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研究方法(1 / 3)

公共政策作為一門應用學科,應當有自己的方法論,從本章開始到第七章,我們將重點研究公共政策的方法論。本章將梳理公共政策研究方法。以為後麵各章的分析評價方法提供依據。一般地說,公共政策研究有規範分析法和實證分析法兩類。

第一節公共政策研究的方法概述

一、公共政策研究的兩種方法

公共政策研究也稱為公共政策問題,就解決路徑進行的研究和分析。這是在創建或修正公共政策前期進行的研究。

一般地說,公共政策的建立需要經過研究、政策建立和實施等階段,公共政策研究就是提出公共政策的可行性、路徑和計劃,政策隻有通過研究,具備了可行性條件,才能進入政策建立階段。由於社會科學論文主要用於政策研究,這一研究方法也廣泛地應用於論文寫作上,因而是科學論文寫作的重要方法。公共政策研究通常可分為規範分析法和實證分析法兩類。

二、公共政策研究的基礎——事實/價值兩分法

(一)什麼是事實/價值兩分法

無論是規範分析,還是實證分析都是以事實/價值兩分法為基礎進行的,因此,在研究具體方法前,我們就應了解事實/價值兩分法。

事實/價值兩分法是一種哲學的認識論方法,最早與休謨提出的“是”命題與“應當”命題有關,因為,“是”指向事實,而“應當”則指向價值。經由康德等人的彌合而形成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命題。它要求分析人員應當基於事實,以平和的心態和公共價值標準,客觀地分析問題的嚴重性、危害性程度及其產生原因,經過分析綜合,提出合理的解決路徑。而不是根據自己的主觀價值標準,先驗地決定問題的存在,也不人為誇大或者縮小問題的嚴重程度,嘩眾取寵,以博取“眼球”或“點擊率”。

事實/價值兩分法也是實事求是的體現。在公共政策分析上,我們能否自覺地應用這一方法去分析問題,事關學風問題。而科學、嚴謹的學風是我們所提倡的,也是學者們獲得社會尊重的基本條件。

事實/價值兩分法是提高公共政策分析報告的質量,提高分析報告科學性的關鍵。在我國,各種機構產生的公共政策報告,加起來超過幾萬份,但多數隻是作為“科研成果”而束之高閣,未產生相應的後果,即使發表了,引用率也很低。重要原因之一是分析者沒有掌握事實/價值兩分法,分析無說服力,結論也不具有政策上的可行性。而隻有科學的有質量的公共政策分析報告,才能獲得人們的關注和有關部門的采用。因此,事實/價值兩分法是科學研究和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是規範分析法和問題導向分析法都應遵循的。

(二)事實價值兩分法與先驗主義

雖然事實/價值兩分法原理簡單,但要做到卻是困難的,因為我們在分析問題前,很難避免先驗之見,而無先驗之見就無研究激情,將研究變成枯燥的“命題作文”。因此,既要保持激情,又要堅持事實/價值兩分法是困難的選擇。

1.大膽的設想,小心的求證

“大膽的設想,小心的求證”是胡適先生對實驗主義研究方法的高度概括,有人說:“這十個字的影響,實在超過了胡適的任何一部著作。” (張海晏:談談胡適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複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docin.com。)

我們知道,科學研究和政策分析是需要創新的,創新就意味著否定前人成果或推翻前人結論。若否定並非出自你的想象,而是來自科學的、嚴密的論證,就可能成功。反之,若你將事實與主觀價值混為一談,就會將現實問題誤認為政策問題,產生謬誤結論。而將它轉化為政策問題的過程,就是小心求證的過程。

“小心的求證”也稱為認證充分原則,它具體是指:

(1)求證你所依據的事實,是真事實,還是偽事實?

(2)求證你所確定的政策問題,是真問題,還是偽問題?

(3)求證你所確定的政策路徑的合理性。

(4)求證你所確定的政策方案的可行性。

現實問題隻有經過小心求證,即全麵地、充分地論證後,才能上升為政策問題,成為政策研究對象。

2.謹慎地使用事實

在求證過程中,我們必須引用事實。雖然事實到處存在,但在政策分析上,我們還應注意做到以下三點。

(1)區分典型事實與“不典型事實”。典型事實指符合你研究需要的,具有實質意義的事實。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事實是指典型的事實或事例。事實越具有典型性,就越具有說服力和政策分析價值。而你要找到典型的事實,就必須下工夫深入實際,從現在的社會現象中,通過去偽存真式的篩選,才能獲得。

此外,對事實的取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的立場。立場不同,人們對同一事實的感受不同。唐杜甫在《春望》中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在特定環境下對花鳥蟲魚等常人認為能愉悅身心的事實,產生的不同感受。

(2)分清“主事實”與“流事實”。由於這一判斷會自覺不自覺地影響你的政策分析,因而是必須厘清的。比如,在我們分析社會問題時會發現,社會上既有許多誠信、正直,積極向上者,也有靠虛偽、欺騙為生者,甚至以殘害他人為樂。若你采信的是前者,就會感到社會充滿了友愛和蓬勃生機,前景是光明的,若你接觸的是後者,就會感到黑暗和險惡,前景暗淡。“主事實”是指符合社會潮流和發展方向的事實,也是社會中積極向上的事實,政策分析者抓住這一事實,就會充滿光明和正義,從而對未來充滿信心,也就有了對問題的不同認識和解決路徑。

即使你在分析犯罪,腐敗等社會弊病問題時,也要堅持區分“主事實”與“流事實”。比如,對於腐敗問題,你就可能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這個社會是積極向上的,雖然有腐敗和墮落者,但隻是少數,屬於“流事實”,然而,由於它們是社會毒瘤,對社會的危害很大,為此,必須有效地防止這一醜惡現象的發生,而且,黨和政府是有能力來製止發生的。於是,你就會覺得自己是個“戰士”,以必勝的信心投入到反腐和防腐的政策研究中去,從源頭上尋找治理腐敗之策;而另一種觀點是,由於每天都有腐敗案件揭示出來,而腐敗的手法又五花八門,你就會覺得腐敗到處存在,是社會的“不治之症”。於是,你就會喪失信心,即使你所提供的治理路徑,也隻能是就事論事的。

對一個社會來說,由於這兩種事實都是存在的,因此,關鍵是你選用的是哪種事實。這告訴我們,隻有選用主事實,才能使你的研究充實,證據有力。

(3)學會對事實進行科學分類。在這個社會裏,隻要你肯下功夫,就什麼樣的事實都可以找到,問題不在於你找到多少事實,而是要學會怎樣對事實進行科學分類,從中篩選出你需要的政策事實。而科學分類,就是區分典型事實與不典型事實的重要方法。

在對事實的分類上,最實用的是形式邏輯中關於概念的分類方法。形式邏輯認為,對事實的分類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形成不同的層次,但在每一角度的分類時應保持完整性,做到既不遺留,又不重複。

形式邏輯

1.形式邏輯的規律

形式邏輯是研究演繹推理及其規律的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要工具,是人類認識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出現的思維方法。形式邏輯的規則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它要求思維必須具備確定性、無矛盾性、一貫性和論證性。

(1)同一律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之一,它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在同一意義上使用概念和判斷,不得混淆概念和判斷。其公式為A是A。公式包括的內容為:

① 思維對象同一;

② 概念的內涵同一;

③ 判斷的標準同一。違背了同一律的,稱為偷換概念。

(2)矛盾律又稱不矛盾律。它通常被表述為 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它作為事物認識規律,指任一事物不能同時既具有某屬性又不具有某屬性;它作為思維規律,指任一命題不能既真又不真;它作為一種認識活動的規則,指任何人不應同時斷定一個命題(A)及其否定(並非A)。否則,就會自相矛盾;它作為邏輯語義的規律,指在同一上下文中,同一語詞或語句不應既表述某一思想又不表述某一思想。違背這一要求,思維就會陷入邏輯矛盾(A並且非A)之中。

(3)排中律被表述為:A是B或不是 B。傳統邏輯中,排中律指任一事物在同一時間裏具有某屬性或不具有某屬性,而沒有其他可能。它作為思維規律,指一個命題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沒有其他可能。它作為認識規律,指任何人不應同時否認一個命題(A)及其否定(並非A),即對一個命題及其否定不能持兩不可之說。它作為邏輯語義規律,指任一語詞或語句在同一上下文中應表達某一思想或不表達這一思想。但是,排中律並不排除具體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有中間環節,以及有多種狀態和各種可能性。

2.形式邏輯中的概念分類

(1)根據概念外延的數量(0,1.n),可以把該概念分為零概念、單獨概念和普遍概念。零概念如“方的圓”,單獨概念如“中國”,普遍概念如“學生”。

(2)根據概念外延的性質(群體,非群體),可以分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集合內所有分子在總體上所具有的屬性,是該集合所具有的屬性,而該集合內的分子不一定具有。如“森林”、“書籍 ”、“中國人”;非集合概念的每個分子都具有同一個屬性如“人”、“犯罪”。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是相對於普遍概念的內涵角度劃分的,理解起來有點困難,一般說來集合概念前不可以用“所有”,“每個”等數量詞進行修飾。

(3)根據概念外延是實體還是屬性,區分為實體概念(具體概念)和屬性概念(抽象概念)。實體概念是反映具體事物的概念,如“火車”;屬性概念是反映事物某種屬性的概念,如“偉大”。

(4)根據概念內涵的判斷方法,可以區分為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肯定概念反映對象具有某種屬性的概念,如“紅”、“機動車輛”;否定概念反映對象不具有某種屬性的概念。如“非紅”、“非機動車輛”。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是相對於一定論域而言的。如“非正義戰爭”相對於“戰爭”。

3.形式邏輯中的概念間關係

概念之間的關係實質上是概念之間在外延上的關係。

(1)相容關係:概念在外延上至少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如“青年人”與“學生” 等。包括:

① 交叉關係,兩個概念隻有部分外延重合,如“工人”與“黨員”。

② 種屬關係,又叫真包含於關係,如“普通累犯”與“累犯”。(外延大的叫“屬概念”)又如,“憲法”與“中國憲法”。 (外延小的叫“種概念”)種屬關係和屬種關係統稱包含關係。

③ 全同關係,如“北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2)不相容關係:又叫全異關係,概念之間在外延上沒有一個重合,如“鹿” 與“馬”。包括:

① 矛盾關係,如“紅”與“非紅”。這是一種對立無中的關係,用公式表示為 C=S+P,這種關係肯定一必否定一,否定一必肯定一。

② 反對關係,如“紅”與“藍”。這是一種對立有中的關係,用公式表示為 C>S+P,這種關係肯定一不能必然否定一,否定一也不能必然肯定一。

3.采用必要的曆史方法

在事實/價值兩分法中,為了論證事實,有時我們還有必要研究曆史,以幫助自己厘清觀點。在這裏,曆史方法有兩層含義。

(1)研究曆史,弄清事物的來龍去脈。事物的運動是有自己軌跡的,這些軌跡也就是曆史。同時,事物運動是有自己的規律的,事物的實際運動路徑,總是由自身規律和外部條件兩個因素決定的。因此,曆史方法也就是研究外部條件是如何影響事物自身規律,而產生曆史軌跡的方法。有時,我們通過對事實的發生、發展規律的研究,去預知和把握未來。何況,許多社會問題或許可以在曆史上找到解決辦法。

(2)研究曆史上出現的同類現象,及其產生條件,治理方式,治理後果,從而為政策的製定提供參考依據。

(三)重視對貨幣和利益分析

美國國內收入署有一句名言:“如果你能夠追蹤金錢的流動,你就會找到真相。”(孟春:深化收支分類改革推進透明度和績效評價,2008-10-17,15:39,中國論文下載中心。)為了弄清事實真相,我們還必須重視對貨幣和經濟關係的分析,從中找出事實產生的真實原因。這是因為,利益是決定人們行為的驅動力,許多事件的出現總是與某種經濟利益有關。因此,有時客觀地分析經濟利益關係是必要的。

由於貨幣關係在經濟關係中處於核心地位,為此,我們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必要時應當從貨幣關係和貨幣運動開始,尤其是通過財政政策的實施分析,從中找到事物真相。在這方麵,這足以說明財政政策的意義。

事實/價值兩分法十分重要,是公共政策分析中我們必須掌握的。隻有掌握了這一方法,才能提出符合實際,有政策價值的分析結論。

第二節規範分析的研究方法

一、規範分析方法的內容

規範分析法也稱為理論/模型研究方法,指從某一原理或模型出發,來分析和論證某一政策可行性的方法,或從某些數據出發,借助於模型,推導出某一現象或結果必然產生的研究方法。規範分析方法包括邏輯分析法和模型分析法兩種。

(一)邏輯分析法

邏輯分析法也稱為三段式分析法,是按邏輯學“凡是A都等於D,因為C等於A,所以C等於D”公式建立的分析方法。邏輯分析法通常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建立“A等於D”的命題,並通過邏輯分析證明該命題是真實的。例如,“在自然狀態下,液體都具有從高處向低處流動的習性”。

第二階段,證明C等於A,獲得A等於C的結論。或者證明A不等於C,因而獲得A不等於C的結論。例如,“水屬於液體,因而在自然狀態下,水具有向低處流動的習性”。

第三階段,具體說明這一結論的應用價值。

邏輯分析法是自然科學中應用比較廣泛的分析方法。數學和物理學就是通過邏輯過程,從一個公式推導出另一個公式的。邏輯分析法也普遍應用於公共政策分析,用於證明某一公共政策的可行性或普遍價值。此外,一些經濟學原理,經濟學家也是借助於這一方法進行推導,或加以證明的。

但是,邏輯分析法在應用於公共政策分析上,也存在著如下難點:

1.如何建立命題,並證明它是真的

這也是我們常遇到的難題。由於自然科學的許多結論是可以在實驗室這一純粹狀態下進行的,因而其結論的正確與否,人們是可以通過實驗而獲得的。但是,公共政策屬於社會科學。由於社會科學的某一結果往往是多因素的,即使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看法往往是不一的,更遑論命題的證明了,這就使我們不能很簡單地使用邏輯分析法去分析社會問題。

在這方麵,政策研究者的通常做法有:

(1)借助於常識、習俗或前人研究成果來證明命題的真實性。但是,在引用前人研究成果時,我們必須注意該命題的條件或假定,否則會將結論引向謬誤。然而困難在於,有時這些條件或假定往往是隱含的,為此,研究者必須對其適用性給予重新驗證。

(2)借助於統計概率分析,研究分析和判斷這些問題是屬於一般還是特例。對於社會事件,我們固然應當注重特例研究,防止其發生,但更應當注重一般社會問題的研究。因為,公共政策的重點應當是一般社會問題。

(3)借助於抽象法來研究經濟行為,從而證明某些命題。例如,馬克思曾用《魯賓遜漂流記》故事中的魯賓遜和星期五的兩人社會關係,來說明暴力與經濟的關係,從而獲得“暴力也是經濟力”的著名結論。這是對社會結構的高度抽象。

2.如何在諸多的因素中,找出主導因素

毛澤東曾指出,在事物運動中存在著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前者規定了事物的方向,而後者處於次要的從屬地位。這就告訴我們,麵對複雜的社會問題,應當分清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主要因素指決定事物運動方向,或者是在諸多影響事物因素中居於主導地位的原因。公共政策的路徑是針對主導因素而提出的。我們隻有牢牢地把握住主要因素,才能在政策研究上不轉向,或不被某些暫時的突發因素所蒙蔽。那麼,怎樣才能在諸多的因素中,找出主導因素呢?

(1)合理應用統計分析工具。由於主要因素對事物進程起主導作用,因而從數學關係上看,這類因素與事物結果的相關性高,而次要因素的相關性差,結合這點,我們可以引進某些統計分析方法,通過相關性分析來區分事物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2)區分一般與例外。這就是我們在開始研究時,應當做出某些假定,將例外排除出去,集中精力去研究一般情況下的事物運動規律和政策走向,獲得相應的政策。在公共政策的路徑確定後,我們再研究例外,通過列舉出例外的各種具體情況,規定適用的政策。對公共政策設計者來說,這一方法是必須掌握的。

(二)邏輯演繹法

規範分析的另一種方法是邏輯演繹法。這就是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或數學模型,通過輸入相關數據,來獲得事物發展的某些重要結論,或者預測某一現象必然發生,提出預防性政策或對策的研究方法,又稱模型分析法。

邏輯演繹法的好處是,它假定了事物發展過程是受到多因素影響的,人們是可以通過數學模型反映並描繪出各項條件與結果之間的複雜關係的。這點是傳統理論分析所無法企及的。其缺點是建立數學模型,尤其是多因素的數學模型十分困難,這也是目前許多學者致力於研究和突破的。

二、規範分析法的優點與缺點

(一)規範分析法的優點

規範分析法包括邏輯分析法和邏輯演繹法的優點有:

1.方法規範

它們是依據某一理論、命題或假定演繹出數學模型,然後驗證該模型的合理性,並通過該模型的應用,演繹和推論出事物發展的結果。有時,它可直接引用某些理論或原理,通過分析事物已具備的條件,推論出可能的發展結果。

2.直觀形象

理論模型離不開抽象,但往往卻采取了極為形象、直觀的表述,這對於具體理解及政策執行都有很好的效果。

3.邏輯較嚴密

邏輯具有征服人的力量。一般地說,建立模型的過程就是借助於數學分析方法,將某些理論固化的過程。因而一個好的理論模型具有比較嚴密的邏輯結構。基於這一邏輯結構獲得的結論,具有較大的可信度。

(二)規範分析法的缺陷

然而,規範分析法也存在著如下缺陷或不足。

1.結論上的假設性缺陷

該方法是在已有的經驗事實、數據和理論下提出假設,並以此為邏輯起點的,但是,這些假設是否存在,是否正確,是否與實際吻合,都無法做出事先判斷。“假設”就等於抽象去某些實際情況,這就是說,由此而形成的數學模型是無法回到實際中,並接受實際經濟和社會活動檢驗的。這就違背了科學的可驗證性要求,從而影響了其實用價值。

2.結論的近似性缺陷

理論/模型導向研究方法中模型的推理是建立在模擬推理之上的,是依靠相似關係把在一個係統中成立的結論轉移到另一個係統上,由於兩者不可能絕對匹配,因此,這一研究方式往往隻能獲得近似的結論,對公共政策研究來說,這一結論有時是致命的。

3.在應用範圍上的有限性缺陷

由於社會科學並不像數學定理那樣論證嚴密,因而,由此獲得的結論會受到某些限製。例如,相關性分析是廣泛使用的方法,它也可能將兩個不存在因果關係的事物聯係起來,並獲得相關性結論,但這一結論是不可信的。這些就限製了其應用。

三、正確對待規範分析方法

作為公共政策研究的工具之一,“模型”是必不可少的。建立公共決策模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這些不同的角度為我們理解政府決策過程提供了有效手段。模型方法在滿足政策係統整體性的要求下,力求抓住本質、化繁為簡,為處理和解決社會公共問題提供行之有效的工具。

模型的建立過程,要以事實和數據為依據,運用一定的科學理論,按照目標所追求的需要,提煉出主要因素、主要過程和主要關係,力求建立能反映係統本質特征、從邏輯上可以展開的模型。

我們既不讚成把模型絕對化,不分場合、不分問題的難易與需要,簡單的套用模型;也不讚成把它說得一無是處、一文不值,而不分青紅皂白地加以排斥。應當指出,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我們是可以將許多社會經濟活動的因素通過數學模型,進行仿真計算的。在這種情況下,若我們能將模型的分析與直觀的、問題導向的分析結合起來,就可能獲得一些更為符合實際的結論,從而將公共政策研究引向深入。

第三節實證分析的研究方法——問題導向方法

與規範分析的研究方法相對的是實證分析的研究方法。實證分析的研究方法包括曆史研究法、問題導向方法等。其中,應用最廣泛的是問題導向方法,這是一種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獲得政策的研究方法。這是我們應當掌握的。

“問題導向”最初是一種學習方法,即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指以學生為中心的自我導向,以學習小組分組為主,以問題為焦點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它最早於1910年為美國Flexner倡導,1960年代開始在美國醫學院校應用,1968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學醫學院引進,稱為哲學方法。台灣地區中國醫藥大學於2001年起實施PBL改革並獲得了成功,因而被稱為“學會學習”。21世紀以來,我國一些高校也陸續引進了PBL。

問題導向方法也稱為問題導向研究(problem based study,PBS)是一種政策研究的實用方法,與PBL無繼承關係。目前,國內有關PBS文獻很少,且存在著概念有偏頗,研究框架不夠完整,作用被人為拔高等問題。如有人冠之以憂患意識,有人說它以人為本,這就限製了應用。問題導向方法在曆史上的應用

中國在曆史上,雖然人們並未意識到問題導向方法的價值,但卻不約而同地應用此法。但凡曆史上著名的,具有政策價值的策論或奏章,均采用了此法。比如,被梁啟超稱為“秦漢以下第一大文”的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就屬此類。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有一萬多字,故稱為“萬言書”。全文以“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而風俗日以衰壞”,即國家積貧、積弱為問題,分析了宋皇朝產生以上問題的三個深層原因:法度(製度)脫離實際,在教育和選才的機製上有缺陷。得出了“變法”,即進行製度改革的結論。在如何改革上,它提出了改革行政和財政製度、改革教育和人才選拔製度、整飭吏治等政策建議。這是在“慶曆新政”改革失敗後,由王安石提出的一個比較全麵的政府改革計劃(慶曆新政指北宋慶曆三年(1043),範仲淹、富弼、韓琦同時執政,宋仁宗責成他們在政治上有所更張以“興致太平”。範仲淹與富弼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10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其中,覃恩信指國家大赦的政策應當落實(見範仲淹《答手詔條陳十事》)。以上10項措施,稱為”慶曆新政“,在經皇帝批準後,由範仲淹領導了這次政府改革。但由於傳統力量過於強大,雖然到慶曆六年,這一改革失敗了,但為王安石變法奠定了基礎。——作者注)。全文結構嚴謹,邏輯嚴密。

雖然因種種原因,這一政策建議未得到宋仁宗采納,但在王安石上書12年後,年輕的神宗執政,當他麵對國庫一貧如洗,而範仲淹、富弼、歐陽修、司馬光等政治家在國家治理上又各執一詞,爭論不休,不知該怎麼做時,有人介紹他讀“萬言書”。該文僅以短短的1萬多字,指出國家的主要問題是積貧積弱,“變法”是基本路徑,不僅分析透徹,而且說理清楚,使神宗明白了該怎麼做(政策路徑),於是他決心啟用王安石,進行了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總之,王安石能說服皇帝推行改革,也可以說是問題導向方法的成功。

此外,著名的清朝康有為等人的《公車上書》,也是采用問題導向方法寫成的。它同樣在曆史上有較大影響。可見,問題導向方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實用的公共政策研究框架,是每個政策研究者、決策者應掌握的。

一、問題導向方法的邏輯依據

問題導向方法是一種與理論/模型導向相對應,具有普適性的研究方法,它廣泛地應用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哲學研究領域和公共政策製定上。在過去很長時間內,政策分析者因不能正確地掌握此法,對問題的定位不準,解決方案缺乏針對性,從而誤導了公共政策,造成某些不該有的損失。

問題導向方法是根據以下原理展開的:

1.事物是有軌跡可循的

這就是說,隻要描述出軌跡,我們就可以理解其運動過程或預測未來。比如說,若某人突然出現於乙地,我們就會感到不可理解。但若是你了解了他為什麼來乙地,乘坐什麼交通工具等之後,就會理解他此時出現於乙地是必然的。這就告訴我們,通過對其軌跡的研究,是可以找出事物運動規律的。

2.事物運動是既受內部因素影響,也受到外力影響的

這就是說,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它既受內因,也受外因的影響。我們無法改變事物的內因,因為,如果內因改變了,就不再是原來的事物,而是另外一種事物了,但是,若是適當地改變外力,就或許可改變運動軌跡,達到我們所需要的目的。當然,這一目的必須是在事物運動可及範圍內,否則將是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