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頭腦清醒的人,一個高效能的人,在采取一些會產生很大影響的行為方式之前,為了強化其目的性,有必要反複地捫心自問:
你將要做什麼?
你的選擇有足以說服自己的根據嗎?
你預期的目的是什麼?
你有為達到目的而不懈努力的準備嗎?
你的行為是高效的嗎?
在這些問題沒有考慮清楚之前,有的人就匆忙做出了努力的決定,結果不但未曾討得一點好處,反而使自己一頭紮進了人生的失敗中。為什麼呢?因為盲目的勵誌將人推入了失敗。
假如一個身材矮小的人,期盼能成為一名出色的籃球隊員;
假如一個智商低下的人,幻想成為一名令人羨慕的科學家;
假如一個高度近視的人,期盼能成為一名射擊運動員……
這種奢望和為此付出的努力,從一開始就注定了要成為一場悲劇。
為不可能和無意義的事盲目激勵自己,結果一定是悲哀的。
當個人受到能力限製,生理上與心理上的缺陷成為阻擋動機與實際目標的障礙時,失敗、挫折和困境也就在所難免。
構成這一挫折,通常有五個條件:
第一,具有必要的動機與目標。
第二,要有滿足動機和達到目標的手段和行動。
第三,沒有達到目標。如果動機和目標能順利獲得滿足和實現,則證明了判斷正確。但在實際生活中,在通向目標的道路上常常會遇到阻礙,如果不鑽人生的死巷,繞過阻礙而達到目標或阻礙雖大但能及時改變目標的話,也不會構成挫折。如果有阻礙而又不能克服或超越,則構成了挫折。
第四,個體在因實現目標的行為受到阻礙而產生挫折時,必須有所知覺。如果雖客觀有阻礙存在,但自己並不覺得,也構不成挫折。
第五,有對挫折的反應,失敗、抑鬱等。
一位身高不足170公分的小夥子,在他18歲的時候深深地迷上了籃球運動,為此他立誌要做一名職業籃球運動員。他幾乎每天都泡在籃球場上,平時看的、談的、幹的也幾乎都與籃球有關。經過兩年的苦練,他成了學校籃球隊隊員,然而在報考專業隊時被淘汰下來了,就因為他個子太矮,主考官為此勸他不要再做籃球夢了。個子矮這個無法克服的障礙,給了他無窮的打擊,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他夜不能寐,茶飯不香,他為自己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而產生了自卑心理。從此以後,他無法容忍別人說自己的個子矮,見了比他高的同學也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種嫉妒……
“忽視自身缺陷和不足的人,常常要受到這種缺陷的懲罰。”這位籃球迷後來成了影壇巨子,他就是張藝謀。十年後在他回想起這段經曆時,由衷地說出了這樣一句話:是的,遭受創傷的人,常常是由於“揚短避長”而造成的。
在生活中,這種沒有根據客觀情況盲目勵誌的人不少。
或許,不幸常常就發生在對自我無知的時候。顯然對自我沒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就不會發現自己身上的真正優勢和缺陷,也就無法做到揚長避短,那麼挫折及挫折所帶來的煩惱、沮喪的絕望也就在所難免。這樣的人,不管怎樣勵誌,即使是臥薪嚐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在中國有一句諺語:“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兒。”盡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是一個人行行都得心應手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就體育比賽而言,你可能成為一名遊泳健將,卻可能無法成為足球的最佳射手;就寫作而言,你可能寫得出漂亮的新聞稿,卻無法完成長篇小說的創作。當然這並不是說人的能力是靜止不變的。當你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完成長篇小說創作的時候卻硬要去拚,去鑽這一人生的死胡同,就可能帶來心理上的壓力,就會遇到挫折,最終就會後悔。
報社記者劉某,畢業於某名牌大學中文係。兩年的記者生涯使他在新聞報道上進步很大,但這不是他的終極目標。大學時的作家夢,依然是他的理想。他自認為積累已經夠了,便開始創作長篇小說。事與願違的是,幾年過去了,他的“長篇”依然蹤影全無。為此,他患了嚴重的精神疾病。
從這可以看出,當一個人的目標超過了自己能力所允許的範圍,卻又拚命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試圖取得成功,那麼他注定會失敗、後悔、不幸福。
無論是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還是能力上的不足,都不是造成失敗的決定因素。人們產生失敗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沒有判明形勢,期望目標和期望值超越了自己的能力,那必定會帶來心理壓力。
所以,當我們放棄了某個不切實際的目標和欲望的時候,後悔和煩惱也就消失了。
不要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而孜孜不倦了,不要為無意義的事去“拋頭顱,灑熱血”了,不要再在絕路上盲目勵誌了,離開人生死胡同中的不歸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