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公司倫理與企業文化等重大問題的研究和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道德與文化伴隨著社會經濟關係而變化
(一)道德與文化理念及其變遷
作為一種根基於社會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道德是通過人們的意識所形成的思想的社會關係,反映著人們社會關係的特殊方麵。類似於上層建築的其他部分,道德也同樣要受物質的社會關係所製約,並伴隨著社會經濟關係的變化而變化。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告訴我們,歸根到底包括道德關係在內的人類的思想關係都為物質的社會經濟關係所決定,因為它根源於物質的社會關係。各種道德體係的性質直接取決於社會經濟關係。各種道德體係的性質直接取決於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道德的基本原則、主要規範和主要範疇直接取決於社會經濟關係所表現出來的利益。
由於道德的性質取決於社會經濟關係的性質,故而社會經濟關係的變化必然會引起道德的變化。在舊的社會經濟關係日漸腐朽沒落,新的社會經濟關係日益發展成熟的同時,新的社會道德關係就隨之興起出現。在這種道德交替興衰過程中,舊的沒落的道德觀念不會自動放棄而退出曆史舞台,新舊道德體係之間必然發生著尖銳的對立和鬥爭。在新的社會經濟關係完全代替了舊的社會經濟關係後,舊的社會道德關係便會或早或遲地被新的社會道德關係所取代,且新的社會道德便居於社會的統治地位,從而在新的時代決定著整個社會的道德麵貌。
人類社會的道德曆史發展表明,各種道德此起彼落、起伏興衰、更替進退,都可追根於社會經濟關係的根本變革。在現實的階級社會裏,這種道德的起伏更替也就體現為不同階級道德觀念的衝突鬥爭及興衰更替。由於道德具有連續繼承性特征,新的道德觀念就會從不同方麵或多或少地承續前人的某些優秀道德傳統;然而,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生活在不同時代的人們,存在著不同的社會經濟關係,占有不同的物質利益,居於不同的社會地位;所以相對於舊道德,新道德就有著不同的性質。而社會經濟關係的變革體現為一個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的發展過程,因此比較其物的社會道德,曆史上先後出現過的新的社會道德也就有著不同程度的進步,表現為一個由低級道德形態向高級道德形態發展的漸進上升過程。
還應看到,即使處於同一社會形態之中,社會道德與文化狀況也會以隨著社會經濟關係的某些局部變化而相應地發生著變化。生活在某一社會經濟關係形態中的人們,在這一社會經濟關係內部的某些方麵產生某些或大或小的變化時,他們就會伴隨著對他人和自身利益認識的發展而不斷地在自己的社會道德中注入新的時代內容,或者賦予原有的社會道德以新的現實意義,從而體現著現實的時代要求,推動著人類道德與社會文化的全麵進步。
而企業文化是企業在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並且日趨穩定下來的文化積澱;它包括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以及以此為主導的企業行為規範、道德準則、社會信念和企業風俗,及在此基礎上生成的企業經營意識、經營指導思想、經營戰略等;企業文化的功能賴以發揮的關鍵,在於企業生產經營中生成的社會群體文化氛圍和心理環境(陳佳貴主編:《企業管理學大辭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頁。)。
一般認為,企業文化理論產生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西方企業界。當時西方許多企業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科學不斷進步、技術迅猛發展,市場呈現全球化傾向,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員工的文化素質、生活水平、參與管理的意識和能力不斷提高,並且有不斷要求進一步改善的趨勢。在這種形勢下,傳統的過分偏重理性、剛性的管理模式的缺陷日益明顯,客觀上要求有新的理論來彌補這一不足。所以,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說:“企業管理不僅是一門科學,還應是一種文化,即有自然價值觀、信念、工具和語言的一種文化。”到了20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異常迅速,美國企業界日益受到來自日本的挑戰。美國人在日本經濟的強大衝擊之後開始著手研究企業文化,於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掀起了一場日美管理比較研究熱潮,這個熱潮催生了企業文化理論。作為一種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新觀念形態,它著重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注重企業管理技術和方法的基礎上,尤其注重人在現代企業中的積極因素。它不僅從“物”的聯係上說明企業管理,而且從企業內部、外部的一切精神、文化、政治、觀念形態等諸因素的相互影響和製約中來證明管理的優越性和推動力。可以看出,企業文化對整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企業的無形資產。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外開放的日益擴大,特別是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黨的十五大再次確認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從而使我國傳統道德與社會文化體係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也給我國社會道德與企業文化提出了許多嶄新的課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軌變型的曆史進程中,不同於過去的傳統,人們要求個人的人格自由和獨立,從而形成法權的、感性的主體,還要防止那種把所有人都當作經濟動物的意圖,放棄那種見物不見人的傾向,否則就會導致病態的個人人格。應該看到,在歐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必然會存在這種病態人格。而我們中國所建設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基礎有別,國家性質不同。為了保持我國的特色,必須在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同時,實現道德與文化的現代化。
(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
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時,首先要注意做到“兩破兩立”。
(1)兩破是指一破“左”的觀念,要破除“左”傾思想影響,破除形形色色阻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左”的觀念,主要有重農輕商、重義輕利和平均主義等思潮;二破舊的觀念,就是要破除與傳統封建小農生產方式相聯係的各種倫理道德觀念,商品價值觀念以及資產階級的腐朽道德觀念。
(2)兩立是指:第一,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道德規範體係和商品、市場及價值觀念體係,以期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市場經濟的刺激和推進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配套的新的價值思想體係和道德規範體係正在形成過程中,投身建設、講求效益的價值準則正在逐步取代空談政治、不講效果的價值準則;義利並重的價值傾向正在逐步取代重義輕利的價值傾向;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價值主體正在逐步取代自我壓製,不圖進取的價值主體。人民群眾對於道德評價標準發生了本質的變化。衡量某一道德觀念和行為是否是進步的和社會急需的,關鍵是看其是否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否有利於提高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而不是以過去的世俗與傳統的習慣作為道德的衡量標準。第二,建立以共產主義理想教育為代表的職業道德教育、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體係。還應看到,越是搞市場經濟,社會就越要提醒人們應有理想,講道德,要有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方能在市場經濟海洋中頭腦清晰,揚帆遠航,否則就可能觸礁擱淺,甚至船毀人亡,被市場經濟大潮所淹沒。過去一度出現過的“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就是忽視思想道德建設的體現,這方麵的教訓是很深刻的。相當數量的當事人以身試法,鋌而走險,不擇手段,中飽私囊,其結果是受到法律的嚴懲,更令人痛心的是給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
現在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廣大人民群眾也迫切要求改變前些年出現的道德大滑坡局麵。事實上,早在1983年鄧小平同誌就明確指出:“現在我們要特別注意建設物質文明。與此同時,還要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廣大人民有共產主義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鄧小平:“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載《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頁。)1996年,十四屆六中全會專門通過了以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為性質和方向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在2000年年底召開的全國宣傳部長工作會議上,當時的中央領導同誌明確指出在“以法治國”的同時,必須“以德治國”。2001年發布的我國《公民道德規範》明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為我國全體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