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上級批準後,在廣大職工奮發努力下,首鋼打了一個減產增收的大勝仗。這年首鋼完成利潤3.12億元,上繳2.7億元後,首鋼拿到了4000多萬元,這是首鋼可以自己支配的第一筆錢。接著,在這個基礎上,首鋼提出了上交利潤遞增包幹方案,那就是從1982年起,每年按2.7億元遞增7.2%上繳國家,餘下的由首鋼自己按6:2:2的比例分配使用,即60%用於生產,兩個20%各用於集體福利和工資獎勵。這個方案很快就得到了國務院的批準。這一方案的實行是對當年計劃經濟體製的一個重大突破和改革。
產量有了,資金有了,首鋼人又瞄準了企業的現代化建設。深思熟慮之後,首鋼決定集中所有折舊和大修理基金,全力把新二高爐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爐。
當時,首鋼並沒有條件引進國外任何新技術,必須要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設計、製造,同時還要兼顧高爐的環保性。開始建造後,國內很多人不以為然,甚至告誡首鋼“不要出洋相”。那段日子,首鋼的領導人和技術人員全力奮戰在建造一線,每天最多睡四五個小時。原首鋼總工程師高伯聰正是當年新二高爐的一線指揮,他回憶說:經過廣大職工奮發努力,1979年12月15日,一座國際先進水平的新二高爐順利投產。我們首鋼不僅沒有出洋相還贏得了洋聲譽。當時,有這樣一件趣事:日本新日鐵株式會社有個顧問,叫藤木,也是中國金屬學會聘的外籍顧問。他是一個星期在東京,一個星期在北京。新二高爐在建設中和投產前,他都前來詳細地做過考察,考察時表情冷漠,沉默不語。當新二高爐順利投產後,恰逢首鋼一位副經理途經日本,在一次招待會上,藤木特意舉杯敬酒,祝賀新二高爐開爐成功。接著,他說出了心裏話,說他原來認為這座高爐是開不起來的。發明無料鍾爐頂的盧森堡阿爾貝特集團的萊吉爾專家,看了新二高爐的無料鍾爐頂後說:全世界幾十座無料鍾爐頂的高爐,都是買我們的技術,唯獨首鋼是自己開發的。我還記得1982年到美國參加科技年會後順道訪問了伯恩斯坦鋼鐵廠,那裏的煉鐵廠長從未到過中國,但卻關心地問我新二高爐的情況。
新二高爐的建成投產,為國內樹起了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國際先進水平高爐的樣板。新二高爐總投資為8029萬元,投產兩年生產了174萬噸生鐵,所得利稅為1.38億元,不到一年半就收回了全部投資。
隨後,首鋼相繼進行了一係列建設和技術改造:二號高爐綜合采用37項國內外先進技術,在中國最早采用高爐噴吹煤技術,成為中國第一座現代化高爐;通過購買國外二手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先後建設了第二煉鋼廠、第三煉鋼廠、第二線材廠、第三線材廠、中厚板廠、3萬立方米製氧機、自備電站等一批重點項目,使首鋼生產規模迅速擴大。
1992年5月,國家領導人、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來到首鋼進行視察。在看到了首鋼日新月異的變化之後,鄧小平對首鋼負責人說:“路啊,是曆來明擺在那裏的。走得快,走得慢;走得好,走得壞;那就要看走的路,第一是方向對不對,第二是走得好不好。你們兩條路都對了,我讚成你們。”
鄧小平視察首鋼以後,國務院不僅賦予首鋼更大的投資立項權和外貿自主權,而且還賦予首鋼資金融通權,批準首鋼仿效中信集團建立銀行,按照國際慣例經營金融業務。同年12月22日,由首鋼集團投資10億元興辦的華夏銀行正式開業。
從此,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首鋼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1994年首鋼鋼產量達到824萬噸,列當年全國第一位;同時發展成為以鋼鐵業為主,兼營采礦、機械、電子、建築、房地產、服務業、海外貿易等多種行業的跨地區、跨所有製、跨國經營的大型企業集團。
2011年7月,在美國《財富》雜誌發布的2011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中,首鋼位列第325位。由此,首鋼成為第一個上榜的中國市屬國企!
第三節 改革開放中的大慶
1959年9月26日,黑龍江省鬆基3井喜噴工業油流,東北大地的茫茫荒原下,沉睡了千年的“黑金”被喚醒,拉開了中國能源建設的序幕。當時正值新中國成立10周年的大慶之年,油田於是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大慶”。
大慶油田發現前,國外的地質專家和石油專家們斷言“中國貧油”。“中國貧油論”的濁氣曾長期彌漫中國的上空,窒息著中國的石油工業,窒息著中國的經濟命脈。能不能衝破這些“洋理論”的束縛,掙脫這些“洋觀念”的羈絆,關係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前途。
就在美國石油大亨嘲笑中國貧油之時,以李四光為代表的地質學家和石油專家們解放思想,頂住壓力,突破各種消極思想和舊理論的樊籠,大膽提出了“陸相成油說”。黨中央國務院科學決策,石油勘探進行戰略東移,展開深入的地質普查,終於在荒原一片的大草原,找到了舉世矚目的大慶油田。
從油田被發現到1960年開始的大會戰期間,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石油工人們高喊“迎麵刮風沙,遍地冰雪滑;北上鬧會戰,艱苦算個啥”,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僅用3年時間,就探明了麵積達860多平方公裏的特大油田,建成年產原油500萬噸的生產能力,累計生產原油1166.2萬噸,占同期全國原油產量的51.3%,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落後麵貌,實現了中國石油的基本自給。
1963年底,大慶油田結束試驗性開發,進入全麵開發建設。大慶人排除萬難,以平均每年增產300萬噸的速度快速上產,並勘探準備了一批可開發的新油田,大規模進行油田開發建設,為原油年產量上5000萬噸奠定了基礎。
大慶是新中國工業的靈魂。三年石油會戰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收獲,還孕育了著名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寧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進喜的豪言壯語,至今聽來仍讓人充滿幹勁。在大慶石油會戰取得重大勝利後的1964年2月,中共中央發出“工業學大慶”號召,全國工廠學大慶,全國工人學鐵人,大慶不再隻屬於大慶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發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被看作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思想大解放的先導,它在全國掀起了一場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可以說,沒有這場敢於發出不一樣聲音的大討論,就沒有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一改變中國曆史進程的偉大轉折。沒有人會懷疑,1978年至今這改革開放30多年,是中國變化最大的時期,無論是政治、經濟、社會生活,還是中國人的內心。正是伴隨著30多年來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大慶油田也走過了豐富變化的30年。
雖然在1976年時,大慶已經成為世界原油年產量達到5000萬噸的少數幾個特大油田之一,但大慶並不是神話傳說中的“寶葫蘆”,經過了幾十年的開采,大慶還能不能保證穩產高產呢?
對此,大慶人總結說:如果說60年代,他們是靠注重實踐開發了大慶,那麼改革開放後,他們是靠科學攀登高峰,讓大慶再現輝煌。
改革開放以來,大慶不斷向科學進軍,努力掌握高新技術,運用先進的工業流程。據不完全統計,大慶油田的1.7萬名科技工作者,先後取得了4萬多項科技成果,其中624項獲獎,702項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如注水開發技術,曾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僅此一項的直接經濟效益就達人民幣13億元。
為了保證大慶油田能保持高產穩產,為此付出的不僅僅是科技工作者,更有廣大的普通工人。大會戰時期的“鐵人”雖然已經走遠了,但他的精神卻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不斷傳承。於曉紅是油建二大隊的一名電焊工。由於她刻苦鑽研技術,不足4個月就通過了4級電焊工技術測試,8個月後又獲得了中國焊接協會簽發的標準工操作證書,成了一名高級電焊工。1985年3月,在一個由德國專家主持的高級焊工培訓結業考核中,於曉紅第一個順利通過了全部13項測試。
一次,中日合作進行一項特大型儲罐工程。施工時,由於自動焊機發生故障,需要人工重新補焊。關鍵時刻,於曉紅接受了這個高難度的任務。多年的鍛煉使於曉紅練就了一手硬本領,每焊完一根焊條,她不用摘焊帽,憑感覺僅用0.2秒的時間就能更換另一根焊條。全部補焊後,經X光拍片,所焊部位無任何缺陷,受到了中外專家的讚揚。
在大慶油田,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密封大王”趙林源。他有一句名言:“當工人可以沒文憑,但不能沒技術。咱成不了科學家,但可以做能工巧匠。”
隻有初中文憑的趙林源,正是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摸索,對大量連專業人員也不敢亂動的進口設備進行修理和改造,為企業節約了2000多萬元。像於曉紅、趙林源這樣的優秀工人,在大慶油田數不勝數。
改革開放30年來,大慶已經從當年的荒地發展成一座現代化的工業石油城。目前,大慶石油城已經初步形成了三大產業支柱:第一個支柱是石油開采。盡管生產條件日漸困難,但大慶油田仍在不斷發展新技術,不斷擴大勘探範圍,不斷發現新的油田。第二大經濟支柱是石油化工。大慶石油化工總產能生產燃料油、潤滑油、化肥、化纖、塑料和有機化工原料等,是一座大型聯合企業。目前,這裏已開發生產石油化工品近百種,有的產品更是遠銷海外。石油化工產業正逐漸發展為大慶經濟的主力。第三大經濟支柱就是伴隨著大慶化工產業發展起來的地方工農業和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後,大慶的地方工業快速發展,化工、紡織、建材、造紙、印刷、食品、釀造等數十個行業均具備一定規模,所生產的2000多種產品暢銷國內外。
跨入新世紀後,大慶油田編製了油田長期穩產規劃,持續搞好老油區調整,增強穩產後勁;加強勘探,努力尋找優質高效儲量;加快新區建設,增強產量接替能力;依靠科學技術進步,使油田從1976年到2002年實現5000萬噸以上連續27年高產穩產。此後,大慶油田進入了年產原油4000萬噸持續穩產的新階段。
同時,大慶油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高舉大慶紅旗,踐行曆史使命,創新油田科技,轉變增長方式,成功打入了海外市場。在保證大慶油田開發建設的同時,大慶油田先後有300多支基建隊伍進入28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29個省、市、自治區,其中鑽探係統成功進入了美國、印尼、委內瑞拉、埃及、蘇丹等國際市場;基建係統先後承攬和參與了國家西氣東輸工程、滬寧高速公路、大連石油戰略儲備基地等20多項國家級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在國內工程建設施工領域創出了“大慶建設”品牌。
除此之外,大慶油田擁有自主支持產權的石油裝備製造產品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形成了以抽油機、潛油電泵、螺杆泵、射孔彈為主的20個係列150種產品。潛油電泵國外市場收入已占總收入的70%以上,射孔彈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40%以上,主導產品還遠銷美國、加拿大、印尼等10多個國家。
半個世紀以來,大慶油田確實為國家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大慶油田不僅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而且形成了一整套非均質大型砂岩油田地質開發理論及工程技術係列,油田勘探開發等重大成果載入了中國科技發展史冊。
2007年12月26日,大慶油田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王玉普,代表大慶石油人,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領取了中國工業領域的綜合性最高獎項——中國工業大獎。這既是對大慶油田風雨兼程數十年的肯定,更是代表國家對大慶油田的至高褒獎。
第四節 汽車工業崛起
1928年5月,一輛汽車緩緩地開出了沈陽北大營軍工廠,車上坐著一位年輕英武的將軍。他就是人稱“少帥”的張學良將軍,而他所乘坐的這輛民生牌75型汽車,就是中國第一輛自製汽車。這輛汽車是張學良將軍派遣民生工廠廠長李宜春從美國購進一輛“瑞雪”號汽車,拆卸後,除了發動機後軸、電氣裝置和輪胎等用原車零件外,對其他零件重新設計製造,曆時兩年試製成功的。雖然說此車隻是仿造而成,卻畢竟開辟了中國自製汽車的先河,而張學良將軍的遠見卓識終究是值得欽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