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健康”是流行於上班一族中承受工作壓力過久、過大而出現的一種不正常的狀態。為了健康、為了身體,千萬不可不防這危險煌“亞健康”。
健康是人體的最佳狀態,即為第一狀態。失去健康的疾病狀態,是由致病因素引起的對人體正常生理過程的損害,表現為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降低,勞動能力受到限製或喪失,並出現一係列的臨床症狀,稱為第二狀態。
當今社會,由於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日益激烈,常使人難以承受日趨增長的壓力,出現頭痛、頭暈、心悸、失眠、食欲不振、情緒煩躁、疲乏無力。總之,自覺生理不適,心理疲憊,對社會適應能力差,但醫學檢查往往並無明確的機體疾病。這種介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邊緣狀態,醫學上稱為第三狀態、灰色狀態或亞健康。
亞健康,是世界醫學界的一個最新概念。近百年來,由於抗生素及疫苗的發現與應用,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已不再是令人恐怖的霍亂、鼠疫等傳染性疾病,而是找不到病原體的非感染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病、腫瘤等。
亞健康也不像感染性疾病突然發病,而是進展隱匿、緩慢並時隱時現,前期僅感到軀體或精神上的不適,如疲乏、情緒不寧、頭痛頭暈、失眠等。其後可能發展為某種疾病,但也可能僅有種種不適而不發病。這種狀態,既不屬於健康,又難以發現疾病,處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即“似健非健、似病非病”的狀態。
身處人體“第三狀態”的人,到醫院檢查,其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以及血、尿、糞化驗等各項指標基本正常,醫生幾乎診斷不出有何疾病。但不少人確實存在心理或生理方麵種種不適感,表現為精神不爽、體力不支、食欲不振、睡眠不酣、頭暈、口臭、健忘、便秘、心煩、易怒、皮膚幹燥、性功能減退、疲倦等等。然而,生活、學習、工作仍能如常堅持下去,隻是效率不高而已。
當然,身處人體“第三狀態”的人,不像健康人那樣精力充沛、容光煥發,有較大的工作潛力和創造力,對環境變化有較良好的適應能力;但也不像病人那樣麵容憔悴、萎靡不振、無力從事工作、學習和勞動,甚至臥床不起,生活無法自理,症狀突出,體征變化明顯。
此外,衰老尤其是過早衰老所致的機體及心理上的退行性改變而引起的種種不適感覺,也是亞健康狀態的典型內容之一。
關注亞健康的成因,需要認真對待生活的這些細節:精神壓力、飲食失控、缺乏運動、四時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