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循環經濟的相關概念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及實質
“循環經濟”一詞,是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可以定義為:循環經濟是以可循環資源為來源,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並舉,把人類生產活動納入自然循環過程中,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從而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製在盡可能小的程度,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努力使生態負增長轉變為生態正增長,實現人類與生態的良性循環。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它實際上就是要減輕地球環境的負荷,維護生態平衡,其發展要求必須以技術為核心,減少汙染排放量,合理利用能源和資源,更多地回收廢物和產品。也就是盡量減少廢棄物量,同時還要能夠以環境可接受的方式處理廢棄物,其目標要求必須取得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從而能夠最終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循環經濟的“3R”原則
循環經濟要求以“3R”原則為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
1.減量化原則
減量化原則(reduce)要求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來達到既定的生產目的或消費目的,進而到從經濟活動的源頭就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汙染。減量化有幾種不同的表現。在生產中,減量化原則常常表現為要求產品小型化和輕型化。此外,減量化原則要求產品的包裝應該追求簡單樸實而不是豪華浪費,從而達到減少廢物排放的目的。
2.再使用原則
再使用原則(reuse)要求製造產品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反複使用。再使用原則要求抵製當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濫。生產者應該將製品及其包裝當作一種日常生活器具來設計,使其像餐具和背包一樣可以被再三使用。再使用原則還要求製造商應該盡量延長產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換代。
3.再循環原則
再循環原則(recycle)要求生產出來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後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不可恢複的垃圾。按照循環經濟的思想,再循環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原級再循環,即廢品被循環用再產生同種類型的新產品,例如報紙再生報紙、易拉罐再生易拉罐等;另一種是次級循環,即將廢物資源轉化成其他產品的原料。原級再循環在減少原材料消耗上麵達到的效率要比次級再循環高得多,是循環經濟追求的理想境界。
“3R”原則有助於改變企業的環境形象,使它們從被動轉化為主動。
(三)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征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科學的發展觀,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獨立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新的係統觀——循環經濟係統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聯係。循環經濟觀要求人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再置身於這一係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係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
(2)新的經濟觀——循環經濟觀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經濟活動,不僅要考慮工程承載能力,還要考慮生態承載能力。避免經濟活動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惡性循環,使其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維持良性循環,平衡發展。
(3)新的價值觀——循環經濟觀不僅僅把自然視為可利用的資源,而且將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係統;不僅考慮科學技術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要充分考慮它對生態係統的修複能力,使之成為有益於環境的技術;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4)新的生產觀——循環經濟的生產觀念充分考慮自然生態係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循環使用資源,創造良性的社會財富,以達到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和諧統一。
(5)新的消費觀——循環經濟觀要求走出傳統工業經濟“拚命生產、拚命消費”的誤區,提倡物質的適度消費、層次消費;在消費的同時就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要求通過稅收和行政等手段,限製以不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的一次性產品的生產與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