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媒業方麵,TOM.COM旗下在大中國區擁有多項傳媒業務,包括雜誌、電台、網站、廣告業等,繼2002年7月初成功收購亞視股份後,李嘉誠的傳媒王國更加龐大。
在生物科技方麵,李嘉誠在成立長江生命科技的時候就曾經說過,生化科技會是我們未來重點發展的新項目。長江生命科技從長江事業中拆分出來上香港創業板,立即在香港股市掀起了生化股的狂潮,長江實業投入長科的金額達4?2億港元,長科注冊專利的項目就達40個。
李嘉誠領導的長和係坐擁強大的資金,在內地從容規劃,通過收購、合資等形式占領眾多產業的製高點。
李嘉誠最拿手的功夫之一就是對新興產業進行戰略性、前瞻性的投資。進入房地產業,收購和黃,進軍港口運輸業,參與基建項目……長和係總是因為比別人快一步而拔得頭籌,並獲得長遠的發展。在中國大陸信息產業蓬勃發展的時候,長和係這一次對大陸市場的新出擊,卻顯得格外穩重。總的看來,拓展的方向始終沒有偏離傳統產業的基礎業務,其目標主要鎖定在五個方麵:地產、通信、港口網絡、媒體和生物科技。
李嘉誠並不是保守。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長和係作為主角之一也曾遭遇了2000-2001年間全球網絡泡沫經濟的破滅所帶來的災難。長和係早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在內地投資了,到2002年在內地投資額累積已超過600億港元,其中長江實業集團是香港在內地最大的投資者之一。盡管龐大的投資造就了李嘉誠在內地的知名度,在總體感覺不錯的背後,不容忽視的是那些超過15%~20%的投資項目的失敗,這個情況對於一向業績穩健的長和係而言,這麼高比例的投資失敗率是過去所從來沒有過的。冒進,是長和係對失敗找到的原因。早期的TOM.COM、電信盈科和數碼港曾給企業帶來了神話般的光環,造就了李澤楷這樣的傳奇人物,但是並沒有真正給集團帶來實際的商業利益。狂熱之後,對於李嘉誠領導的長和係來說,TOM.COM和電訊盈科隻剩下一個空殼子了。基於此,李嘉誠曾經多次在企業內部指出,在一個激進的時代,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判斷能力,不能因為頭腦發熱而迷失了方向。
麵對外資對內地投資發起的熱潮,長和係的動作看起來是保守,而實際上確是霸氣十足。所選的投資行業要麼涉及重要的產業,例如通信、媒體和生物科學;要麼涉及中國內地的基本建設,例如房地產、港口。無論從市場影響還是從營銷收益來說,都可以獲得穩定而高額的市場回報。
早在2001年,在北京出席某會議時的李嘉誠就有所表示,有對於在內地資本市場上融資的打算。
雖然當時國家對外企在內地證券市場上市的問題還沒有相關政策出台,但像長和係這樣的企業,卻是一直在等待和努力。作為國際企業,長和係必然會受全球經濟蕭條影響,但如果能在中國內地上市,至少可以減緩國外市場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另一方麵,通過資本市場的融資,也可以增強企業與內地的經濟融合。
在那次會議上,李嘉誠還強調說,在中國內地股市上市的話,不僅可以將使內地投資者獲益,而且也有利於吸引更多的外商參與中國經濟的發展。長和係一直在為此準備和等待著。李嘉誠宣布長和係將大量持股中銀(香港)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中國入世後給國內外的實業家帶來了新的機會。長袖善舞的李嘉誠,憑著對市場起伏異常敏銳的觸覺,再度出擊,他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優勢,頻頻出手,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
繼2002年5月出資7000萬美金在青島“插足”輪胎製造業後,7月10日,香港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及和黃有限公司主席李嘉誠在股東特別大會上指出,兩家公司將通過中銀(香港)公開招股,而持有中銀(香港)較多的股份。緊接著,7月12日,電訊盈科宣布與中國電信共組合營公司,為內地金融業提供信息技術企業解決方案業務。合營公司的總投資額約2億元人民幣,電盈則取得公司的管理權,及可將合營公司的收益列入電盈賬目。中國電信占合營公司51?5%股權,電盈則占48?5%。
長和係這一係列的投資涉及領域之廣,地域之寬,時間段之密集,前所未有,為李嘉誠圖謀已久的內地霸業埋下了伏筆。
李嘉誠財富管理
事業管理:方法有嘉
李嘉誠在商海裏是一位佼佼者。他的事業是成功的、輝煌的。他對成功之道有如下的見地:
一、努力工作 不斷奮鬥
李嘉誠把“勤奮”二字作為事業成功的基礎。任何事業都是幹出來的,懶惰隻會一事無成。他說:“在工作方麵,我認為勤奮是一個人成功的要素,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個人所獲得的報酬和成果,與他所付出的努力有極大的關係。”他認為,“運氣隻是一個小因素,個人的努力才是創辦事業的最基本條件。”他總結自己的成功之路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完全靠勤力工作,不斷奮鬥而得;第二階段,雖然有少許幸運存在,但也不很多。現在呢?當然也要運氣,但如果沒有個人條件,運氣來了也會跑的。”可見李嘉誠把個人的努力,看作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