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顧名思義,代表、象征著一個國家的國門。它不僅關係到執行國家有關進出國境法令,製訂各類貨物進出口稅率,保證財政收入,維護本國經濟利益,而且對於保護本國航海事業,抵製外國航業的非法活動等,都起著重要作用。
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朝代,就已開始了設關收稅。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在邊境要塞就設有相當於現代的關卡,如昭關、函穀關等。秦統一中國後,諸侯國國界消失了,但陸地邊境關卡仍繼續存在,並有郡守、縣令和關都尉等官員管理邊防、進出境人員和貨物。
漢代的對外貿易主要是陸地邊境貿易。漢武帝三次對匈奴用兵,於公元119年徹底打敗匈奴。接著張騫、班超先後出使西域,打開了我國和中亞、西亞的陸上交通——絲綢之路。朝廷設立了“大鴻臚”和“蠻夷邸”負責管理和接待外商,這是中央一級的“海關”。自三國、兩晉至南北朝,通過海關的互市貿易並沒有中斷。隋統一中國後,在長安設“四方館”管理互市和接待外國使者。唐代,對國際交往和對外貿易采取鼓勵和保護政策。隨著經濟繁榮、國際交往和對外貿易日益發達,陸地邊關在管理進出口貿易和人員往來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宋元時,陸地邊關的管理和一些禁令,基本上繼承了唐代的製度。明代海上貿易大發展,更加完善了市舶製度。明初市舶的主要目的是管理外商的朝貢貿易,明後期市舶轉向財政目的,征收關稅,海關製度基本確立。
最早使用“海關”一詞是清朝康熙年間。1685年,清朝政府在廣州、漳州(廈門)、寧波、江南(上海)設立海關,分別稱為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江海關。
清代的上海海關由於地處江海要津、交通樞紐,因而是西方殖民者首先覬覦的目標。最早伸出侵略魔爪的自然是老牌殖民主義者——英國。1853年9月7日,上海小刀會發動起義,占領了上海縣城。第二天,義憤填膺的起義群眾搗毀了設在外灘的“江海北關”,奪取了藏在關內的一批武器。英國領事阿利國見有機可乘,立即夥同美、法兩國聯合行動,從停泊在黃浦江中的戰艦上派兵登陸,占據江海北關,趁機搶奪了上海的海關關權。
憑借軍事實力,阿利國竟厚顏無恥地提出要上海海關任用外籍稅務司,以監督管理海關的一切事務,經過多方周折,上海道台吳健彰與英、法、美三國領事會談後,又一次作出卑躬屈膝的決定:在中國海關中任用外國人,組織海關稅務管理委員會,由英國人威妥瑪、美國人卡斯和法國人斯密斯為委員,並雇用一批外籍人員管理海關事務;委員有任免海關職員之權;外國船舶抵達港口都必須經領事批準……堂堂的中國海關竟由一批外國人來管理。這無疑把中國國門的鑰匙,放進洋人的口袋裏。
上海海關主權的喪失,如同大堤衝開一道決口,相繼而來的便是各地海關主權的淪喪。從1859年到1864年短短的五、六年間,北起牛莊(營口),南迄廣州的14處海關全都被外國人操縱了。海關成為西方侵略者在中國實行殖民統治的總機構。它不僅統管中國的稅收事宜,控製中國財政收入,而且直接操縱中國航運、港口、引水、海事行政以及航道疏浚等等。
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對這幫吃吸中國人民血汗的侵略者,還冠以種種頭銜。以第四任海關總稅務司長赫德為例,清政府先後授予這個英國人按察使、布政司銜頭,賞花翎雙龍二等第一寶星和三代一品封典等。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赫德因簽訂《辛醜條約》有“功”,又晉升為“太子少保”。1908年,慈禧太後親自召見他,賜“福”字,並加封“尚書”銜“太子太保”。自1854年赫德來中國,到1908年回國,1911年死後方才卸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職務,前後共長達48年之久。他所起的破壞作用是一些擁有戰艦利炮、荷槍實彈侵略者所無法替代的。在赫德任內的1865年,西方商人通過海關輸出了價值6400萬兩白銀的商品,其中四分之一是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我國有價值3700萬兩白銀的絲、茶、棉花進入了西方的倉庫。僅赫德本人在任職48年間所獲得的財富就達5000萬兩白銀。
無庸諱言,自康熙年間正式確立海關製度以來,中國海關便關權旁落,成了名副其實的“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