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倡導海運的民族英雄
“閉關鎖國”是西方列強強加在清朝頭上一頂不光彩的“頂冠”。平心而論,若把清朝和明朝作一比較,不難看出清代前期基本上還是倡導和實行開海政策的。清朝自1644年立國,到1912年滅亡,共曆時268年。除從順治12年(公元1655年)至康熙23年(公元1684年)之間,曾實行過一段時間的海禁和遷海之外,其餘200多年時間,基本上是實行開海政策的,因而在船舶建造、船隊規模、運載能力、航海技術等方麵都超過了曆代水平,遠比鄭和時期的航海實力大。不過在衰老的封建製度束縛下,中國航海事業與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規模和水平相比,距離越來越大。
當清朝“辮子軍”入關後,舉國上下便舉旗抗清。在眾多的抗清義軍中最有影響,並和航海事業關聯最大的莫過於民族英雄——鄭成功了。
鄭成功,原名鄭森,福建泉州南安縣石井人。他的父親是明末赫赫有名的大海商鄭芝龍,母親為日本平戶侯藩士田川七左衛門的女兒。鄭成功1624年7月14日生於日本平戶島千裏濱,7歲時被父親接回國內讀書習武,15歲中了秀才,21歲入南京國子監(太學)。鄭芝龍擁立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時,鄭成功剛22歲,被賜姓朱,名成功,封為忠孝伯,掛招討大將軍印。從此中外又稱他為“國姓爺”或“賜姓爺”。
1646年,清軍攻進福建,隆武帝朱聿鍵撤退逃亡到汀州時被俘而死。鄭芝龍因留戀田產、貪圖富貴而投降了清廷。鄭成功義無反顧、大義凜然,斥責他父親“不顧大義”,並呈“報父書”,與其父決裂。這年他才23歲,僅聚眾300餘人,占據於南安縣一小塊立足之地,後來又兼並了幾股地方武裝。1646年12月,移兵駐泊到鼓浪嶼。1650年8月,又占領了金門、廈門兩島嶼,吞並了鄭聯的部屬4萬餘人,兵勢日盛、聲威大振,從此更堅定地開展反清複明的鬥爭。
鄭成功為了在軍事上取得更大的進展,十分注重經營航海貿易,以獲取厚利來養活軍隊。1651年12月,鄭成功占領漳州、泉州兩處著名海港以後,稅收逐年增多,兵力日益擴充。但是投靠、參軍者越來越多,僅靠關稅一項遠遠滿足不了糧餉的需要。鄭成功決定“通洋裕國、以商養軍”。他先後搜羅了幾十艘能經營航海貿易的商船,其中一部分是漳州、泉州等沿海各地海商的船舶,一部分是原來鄭氏海商集團內各家的船舶;另一部分屬於鄭成功個人家庭的,包括他父親鄭芝龍留在海外的貿易船。
就當時鄭成功船隊活動範圍來看,直接或間接與其發生貿易聯係的,仍然主要是日本和東南亞兩個地區。
鄭成功船隊對東南亞貿易的活動範圍相當廣闊,像今天的泰國、越南、柬埔寨、印尼、菲律賓等處都是鄭成功貿易船隊經常往來之地。他們利用這些地區與中國國內貨物之間的差價,長途販運,賺取巨額利潤。為了適應各市場行情的變化和軍需采購的要求,鄭成功船隊不斷靈活地調整和變化航線。總體來說,這些航線可分為直達航線和三角航線。直達航線有從廈門到日本,廈門到南洋兩條,這可以說是鄭成功船隊的主要活動路線。三角航線是從廈門到南洋各地,再轉道到日本,然後再返回廈門。在這條航線上,鄭成功船隊稱得上一本萬利:即將中國貨物運銷南洋,在當地銷售後,換取香料運銷日本,再由日本換取金銀或各類物資運回廈門。
據一位研究鄭成功的日本學者調查統計表明:當年,鄭成功經營中日航海貿易的商船,約在50─60艘之間,最多時每年有70艘,最少時也有42艘。經營南洋航線的商船在20艘左右,而經營中國、南洋、日本三角航線的商船也在10艘上下。若將這些海船進行分類的話,又大致分為“口船”和“奧船”兩種。“口船”的個頭較小,載重量在50─300噸之間,平均為175噸,主要用作直達航線上的貿易船。“奧船”的個頭要大得多,載重量約為600噸至1000噸之間,平均為800噸,是三角航線上的“主力軍”。
鄭成功船隊運往日本的最主要商品是生絲和綢緞,還有從南洋三角航線上運過去的香料。生絲的利潤率為140%,香料為450%,綢緞為90%,這些貨物每年約可獲利96萬兩。返航途中,船隊又從日本運回中國黃金,利潤率是83%,銅為48%,軍器為80%,又可獲利45萬兩。這兩項相加,每年約可獲利141萬兩白銀。
鄭成功運往南洋的貨物,基本上也是以生絲和絲織品為主。它們的利潤率均在100%左右,比運往日本的要低一籌。從南洋返程捎帶的則是香料,利潤率是60%。根據估算,運貨去南洋約可獲利64萬兩至80萬兩,返航回貨也可獲利29萬兩至48萬兩。兩項共計約可得白銀93萬兩至128萬兩。把南洋和日本兩處的貿易利潤相加便可得出,鄭成功海運船隊每年可獲純利234萬兩至269萬兩白銀。
當時,鄭成功麾下共有18萬兵馬,約需軍餉開支360萬兩,加上其它政務開支,至少總需約為400萬兩。如前述獲純利269萬兩計算,約占鄭成功全軍總支出的62%以上,由此可見航海貿易活動,是維持鄭成功及其政權的主要財政支柱。在鄭成功的悉心經營下,廈門島成了中國對東南亞地區航海貿易的吞吐和周轉中心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