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知識點】骨折的全身表現休克出血(骨盆骨折、股骨骨折和多發性骨折){嚴重的開放性骨折或並發重要內髒器官損傷發熱低熱:血腫吸收高熱。
【知識點】骨折的一般表現:局部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
【知識點】骨折的特有體征畸形:主要表現為縮短、成角或旋轉畸形。
異常活動:在正常肢體不能活動的部位,骨折後出現活動。
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斷端相互摩擦時產生的聲音或觸覺。
具有以上三個特有體征之一者,即可確診為骨折。
【知識點】骨折的X線檢查(正、側位或特殊位置的X線片),幫助了解骨折的類型和骨折端移位情況。
【知識點】骨折的早期並發症休克。
脂肪栓塞綜合征:脂肪滴進入破裂的靜脈竇,可導致肺、腦脂肪栓塞,臨床表現:低氧血症、呼吸功能不全、發紺、煩躁不安甚至昏迷,胸部拍片可有廣泛性肺實變。
內髒器官損傷。
重要周圍組織損傷:重要血管、周圍神經、脊髓損傷。
骨筋膜室綜合征:多見於前臂掌側和小腿,根據缺血的程度可導致瀕臨缺血性肌攣縮,缺血性肌攣縮,壞疽。
【鏈接】骨筋膜室綜合征:由骨、骨間膜、肌間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內肌肉和神經因急性缺血而產生的一係列早期症候群。
【知識點】骨折的晚期並發症墜積性肺炎。
褥瘡。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感染。
損傷性骨化或骨化性肌炎。
創傷性關節炎。
關節僵硬。
急性骨萎縮。
缺血性骨壞死。
血性肌攣縮。
【知識點】骨折的急救目的:用簡單有效的方法搶救生命、保護患肢、迅速運轉醫院,盡快得到妥善處理。
【知識點】骨折急救固定的目的避免骨折端在搬運過程中對周圍重要組織的損傷,如血管、神經、內髒等。
減輕疼痛。
便於運送。
【知識點】骨折常用的複位方法:手法複位和切開複位。
【知識點】骨折常用的固定方法:外固定和內固定。
【知識點】骨折的解剖複位標準:對位和對線完全良好,恢複正常的解剖關係。
【知識點】骨折的功能複位標準旋轉移位、分離移位必須完全矯正。
縮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過1Cm;兒童若無骨骺損傷,下肢縮短在2Cm以內,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可自行矯正。
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輕微的向前或向後成角,與關節活動方向一致,可在骨痂改造期內自行矯正。側方移位必須完全複位。前臂雙骨折要求對位對線均好,否則影響其旋轉功能。
長骨幹橫形骨折,對位至少達1/3左右,幹骺端骨折至少對位3/4左右。
【知識點】骨折的愈合過程
【知識點】骨折臨床愈合標準局部無壓痛及縱向叩擊痛。
局部無異常活動。
X線片顯示骨折處有連續性骨痂,骨折線已模糊。
拆除外固定後,如上肢能向前平舉1Kg重物達1分鍾;下肢不扶拐能在平地連續步行3分鍾,並不少於30步。
連續觀察2周骨折處不變形。
【知識點】鎖骨骨折的臨床表現:多發生在鎖骨中段,局部腫脹疼痛,檢查可捫及骨折端,有局部壓痛和骨摩擦感。頭部向患側偏斜,患肢活動障礙。
【知識點】鎖骨骨折的治療方法兒童的青枝骨折及成人的無移位骨折僅用三角巾懸吊患肢3~6周即可活動。
有移位的中段骨折采用手法複位,橫形8字繃帶固定。
必要時行切開複位內固定。
【知識點】肱骨外科頸骨折解剖:肱骨外科頸為大、小結節下緣與肱骨幹交界處,是骨鬆質和骨密質的交接處,位於解剖頸下2~3Cm,僅靠肱骨外科頸內側有腋神經向後進入三角肌,還有臂叢和腋動靜脈經過,因此肱骨外科頸骨折可合並神經血管損傷。
【知識點】肱骨外科頸骨折的分類與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分類治療無移位骨折三角巾懸吊上肢3~4周後進行功能鍛煉外展型骨折主要采用手法複位和外固定方法治療內收型骨折主要采用手法複位和外固定方法治療粉碎性骨折根據患者年齡及骨折情況采用相應的治療方法。
【知識點】肱骨幹骨折並發橈神經損傷的表現:患者可表現出垂腕,各手指掌指關節不能背伸,拇指不能伸,前臂旋後障礙,手背橈側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
【知識點】肱骨幹骨折治療:大多數肱骨幹橫行或短斜行骨折可采用手法複位,外固定輔以功能鍛煉。
【知識點】肱骨幹骨折切開複位內固定的指征反複手法複位失敗,骨折端對位對線不良,估計愈合後影響功能。
骨折有分離移位,或骨折端有軟組織嵌入。
合並神經血管損傷。
陳舊骨折不愈合。
影響功能的畸形愈合。
同一肢體有多發性骨折。
8~12小時以內的汙染不重的開放性骨折。
【知識點】肱骨髁上骨折多發生於10歲以下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