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李嘉誠的理想是當一個教育家,而不是商人,但由於父親早逝,家境陷入貧困,為了全家人的生活,他才不得不去從商。
李嘉誠後來回憶說,從商之初,他的理想依然是“賺一大筆錢,然後再去搞教育”。
深受父親的教誨,李嘉誠從小就立下大誌:勤勉苦讀,出人頭地,報國為民。李雲經是一個很有學問的知識分子,盡管他很疼很愛自己的兒子,但他知道,過分的溺愛隻會害了孩子。他把自己心中的慈愛,轉化成另外的形式表現出來。
李雲經喜歡帶兒子去看海。他認為,海的浩淼、海的雄壯,能夠使孩子的心胸博大,讓他的生命充滿激情。
有一次,李雲經領著小嘉誠到了汕頭的海邊。他一邊指著港口來往如梭的巨輪,一邊給李嘉誠講生活的道理。
李嘉誠一邊似懂非懂地聽父親講述,一邊用他大大烏黑發亮的眼睛,好奇地看著藍天下波光粼粼的大海,看著萬噸巨輪。他簡直弄不懂這深深的水,怎麼可能穩穩地浮著這麼大的船,而且還是鐵的,他太佩服船長了。
他認為能讓這麼一條大鐵船穩穩地浮在海麵上的人,一定是個大英雄。於是他向著大海,向著那艘萬噸巨輪喊道:“爸爸,將來我也要做大船的船長!”
李雲經疼愛地撫摸著他的頭發,高興地說:“好孩子,有誌氣!阿誠,做一個船長不容易,他必須考慮很多、很全麵的問題。”然後,父親又極其認真地告訴李嘉誠,“你看,現在天氣很好,是難得的晴天。但是,出海後,風暴來了怎麼辦呢?做船長的,就要提前想到,就要提前做一切事情。而且,阿誠,要記住,做任何事情就像做大船的船長一樣,既要預先準備好一些事情,又要隨時準備應付突然來臨的一切事情。”
從此以後,船的形象,船長的意識緊緊地伴隨著李嘉誠奮鬥的一生。李嘉誠從小就把自己的人生比作一條船,把他馳騁商場、縱橫東西的李氏王國比作一條船,所以,他很自豪地宣布:“我就是船長,我就是這條行進在波峰浪穀中的船的船長。”
“在穩健中尋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是李嘉誠在看不見硝煙卻戰火熊熊的商場上,給自己定下的座右銘。
這短短的15個字,卻是李嘉誠在幾十年的拚打中總結出來的。從20世紀40年代替人端茶倒水的小雜工,到初露鋒芒的工廠推銷員;從50年代獨樹一幟的小廠長到香港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塑膠花大王,再到80年代戴著“超人李”的桂冠,最後一躍成為香港首富和全球超級富豪,他始終銘記著這15個字。
離鄉
然而無憂無慮的幸福卻是短暫的。
李嘉誠3歲時,祖父去世了,從此家裏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差,生活越來越困難。父親幾次被迫丟下教鞭,到南洋去做生意,然而都沒賺到錢,最後還是回到家鄉來教書,艱難地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李嘉誠放學後,常常到碼頭邊去撿煤屑。父親生了病,也沒有錢去醫院,還要堅持工作,有時候一邊批改學生的作業,一邊大口大口地吐血,使小嘉誠深感心痛。
隨後世界更是不太平,北伐取得輝煌的勝利,而中國依舊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世界經濟經曆長久繁榮後,接踵而來的是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麵爆發。日軍憑藉囂和的氣焰及先進的武器,逐步侵占了中國的半壁山河。
1939年6月,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開始踐踏這片處於天涯一隅的潮汕地區整日整夜,日本的飛機對潮州地區狂轟濫炸,寧和而美麗的潮州城成了一片廢墟。
1940年年初,李雲經攜妻帶子逃到澄海縣隆都鬆坑鄉,寄住在姨親家。不久,又輾轉逃到後溝,投靠在後溝通小學任教的胞弟李奕。這一年,李嘉誠的祖母因驚嚇貧困而逝世。
此時,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失業一載,仍未找到教職。他不會體力勞動,亦不會做小生意,惟有感歎“百無一用是書生”。李雲經的胞弟李奕薪水微薄,李雲經不忍接受其接濟。執教多年攢下的積蓄漸罄,未來何去何從,李雲經心急如焚。這時他想到了他妻子的弟弟莊靜庵。
莊靜庵去香港多年,當時大陸兵荒馬亂,香港卻是太平盛世。李雲經決定帶上家眷去投靠他。
1940年冬天,李嘉誠和弟弟李嘉昭、妹妹李素娟,隨父母踏上艱難的旅程。
潮州附近重鎮和大道大都被日軍占領封鎖,海路不通,日本軍艦在粵東沿海水域橫衝直撞。李雲經一家隻敢走崎嶇的山間小路,穿越平原地帶則在夜間行動。
寒冬臘月,陰冷潮濕,淫雨霏霏。他們不敢也無錢住客棧,或露宿荒山野地,或在山村好心人家的茅屋借宿。他們穿越一道道日軍封鎖線,所幸的是,沒有一次遭遇日本兵。山路上,不時遇到背井離鄉的難民,他們或來或去,何處是可以安生的樂土?皆感到茫然和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