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作為封建剝削階級的總代表,康熙自然有他的曆史性和局限性。他在對待鄭成功的禁海及以後幾次大規模的遷海活動中,所使用的手段都是極其嚴厲的,有的甚至是慘無人道的
三、鴉片戰爭後的海權淪喪
虎門銷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大長了中國人民的誌氣,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者的堅強意誌和決心。但是,英國侵略者決不善罷甘休。1840年6月,英國派出一支由48艘艦船,540門大炮及4000名侵略軍組成的所謂“東方遠征軍”,陸續從印度殺向廣東海麵,挑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由於兩廣總督林則徐備戰認真,防守嚴密,英軍在廣東未能得逞。6月30日,英軍北犯廈門,又被已調任閩浙總督的鄧廷楨督師擊退。7月2日,英軍又轉攻守備空虛的浙江,侵占了定海縣城,然後繼續北犯,到達天津海口,向清政府提出割地、賠款等無理要求。昏庸無能的道光皇帝嚇破了膽,立即派直隸總督琦善和英軍談判。
琦善到達廣州,竭力主張妥協投降,拆去珠江口木排鐵鏈,撤銷一切防禦設施,解散林則徐招募的水勇。1840年底,雙方開始談判。為了壓迫琦善徹底投降,英軍在談判期間又突然出兵突破大角、沙角炮台,副將陳連父子無援力戰犧牲。琦善連夜派人與英軍簽訂了賠償煙價白銀600萬兩,割讓香港等條約。
得寸進尺的英軍於1841年2月再次進攻虎門。關天培率守軍抵抗,琦善拒發援兵。虎門炮台守軍孤軍奮戰,最後炮台失陷,關天培身受多處創傷,與將士數百人一起壯烈犧牲。
戰爭接連失敗,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定,給中國人民套上了一副副枷鎖。從此,中國從獨立自主的封建社會逐漸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沿海、內河與內港的航權日益喪失殆盡。
航權包括沿海貿易及內河、內港航行權和海關管理權、引水權等。這是一個國家主權不可分割的部分。如果遭到侵犯,不僅直接阻礙航海事業的發展,而且對國家經濟、軍事都將產生嚴重的影響。
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雖然一再忍讓退步,但也隻說能在廣州、福建、廈門、寧波、上海等5處港口與外國港口之間進行航運貿易,並沒有說可以在5個港口之間進行運輸。西方殖民主義者對於這些本來就不平等的條約也不遵守。他們不僅在沿海各港口之間販運貨物,而且還不斷地到非通商口岸去騷擾。更有甚者,一些不法西方商人把西方帆船租借給中國商人,利用“二道販子”去南洋沿海裝運貨物,牟取暴利。這種赤裸裸的侵犯行為,自然遭到中國沿海船民的強烈反對和抵製。這些家夥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們采取改頭換麵的手段,假借南洋華僑的名義,租船給中國商人,在南洋(長江口以南稱南洋,以北稱北洋)沿海各港之間又進行明目張膽的運輸,結果又碰了一鼻子灰。
不過,英國決策者早已抓住清政府奴顏卑膝、軟弱無能的本質,再次強硬照會清政府承認“租船”的辦法。清政府欽差大臣耆善在對方的威脅下,再一次妥協。這不啻是中國官方正式賦予外國船舶有在南洋沿海各港之間進行運輸的“合法”權利。僅1847年在上海與南洋之間推行非法運輸的外國船舶多達25艘,幾乎占當時南方開往上海港的外國船總數的一半。
他們之所以采取上述辦法是用心險惡的。正如一位當時英國駐上海領事館領事阿利國向上的報告說的:“從近處來看,這可以為外國商人帶來高價運費;從遠處來看,這種做法可以使中國的沿海貿易依賴於外國船隻,從而為更廣泛的貿易打開暢通之路。”整個一副貪得無厭的侵略嘴臉!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長期閉關鎖國的中國大門已被打開了幾個缺口。西方殖民者的觸須還未伸到中國廣大的腹地。在北方沿海,侵略者始終沒建立起侵略據點;到北方沿海去有著種種限製。
急盼打開更大缺口的各國殖民者豈肯善罷甘休。他們又利用堅甲利炮敲碎了清朝統治者苟且偷安、妄圖永遠太平下去的美夢。
一係列不平等條約接踵而簽。北洋沿海的牛莊(今營口)、登州(今蓬萊)和天津也成為外國船舶自由通商口岸。
中國海關主權受到侵犯,也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明文規定:英國商船到達港口後,首先到領事館報到,然後英國領事館行文通知該口海關辦理有關手續。結果出現船舶到港不是直接向中國海關,而是通過領事與海關聯係的奇特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