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企業文化與和諧社會(2 / 3)

二、和諧社會需要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一)企業與和諧社會

企業是社會的細胞,整個社會是和諧的社會,企業也應是一個和諧的企業,在市場經濟、商品經濟時代,企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沒有企業的和諧很難說社會的和諧,很難把我們的社會建成一個具有和諧理念的社會。以前企業的管理致力於經濟效益,投資者的資產的保值和增值,現在科技進步了,社會發展了,不應僅停留在這方麵了,要提升到回報社會,要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要學習現代化的管理理念,比如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和投資人、和供應商、和消費者的和諧等。人、企業和社會的和諧,企業和資源的和諧,企業和環境的和諧,企業和政府、企業和工會等等都有一個和諧相處的課題,隨著社會的進步、隨著我們環境的更新,我們會更加注意到這個問題。總之,企業管理理念的提升,會使我們企業管理的水平在現有的基礎上再提高一步,使我們的企業更快地成長起來。

要建立和諧社會,不和諧的原因就是能力不夠,沒有知識,沒有文化,所以才窮,出現不和諧,要解決貧窮問題,必須抓能力建設。另外,抓能力建設,才能提高生產效率,現在企業家都非常關注人力資源和能力建設,因為企業的發展說到底是企業的能力發展,企業職工能力不行,則企業發展後勁不行,所以能力建設應提升為每一個企業的發展戰略。知識經濟時代,必須加強人力資本建設、能力建設,以實現我國人力強國戰略和中華民族的崛起,提升我們國家的能力使我們國家走向富強。

人的能力關鍵要看潛力,包括價值觀、態度、自我形象、個性、動機等,內在素質十分重要,要培養員工從不勝任到勝任,再到優秀和卓越。我們的文化建設要更細膩,並具有分析的特征,必須由粗放式走向精細化,管理要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作為個人,提高素質、適應力、學習力、勞動力、專業能力和潛在才能;企業要提高人力資源數量、質量、改善結構、提升效能、激活機製、改善環境;國家要發展新理念、加緊人力資源建設、構築終身教育體係、創造學習型社會、普及信息網絡、優化學習手段、弘揚創業精神、培養年輕人才、加強互惠互利、開展國際合作。

(二)企業文化建設在和諧社會中的地位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深化經濟體製改革的一個重要原則。企業文化建設在實現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全麵發展必須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當代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僅是經濟的發展,而且是社會的全麵進步,其中文化發展越來越成為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的魂。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文化是產品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世界文化的競爭態勢和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對企業文化建設提出了更迫切和更高的要求。在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礎上,不斷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推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

協調發展必須加快企業文化建設。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經濟、政治、文化不僅要全麵發展,而且要協調發展。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要“協調發展”的一係列要求,溫家寶總理曾形象地指出,一個國家跟一個人一樣,應該是協調發展的。在現代社會,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誌的高新科技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速度越來越快,企業文化因素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到經濟活動之中。經濟活動、文化活動和社會活動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科技、信息、企業文化等因素,正在豐富和擴充原有的自然資源和物質資本,成為決定經濟發展潛力和後勁的重要因素。

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先進文化的持久推動。可持續發展,首先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人類曆史上,人口、資源、資本等都曾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隨著時代的 發展,文化因素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現代社會,物質消費與文化消費日益融為一體。隻有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個性,不僅滿足人的基本物質需要,而且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產品,才能在產品競爭中勝出。我們要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增加產品附加值,擴大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就一定要增加產品的文化含量。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文化成分越來越多,文化品位越來越高,企業整體素質就越高,競爭力就越強。不注重文化建設的企業,在競爭中必然處於弱勢,即使風光一時,也難以持久。企業文化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提高經濟質量的重要力量。文化優勢也成為地區經濟發展日益重要的環境優勢。在知識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文化底蘊、文化氛圍和勞動者的文化素質,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重要的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