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8章 細節在實踐和行動中學習知識(1 / 1)

我們常說“知識就是力量”,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女性有了知識就有了力量,而是要把書本知識通過實踐,變成能力和素質才行。女性有了這種知識才具有真正的力量,也才能在生活工作中發揮作用,否則就是紙上談兵,毫無真實的結果。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加州理工學院教授費曼在科學上取得的成就,得益於他的動手實驗能力和強烈的探究興趣。

童年時代,費曼就對各種實驗特別感興趣。11歲時他就在自己家的地下室裏開設了一個“實驗室”。在這個實驗室裏,他自己動手學會了電燈的並聯和串聯,學會了把酒變成水,並用這些學會的東西為小朋友們變魔術。

費曼為了搞清楚為什麼狗的鼻子特別靈,便親身實驗,自己像警犬一樣在地上爬來爬去。結果他用自己的實驗證明,狗的嗅覺能力的確強於人,但是人的嗅覺能力也被低估了。他認為由於人的直立行走,使得人的鼻子離地麵太遠,很難聞到地麵上的氣味。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經常向別人演示:他自己先走出書房,讓書房裏的其他人各自從書架上抽取一本書堆放在一起。在這之後,當費曼走進來時,他能夠準確無誤地指出哪本書是哪個人碰過的。大家都以為他又在變什麼魔術,其實這就是費曼親身實驗的結果,因為人手的氣味差異很大,人的嗅覺是可以辨別這些差異的。

一天,當費曼坐在研究所的餐廳裏時,他發現有人在拿餐廳的碟子玩耍,把一個碟子拋向空中。費曼發現,碟子飛出去的時候,邊飛邊擺動,碟子上的紅色花邊也隨之轉來轉去。他被碟子轉動的方式吸引住了。他發現當角度很小的時候,碟子上圖案轉動的速度是碟子擺動速度的兩倍。由此,他進一步思考電子軌道在相對狀態下的任何運動,研究量子動力學,為以後取得的成就——發現費曼圖奠定了基礎。

在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後,費曼感歎道:“我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全來自於那天我把注意力放在了一個轉動的碟子上。”

當一位女性能親身感知學習得來的知識,最容易引起心靈的震撼,也最容易把知識內化於心,長久地發揮巨大的作用。

達爾文說過:“一項發現如果能使人感到激動,真理就能成為他終生珍惜的個人信念。”而女性通過實踐所學的知識,就能引發這種激動。

著名的生物學家威哥裏伏斯深情地回憶他幼年的一件事:“我5歲時,獲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學發現,我把一隻毛蟲關在瓶子裏,它吐絲作繭,幾天後,在我仔細驚奇的觀察下竟出現了一隻蝴蝶。”他把這項發現作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其實這個發現極其平常,但由於是親眼觀察、親身體驗,由此照亮了這位科學家的心靈,使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科學實踐的誘人,對他整個成長、整個人生的價值非同尋常!

要想學得更好,學得更有用,女性就得親身實踐。因為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親口嚐一嚐。

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反傳統教育的旗手杜威博士,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因開創了“實驗教學”的先河而蜚聲世界哲學界和教育界。杜威強調他的哲學是“行動、實踐、生活”的哲學,他曾說,在他的教育著作的背後,存在著一個思想,這就是頗為抽象的“知”和“行”的關係的學說。

杜威特別強調行動、操作,認為觀念、知識都是從行動中獲得的。由此,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等一係列“知行合一”的教育綱領。他認為,教育過程和生活過程並不是兩個過程,而是一個過程。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不斷在生活過程中學得經驗和改組經驗;他要求學校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生活,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把社會生活中的必要內容組織到學校教育過程中去。

“從做中學”的主張,要求學生要從自身的社會活動中學習,按照這一思想,教學就是把東西交給學生去“做”,而不是把東西交給學生去“學”。知識總是與“做”相聯係的,隻有通過“做”而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

在行動中學習是學習的最高境界。用這句話來讚譽一代大師杜威的思想,是再合適不過了。

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最重要的學習,因為讀書學習的目的,全在於應用。如果我們不能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行動中去,知識既成不了力量,也成不了財富,知識隻能是知識本身。所以,追求成功的女性要加強把知識變成行為能力素質的培養與鍛煉。

十二、健康保健:女性永遠美麗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