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生於憂患,長於磨難(1)(1 / 3)

對於商人,尤其是中國的成功的商人多沉默不語。這沉默飽含了太多的內容,它遠不同於大眾的羨慕態度;它也不同於為富貴樹碑立傳的態度。沉默裏有一流的心智對自己思想無力的無奈,有一流的心智對世間人物和實踐的期待。

金錢即力量。尤其是今天,發展、資本、增長……已成為我們時代的事業,已成為大至文明、種族、國家,小至個人的精神意識。在李嘉誠等人的光芒被重新定義之後,成功人物的境界和生命形式又有了新的含義。在暴力(權力)、金錢、知識的力量變遷中,環境通過不斷的重組、整合,知識經濟又深刻地影響著實物經濟,生活正在重構傳統產業的圖景樣式。

近200 年來的中華文明,走過了一段坎坷屈辱的曆程。文明的新生重建不斷的展開。這些展開的內容以千千萬萬人的生命曆程、幾代人的時間為代價,論證了我們文明在現代世界裏的諸種可能的命運,從而為古老文明的現代新生和偉大複興作了預演。

在智力領域,中華文明在不斷實踐中突破,與西人、西方文化相處、碰撞、貼麵肉搏,相輔相成,成為真正經受考驗過的生命健旺壯盛的種子。在經濟領域也出現了一大批叱吒風雲的市場巨人。在這其中,李嘉誠是一棵長青樹,佼佼者。

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生長季節。很多人都已注意到了李嘉誠的幸運,天時、地利,等等。也如很多人注意到的,盡管每一代人都有可重複性,但李嘉誠卻是空前絕後的。李嘉誠大概是香港市場諸巨人中少有的出身貧寒者,少有的長青樹,在市場和管理的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麵都成功過的佼佼者。李嘉誠的成功正在於,從少年創業到目前60多年的從業過程裏,他幾乎抓住了命運賜福的一切機會,並利用發揮至完美。

李嘉誠成長、創業的年代,環境有著巨大的機會、也有著巨大的風險。每一次動蕩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壓力,給無數的小業主帶來了災難,千千萬萬的小商人在時代的輪盤賭上轉眼破產、輸得精光。李嘉誠讓人歎服、著迷、羨慕之處,也正在於他有如神助,避過風險,而把握了機會。這是一個典型的白手起家而成功的神話,千千萬萬人的夢想,而李嘉誠幫實現了這一夢想。

李嘉誠財富人生:從童年到奔波香港

童年

古潮州瀕臨南海,自隋以後因潮水往複而得名。相傳有鳳來儀,因而別稱鳳城、鳳樓城。潮州自古以來就是曆代郡、州、路、府治所在地,為粵東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

潮州北有金山,東有筆架山,西有葫蘆山,浩瀚的韓江繞廓南流,構成三山一水護古城的壯麗圖景。湘橋春漲、鳳台時雨、龍湫寶塔、韓祠橡木、北閣佛燈、西湖漁筏、金山古鬆、鱷渡秋風等潮州八景,更令人流連陶醉。

潮州不僅風光旖旎,鍾靈毓秀,而且是人文薈萃之地。唐宋兩代有十位宰相由於各種原因來到潮州,帶來中原文化,並興利除弊,為潮州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在這裏留下了“為官八個月,江山易姓韓”的美談。明清兩代,潮州更是人材輩出,燦若星河。

古城潮州北門街有一條小巷,小巷毗鄰喧嘩的北門市場,如麵線一般狹長,被稱作麵線巷。巷中有一座極為尋常的古宅。它宅門不大,亦無雕龍畫鳳。1928年7月29日(農曆六月十三日),就是這條普普通通的小巷,這幢普普通通的古宅,一個男孩誕生了,他就是李嘉誠。

李氏家族乃書香世家。李嘉誠的祖先原為中原人士,因災荒而南遷至福建莆田。後又因戰火連綿不斷而由一世祖李明山帶領全家遷至粵東潮州府海陽縣,定居在了潮州城內北門麵線巷。李氏家風,治學嚴謹,學識淵博。李嘉誠曾祖父李鵬萬曾經是清朝每12年選拔一次的文官八貢之一。因其家族人士治學風氣甚濃,知書識禮,學問淵博,在鄉村之中頗有名望,頗受村民尊重。

李嘉誠的祖父李曉帆是清末秀才,伯祖父李起英(旭升)是清朝拔貢生。伯父李雲章和李雲梯負笈扶桑,一個學商科,一個學教育,取得博士學位後雙雙返裏,報效祖國。叔父李奕(雲崧〕中學畢業後,由於成績優異,被聘為隆都後溝小學校長。 李嘉誠父親李雲經,走的也是治學執教之路。李雲經從小聰穎好學,孜孜不倦,每次考試,總是名列前茅。15歲就以優異成績考入省立金山中學,畢業時成績列全校第一名。時值家境式微,無資供他升讀大學,李雲經受蓮陽懋德學校之聘,開始了執教生涯。

在這樣的環境中出生的李嘉誠,飽受傳統文化熏陶,3歲就開始讀唐詩,到小學畢業時,已經能讀《紅樓夢》、《老殘遊記》、《資治通鑒》了。

童年的李嘉誠一有時間就躲在小書房裏,如癡如醉地看書,海闊天空地去考慮問題。即使有很多書他不能看懂或似懂非懂,但他仍能憑他的天賦和聰穎努力去領悟。李嘉誠的童年是戰亂和清貧的家境中度過的……貧苦的環境,孜孜不輟的學習給李嘉誠的是從小就立下大誌:勤勉苦讀,出人頭地,報國為民……

父親李雲經從小就教育李嘉誠做人要真、要善、要有骨氣、有毅力。他不僅僅教給嘉誠知識,更教給他許多做人的道理。對於這些,李嘉誠從小就銘刻於心,終身不曾忘卻。深受父親的影響,李嘉誠也一心向學,如果不是風雲突變,李嘉誠會沿著求學路一直走下去。同時,也極有可能繼承父業,在家鄉做一名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