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說來,短衣短褲(典型的是勞動布工作服),即所謂的“短打扮”是自古以來屬於“無產階級”的服裝形象。相對來說,長衫、旗袍乃至現代的西裝、風衣等都是“反動”的。隻不過長衫、旗袍源於中國古代,便批判為“封建主義服裝”,而西裝、風衣則批判為“資本主義服裝”,布拉吉、鴨舌帽、哥薩克式斜開襟小立領、烏克蘭式的條形花領衫,也就很自然地被批判為“修正主義服裝”,一律撕裂、砸爛或燒毀。
當時婦女不得不跟男子一樣,多穿灰色、藍色的服裝,青年女子常穿草綠色軍便服。在極左思潮統治下,“老三色”——藍、黑、灰,“老三服(裝)”——綠軍服、幹部服、工作服占領了服裝陣地,一統天下。當然,西服革履和旗袍高跟鞋就更沒人敢穿了。
1977年以後,人們從“左”傾思潮統治下逐漸解放出來,服裝穿著逐漸回到健康的發展道路上。到1978年,又出現了雙排扣的西式駁領服裝。各地一些聞名的服裝店先後恢複了經營特色,開創了服裝發展的新局麵。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代表大會的記者招待會上,總書記胡耀邦和中央政治局的5位常委,集體穿著西服出現。人們在興奮震驚之餘感到中國服裝文化的又一個春天來到了。隨即,一種新式服裝在中國的大江南北開始走紅。甚至有人說,正是這種服裝的出現,才動搖了這個東方大國數十年的整齊劃一和單調乏味。這就是——喇叭褲。
所謂喇叭褲,因褲型狀似喇叭而得名。它的特點是:低腰短襠,緊裹屁股;褲腿上窄下寬,從膝蓋以下逐漸張開,褲口的尺寸明顯大於膝蓋的尺寸,形成喇叭狀,褲長一般蓋住鞋跟。當年喇叭褲在街頭的出現引起過許多人的反對和抵製。但是引領時裝新潮的,從來都是以青年人為主。人們從海外電影中受到影響,將褲腿悄悄放開,體現了一種青年人“後文革時代”叛逆的性格。
喇叭褲開始流行的時候馬上就被禁止,說不許穿喇叭褲,喇叭褲是代表虛幻的,沒落的,腐朽的,但是已經有很多人認為這跟思想意識沒有關係。當時《中國青年報》寫了一篇文章論證,根據中國唐代壁畫飛天,中國舞蹈人物不都穿著喇叭褲嗎?文章論證說這個喇叭褲是緣於中國的,不是西方的,是我們民族的。這樣,不讓穿喇叭褲的人就不好說什麼了。
1979年春天,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前,臨時搭建起了一座“T”型台。在這裏,來自法國的國際級服裝設計師皮爾·卡丹和他的12名模特上演了一場時裝秀。這是新中國第一場時裝表演秀,它在挑戰了國人審美觀念的同時,也誕生了一個嶄新的職業。
皮爾·卡丹對中國的情誼,源於一幅掛毯。1976年,中國輕工產品博覽會在巴黎舉行,手工編織的掛毯《萬裏長城》,令皮爾·卡丹心馳神往。他斥巨資買下這幅掛毯。此後,皮爾·卡丹開始了進入中國市場的運作。
當時的中國尚未真正打開國門,皮爾·卡丹進入中國市場的念頭不斷被朋友們“潑冷水”:“中國沒有時裝,中國人不會給你一分錢!”然而,事實並沒有像“潑冷水”的朋友說的那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推進,皮爾·卡丹在中國發展得很順利。1981年11月,“皮爾·卡丹”品牌時裝正式進入中國市場。1983年9月,皮爾·卡丹創建的馬克西姆餐廳在北京開業。
繼皮爾·卡丹之後,日本和美國的時裝表演隊也相繼來到中國進行表演。見識了幾場外國時裝表演之後,中國人邁開模特步,開始打扮起來,中國式的時尚大戲開始上演。改革開放的幾十年中,中國的服裝流行趨勢層出不窮,這已經不應該單獨以服裝而論,而是一個著裝者整體生活方式的綜合體,因而用時尚來概括更為合適。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服裝顯示出不同於任何一個時代的特色,人們更加理性。麵對眼花繚亂的服裝已經司空見慣。個性則越來越受到重視,顯示出一種新的人生態度,一種看似無序實則井然的社會秩序正在向更高的文明發展。
第四節 互聯網時代來臨
1986年,北京市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實施的國際聯網項目——中國學術網(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簡稱CANET)啟動,其合作夥伴是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
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內正式建成中國第一個國際互聯網電子郵件節點,並於9月14日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從而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
這封電子郵件是通過意大利公用分組網ITAPAC設在北京的PAD機,經由意大利ITAPAC和德國DATEX―P分組網,實現了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連接,通信速率最初為300bps,但是由於軟件和硬件出現問題,直到6天以後它才被成功地發送出去。
當時,中國正值改革開放的第九個年頭,對外交往活動日益頻繁。正如研究者們所期盼的那樣,這封電子郵件將中國與世界緊緊地連接在了一起。許多人都將它視為中國互聯網史上從國內發出的第一封電子郵件。
這封郵件拉開了中國互聯網曆史的帷幕。1990年11月28日,錢天白教授代表中國正式在DDN-NIC(國際互聯網絡信息中心Internic的前身)注冊了中國的頂級域名“CN”。此外,錢天白也領導完成了中國國家頂級域名(CN)服務器的設置,改變了中國的CN頂級域名服務器放在國外的曆史。從此,中國的互聯網開始迅速發展。
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一批麵向教育機構的網絡陸續建成,包括中國科研網、中國教育網等專屬於研究院和學者的互聯網站。1994年5月15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設立了國內第一個WEB服務器,推出中國第一套網頁,內容除介紹中國高科技發展外,還有一個欄目叫“Tour in China”。此後,該欄目開始提供包括新聞、經濟、文化、商貿等更為廣泛的圖文並茂的信息,並改名為《中國之窗》。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主任毛偉把ChinaNet的正式商業化運營稱為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分水嶺。他所說的ChinaNet 是1996年中國電信為公眾提供網絡接入而創建的骨幹網。“從那一刻起,中國人真正地接入了互聯網”,他說。
隨著互聯網商業化運營時代的來臨,更多的人開始相信互聯網終將改變通信行業的未來。如今很多的互聯網業巨頭,正是在那時毅然闖入,打造了中國的互聯網時代。
1995年,張樹新毅然決定向銀行抵押所有財產,隨後用1500萬元成立了北京瀛海威技術有限公司,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和電子郵件服務。後來瀛海威甚至將互聯網接入、電子郵件、電腦和調製解調器捆綁銷售。
1997年,瀛海威占據了中國80%的互聯網接入市場。瀛海威=網絡=Internet,這是當時很多人對互聯網的理解,而瀛海威的網站則被認為是中國的第一個門戶網站。同樣是在1997年,張朝陽注冊了Sohoo這個域名。一年後,張朝陽得到了來自美國的一筆風險投資,修改了域名並推出了搜狐(Sohu)。同時,他也第一次將風險投資這個概念引入了中國。
2002年,搜狐成為在納斯達克上市且第一個季度就已贏利的中國互聯網公司。3年後,搜狐更是一舉拿下2008年奧運會的讚助權,成為奧運曆史上第一個互聯網公司讚助商。
據2008年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改革開放30年報告》顯示,到2007年底,中國互聯網IP地址數已從2001年底的0.2億個增加到1.4億個,全球排名由第9位上升到第3位;域名總數達到1193.1萬個;其中國家CN域名在2007年裏,以每天增長2萬個的速度迅速崛起,已達到900.2萬個,3年裏增長20倍,創下了世界域名史上增長奇跡;網站數由2000年的26.5萬個增長到150.4萬個,年均增長28.1%;網頁數達到84.7億個。網民可以享用的信息資源越來越豐富。
如今,互聯網應用越來越廣泛。以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企業信息化等為代表的信息化應用熱潮方興未艾,信息技術、信息網絡在各行各業得到了廣泛應用,互聯網已經極大程度地融入相當一部分人群的衣食住行、工作休閑之中。
據統計,2006年,中國各級政府網站平均擁有率達到85.6%;2005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12992億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7.1%。
隨著電子商務在支付方式、運營模式、物流配送、渠道建設等方麵不斷創新,相關的法律規章不斷健全,發展環境逐年改善,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加入到電子商務活動中來,到2007年底,中國網民網絡購物比例達到22.1%,電信運營商開發建立各類涉農互聯網站超過6000個。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已跨入信息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