voss)在《美國社會問題》一書中,把社會問題定義為:“一個社會的大部分成員和一部分有影響的人物認為某種社會狀況不理想或不可取,應該引起全社會關注並設法加以改變。”(〔美〕喬恩· 謝潑德、哈文·沃斯:《美國社會問題》,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1—2頁。)社會問題即社會上相當數量的個體主觀意識中的共同問題,具有影響較大、共同存在的特點。諸如饑餓、貧困、吸毒、販毒、賣淫、嫖娼、酗酒滋事、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精神疾病、家庭暴力、就業問題、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等等。經濟問題指與經濟活動有關的問題,諸如經濟危機、貨幣和財政問題,以及通貨膨脹、彙率、股票等方麵的問題,由於許多經濟問題是與社會問題交錯的,如貧困、失業、環境汙染等,因而,本書將它們統稱為經濟和社會問題。經濟和社會問題並不都是公共政策問題,隻有公共政策應當解決和能夠解決的問題,才是公共政策的研究和解決對象。

(2)公共政策問題。簡稱政策問題,指在經濟和社會問題中那些屬於政府職責範圍,具有政府可及性特點的公共問題。這就是說,問題到處存在,但它們並不一定能納入政策研究的範圍,隻有符合一定條件的問題,才能成為政策問題。在我們認定公共政策問題時,應當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一個問題要成為政策問題,它必須屬於公共事務的範圍,是政府能行使管轄權,或行政能力可及的。例如,有些問題雖然需要解決,但如果是某一級政府不可及的,就不應成為其公共政策對象。

第二,從效率角度看,一個問題要成為政策問題,必須是存在著市場失靈或社會失靈,因而是政府應當,並能夠通過政策調整予以解決或予以緩解的問題。

市場失靈是指在市場機製下不能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效率的狀態。其原因有:壟斷,公共品,外部效應,不完善市場,信息不對稱,經濟周期性,收入分配不公平,非優效品等。

社會失靈是指由於特殊社會性公域的活動主體,即社會自組織的主體缺失或其功能缺失,導致市場與政府無法處於有效順暢溝通、相互協助、密切配合的狀態。產生社會失靈的原因主要有:相關利益衝突的不可調和性,社會自組織程度低下,社會組織響應能力的低下,與主流社會價值取向衝突等。由於社會失靈是無法通過社會自主協調的方式解決,這就需要政府去解決。

問題的解決既可以指問題的消除,也可以指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這與我們通常所說的問題解決,即問題的消除是有區別的。

3.政策問題的提出

政策問題的提出是問題導向方法的重要環節,指將一般的問題上升為政策問題,從而列入政策研究議程的過程。問題到處存在,但未必需要用政策來解決。隻有那些如不解決,將危及公共利益的現象,才會上升為政策問題。由一般問題上升到政策問題,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問題是現實存在的。亦即它是客觀的,並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經常發生,或這一情況在不同地方會反複出現的。就是說,那種偶然出現的事件或情況不屬於政策問題。而那些沒有事實依據的,是“空想中的問題”。它不屬於政策問題。

(2)如不解決,它會危及公共利益。就是說,若我們不加以糾正,會對公共利益產生或正在產生不利影響。反之,若它不會對公共利益產生不利影響,或者雖然有影響,但並非根本性,不會危及公共利益的,就不是政策問題。如個人的某些不良嗜好,由於不會影響公共利益,因而不屬於政策問題。

(3)具有政策上可及性。這是指從效能和法律角度,它們是政府應當解決、能夠解決的問題。

這些問題或者是因公共政策中的某些缺陷引起的,或者是應用公共政策能夠調整的。雖然某些問題會影響公共利益,但若非公共政策可及的,就不屬於政策問題,例如,對個人的不良衛生習慣,政府就需要通過其他手段,而非公共政策去調整。

以上三點,既是我們確定問題的依據,也是分析和論證問題時,我們必須遵循的要點。隻有同時符合這三個條件的,我們才確定它為政策問題。否則就屬於一般問題。

(二)政策問題的論證

吃準了問題,我們才能對症下藥,即使不能根治,也至少可防止其蔓延。這就需要研究者對政策問題進行論證。問題的論證也就是研究者按以上三個條件,通過對現象進行分析,證明它確實存在。這一概念告訴我們,問題論證的過程是鑒別問題真偽的過程。因為,若不具備這三個條件的,就是“偽問題”。例如,“杞人憂天”就是偽問題。在以往的公共政策研究中,我們有時會將一些“偽問題”當作問題去解決,結果是不僅毫無意義,而且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精力和政策資源。但是,若我們將政策問題搞錯了,將真問題看作偽問題,就會造成決策失誤,並帶來嚴重的後果。1950年代中國的人口政策就是例子。在封建社會裏,雖然政府沒有限製生育,但由於廣大人民普遍存在著營養不良,加上疾病死亡、戰亂等,因而未出現人口過度增長問題。甚至在戰亂和饑荒之後,是人口的大量減少。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為此,馬寅初先生從新中國的社會安定、生活改善、醫療條件改善等條件出發,論證了新中國必將出現人口增殖高峰。並指出,如果不加以人口控製,會產生一係列政治、經濟、社會問題。這顯然是一個現實存在也十分重要因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

但是,毛澤東卻從封建社會在一次大的戰爭後出現的人口大量流失和死亡的事實出發,認為馬寅初先生的人口問題是“偽問題”。為此,當時國家采取了與封建國家在戰爭後類似的、鼓勵生殖的政策。這就造成了中國人口過度增長的災難性後果。到1980年代,這一問題已經到了嚴重的程度,於是,催生了我國以計劃生育為特征的“新人口政策”。在問題的論證上,我們應注意以下三點:

1.弄清問題的屬性

這是指弄清它屬於公共問題,還是組織問題或個人問題。通常,組織問題應由組織去解決,而個人問題應由個人去解決,它們都不應當納入公共政策的對象。若是某種現象雖然發生在組織或個人內部,但又是他們所無力解決的,並存在一定的社會危害性,那麼,它就是公共問題。

從政策學角度,通常,個人(別)問題與社會問題很好認定,極少會在此鑒別中有疑義的。社會問題轉化為公共問題就有兩種可能:一是一些社會問題還處在孕育階段,矛盾還沒有充分暴露出來。二是一些社會問題雖然很嚴重,但在其初期,可能僅僅局限在一定的區域或個別領域,當問題擴散、蔓延後,就會轉化為公共問題。

必須指出,公共問題是公共政策的調整對象,但是,並非所有的公共問題都需要公共政策去解決,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公共問題依靠行政部門現行的規章製度是可以解決的,這就不必納入政策問題的對象,隻有那些靠現行的規章製度無法解決的問題,才納入政策問題的範圍。

2.區分政策問題的領域

政策問題的客體範圍非常廣泛,幾乎涉及社會問題的各個方麵,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這就需要我們對其實質進行界定,確定其範圍,找到其中最主要的問題。這一工作,也稱為區分政策問題的領域。

比如,若它屬於經濟學上的政策問題,就需要我們運用經濟學的有關理論去分析和處理,正如本書所側重的;若它屬於社會學的問題,就需要我們用社會學的有關觀點去處理和解釋。

3.以規範的語言加以表述

問題論證中對其實質界定清晰後,我們就需要運用規範的詞彙、語言加以表述。其目的是以較短的詞語表述政策問題的特征,不至於引起誤解或產生歧義。此外,研究者還應當用某些可操作性語言(如運用數字、文字、符號、圖表等表達方式)對問題進行明確、詳細、全麵的論證表述。這也是公共政策問題研究的關鍵一環。

以規範的語言加以表述很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該問題能否進入政策研究程序,或進入決策機構視野。而就實際看,由於公共政策問題的複雜性,使我們很難對特征做準確把握,因而它也是公共政策研究中較為困難的環節。

二、對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原因分析是一種綜合分析

1.什麼是原因

“萬物皆有因”,原因指事物運動的內部矛盾或運動軌跡。當我們了解甲的過程,就會理解並解釋它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裏。這一事例告訴我們:

(1)事物運動是有軌跡的,了解其運動軌跡,是解釋事物的必要步驟,而軌跡就是對問題原因做出的某種(為什麼來?如何來?等)描述。因此,原因分析是了解政策問題的關鍵。

(2)推動事物運動必有原因,即由內部矛盾的發展引起的。一般地說,了解事物運動的軌跡也就是研究其一般原因,而分析事物運動的內部矛盾和動力,就是研究事物的深層原因。

(3)原因指與事物運動現狀相關性較高的因素。就是說,它與事物現狀之間,必然存在著因果關係。本來,事物應當是從起點向結果1運動的,正是由於“條件”的存在,使事物的運動軌跡發生了偏轉,朝著結果2運動。而圖中的“條件”,就是原因。通常,我們將那些直接影響事物運動軌跡的因素,稱為直接原因,而將那些並非直接起作用的因素稱為間接原因。

正是由於原因與現象之間存在著相關性,因而,應用數學上的相關性分析方法,是找到事物原因的重要方法。

2.政策學對原因內涵的界定

在這裏,我們還需要討論的是,事物本身的運動軌跡,一些教材都認為它也應當稱為原因。但是,我們的觀點認為,它不應當稱為原因。

(1)原因是對問題而言的。沒有問題,就不必去追查原因。而若無外力幹擾,事物向結果1運動是正常現象,是事物規律的表現。若這一運動狀態是合理的,就不存在問題,也無分析其原因的必要。或者說,隻有當其運動軌跡發生偏轉時,人們才會去分析其原因。可見,原因是有特定條件的,隻有符合這一特定條件的因素,才稱為政策原因。

(2)政策分析屬於應用型學科,我們分析原因的目的是為了尋找到合理的解決路徑,若我們將影響事物運動的所有因素都描述一遍,不僅沒有價值,反而會衝淡主題。為此,從解決問題看,也不必去分析所有原因,而是找到影響事物運動軌跡的關鍵因素,尤其是主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的一般規則

對政策問題的原因分析,指研究者應用某些原理和工具,以及有關專業知識,從曆史、經濟關係和社會關係等角度,對政策問題產生的一般原因和深層原因進行深入的、由表及裏的分析,以找出問題產生根源的過程。

1.對政策問題分析的過程也就是深化對問題研究的過程

從政策學的觀點看,我們分析原因的目的是指出哪些原因是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加以改善的,哪些是客觀條件,一時難以改善,從而為解決問題提供依據。因此,問題分析並非對其原因做出一般描述,而是找到影響事物運動軌跡,或產生與預算結果不一致的關鍵因素。而對政策問題的分析過程,也就是深化對問題研究的過程。

2.必須抓住主要原因,進行一般原因和深層原因兩個層次的分析

原因是指影響事物或事件發生和發展的條件或動因。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往往是由許多複雜的原因構成,這就需要我們進行兩個層次的分析:

(1)進行一般原因的分析。通過分析,找到影響事物發展的主要原因,由於主要原因規定了事物的發展方向,因而是我們分析的重點。然而,分析主要原因是困難的,這一困難很大程度上與我們的認識和體會有關。有時,即使你認識了主要原因,在表述上也很困難。為此,我們就需要應用曆史與邏輯一致的方法,理論分析與數理統計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2)圍繞主要原因,進行深層原因分析。對複雜事物而言,隻有找到深層原因,才能跳出就事論事,提出具有方向性、指導性的解決方案。

3.采用外因與內因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哲學認為,內因是依據,外因是條件。內因指事物自身發展變化的規律,若無條件影響,事物就會向結果1前進,這就是內因在起作用。外因指改變事物運動狀態的條件。外因需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就是說,一旦外加了這些條件,事物就會向結果2的方向運動。

在政策分析中,我們的目的並非去解釋“為什麼在沒有外力的條件下,事物必然會向結果1運動”,而是要說明“為什麼有了某些條件,事物不再向結果1而是向結果2運動”。目的是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這一方法,也就是外因與內因分析相結合的方法。該方法的重點是說清楚這些條件是如何去改變事物運動軌跡的,它會向哪裏去。

4.注重“火藥桶”與“導火索”的關係

“火藥桶”指影響事物發生和發展的長期原因,而“導火索”指引發事件的直接原因。有些問題,尤其是經濟與社會問題,往往是矛盾長期積累而形成的,它有一個漸進積累的過程,而其爆發往往帶有某種偶然性和突發性。分析原因也就是要找出“火藥桶”,並撤除它,才能從根本上防止爆發。

5.采用多種方法,進行多角度論證

有時,問題分析需要采用多種方法,進行多角度論證,才能找出主要原因或“火藥桶”。這些方法包括曆史分析、實證分析、規範分析,有時還應采用數理分析等方法。

(三)一般原因分析

一般原因分析也稱為對問題的直接原因分析,是指根據邏輯關係,將問題產生的各種直接原因羅列出來,並指出主要原因。作為問題分析的第一步,這種方法在分析複雜問題時尤其必要。

1.不應當將那些間接原因羅列進來,幹擾思路

間接原因指與問題間接相關的原因。例如,A打到一隻兔子,請朋友甲共享,甲在吃了兔子之後,又將它介紹給自己的朋友乙,於是,A就對他說,兔子我已經吃完了,隻能請你喝兔子的湯。爾後,朋友乙又將他介紹給丙,A就對他說,我隻能請你喝兔子湯的湯……在這一故事中,甲是A的朋友,因而能吃到兔子肉,而乙和丙是間接朋友,隻能吃到“兔子湯的湯”。事實上,間接朋友並不一定是A的朋友。由於影響事物的間接原因很多,我們事實上很難都列出來,即使羅列了,意義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