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我臨終無障礙,阿彌陀佛遠相迎。
觀音甘露灑吾頭,勢至金台安我足。
一刹那中離五濁,曲伸臂頃到蓮池。
蓮花開後見慈尊,親聽法音可了了。
聞已即悟無生忍,不違安養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
我願如斯佛自知,畢竟當來得成就。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萬億紫金身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無邊光熾身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滿分二嚴身清淨大海眾菩薩摩訶薩!
請大家先發無上的菩提心。為一切的慈母眾生,迅速地從生死流轉苦海之中解脫出來,頓出輪回,橫超三界,往生極樂,所以我們來共同學習《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昨天已經講到了,依報觀的第六觀總觀依報觀。《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所發四十八願,其中由第三十九願莊嚴無盡願,到四十三願寶香普熏願,都是成就佛土功德莊嚴願。也就是說,願力都是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依報,生活環境的莊嚴。
第二十七願說:設得我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這個配合我們所說的寶地觀,寶地觀具足無量的莊嚴,乃至於具足天眼通的大菩薩,他都不能夠完全地了知,唯有佛能了知。可見是非常的嚴淨光麗,殊勝莊嚴,超出我們的這種思議的境界。
第二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高,無量光色高四百萬裏。不取正覺。”這個願就是與我們昨天所學過的寶樹觀(第三觀是寶地觀,第四觀是寶樹觀)可以配合起來,顯示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現在“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已經成佛,所以他這些願力都實現了,無量的莊嚴。
事實上整個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阿彌陀佛變化之土,也都是阿彌陀佛變化之身,身土不二。照而常寂,名常寂光土。寂而常照,名清淨法身。
我們看第四觀寶樹,寶樹有無量的天童子,“一一童子,釋迦毗楞伽摩尼以為瓔珞。”
“釋迦毗楞伽”就是能勝的意思。
這種如意寶非常的光亮、潔淨,不為汙垢所染。
“以為瓔珞”,種種的莊嚴這個寶樹。
我們娑婆世界的這些樹,我們見到的話,覺得心曠神怡;我們到森林裏麵去,覺得賞心悅目。但是其他利益呢?得不到。
而極樂世界的這些樹,能夠讓我們破迷開悟,能夠讓我們離苦得樂。極樂世界的這些樹,風吹樹動,也在演說妙法。而樹之中有無量的寶網,寶網映現出十方諸佛國土。
為什麼說西方極樂世界特別奇妙呢?因為他是一生一切生。你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等於就生到了十方一切諸佛國土;你見到阿彌陀佛,就等於是見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什麼是一生一切生、一見一切見呢?因為無量光。
我們自性的光明,無量光,它遍一切時處。所以極樂世界的眾生,他們活動的範圍,也是盡虛空、遍法界。在我們吃一頓飯的功夫,這麼短的時間,他就可以到十萬億諸佛國土,去供養諸佛,去聽佛說法。
我們現在要見一尊佛,除非你有禪定力。我們要供養三寶,去那些聖地,要很辛苦去到五台山,去到拉薩,或者去到印度。極樂世界的眾生,他一頓飯的功夫,十萬億佛土都普供養。而且他們在生存的、生活的這個環境的寶樹之中,就能夠聞法。並且見樹聞香,聽到法音,自然就開悟,自然就證果。
所以我們一再強調說,要發菩提心,要發四弘誓願。因為願之所在,法門之所在。
阿彌陀佛的四十一願,是樹現佛刹願。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十方諸佛刹土,“十方佛國,亦於中現。”都在樹中間顯現出來。四十一願說:“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麵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看寶樹觀的時候,就可以看到,樹之間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佛事,就是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事業,教化眾生的情況,都在寶樹之間的寶蓋光明裏麵顯現出來。
打個比方,如果現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想看在靈泉寺大家學習《觀經》的場麵,他就能夠從這個樹的行間,從這個樹的寶網、寶蓋的光明之中,看得清清楚楚,就能夠給我們加持。“十方佛國,亦於中現。”十方諸佛的刹土,都在中間顯現出來,都在那個寶樹的幢幡羅網光明之中,可以很清晰地見到。
好像我們看電視調頻道一樣,想看哪一尊佛的國土,都可以看得明明了了,聽得清清楚楚。不單單是能夠聽到十方諸佛菩薩演說妙法的音聲,而且也可以聽到一切眾生苦樂的音聲。好像人天的歡樂,三途的痛苦,都了了見。
而且西方極樂世界特別殊勝在於——十方諸佛刹土,每一尊佛的刹土,都有四聖六凡十法界。而極樂世界很特別,它隻有一真法界,所以一生一切生,你隻要生到凡聖同居淨土,上三土都圓具。因為他是以清淨心念佛、成佛,“即念念佛,即念成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這個因同,果也同。
雖然你現在是娑婆世界的一個苦惱眾生相,但是你身是凡夫,心是菩薩,你心清淨,專修淨土。好像一位仁波切說,死亡對他來說,是一件很喜悅的事情。為什麼?今天是一個龍鍾的老朽,明天就成為光明身了。所以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仗承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同時也是自己清淨心,念佛,這樣感得都是在一真法界之中,都是無量壽。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確實不可思議,它確實可以含攝一切的佛刹,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無比的莊嚴。所以我們恍然明白,生西方淨土,就是生一切諸佛刹土;見阿彌陀佛,就是見十方一切諸佛。我們知道,大慈菩薩讚阿彌陀佛的偈子:“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這是真實不虛的。
更何況在極樂世界的人,他們能夠神通自在,神足通,坐著他們那朵蓮花,可以隨意地遨遊,遍禮諸佛國土。
同時,極樂世界的眾生能夠具足神足通,也是阿彌陀佛因地作法藏比丘的願力——第十願神足通願。“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羅蜜多。”
第九願:“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曆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
說為什麼我們凡夫,依信願念佛、觀佛,在往生以後,就有如此大的神通道力呢?一個是因為仗承阿彌陀佛因地的這些願力加持我們。現在彌陀佛已經圓滿成佛,所以這些願都是真實不虛的。這些願力加持我們,是報得,不是修得,是報得神足通。
好像昨天打的那個比方,好像一個太子生下來,他就有資格將來能夠繼承王位。其他的平民要考試,一層一層考試,然後作大臣。你作縣長,作省長,乃至於最多作到宰相,他總是隻能夠作大臣。
可見淨土法門,是第一微妙的法門。同時也是因為我們圓滿地顯發了自性的光明。因為無量光明,無量光,所以可以遍曆十方諸佛刹土;因為無量壽,所以一生極樂世界,皆是一生補處,等覺位的,通過修持,都是一生補處,都是阿鞞跋致,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畢竟不退。
我們觀這些寶地觀、寶樹觀,生歡喜心,這一念的歡喜心,將來就成為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歡喜心非常重要,你觀,覺得很親切,很歡喜,那將來就很容易,很順利往生。
第五是八功德水觀。八功德水觀上麵講到了八功德水池,就是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出生的地方。前麵是寶地、寶樹,去到以後是我們生活的環境。這是出生的環境,八功德水。
“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一一蓮花,團圓正等十二由旬。”這些蓮花,就是我們出生的地方。你看,一一水中,都有六十億七寶蓮花,那我們現在深信淨土法門,願生極樂,現在我的那朵蓮花,也就是這六十億七寶蓮花之中的一朵。我們越來越精進修行,這朵蓮花就越來越大,越來越有光明。
蓮花表示自性清淨。《彌陀經》上所說的,“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這些放光呢?表示自性、本體寂靜,寂而常照。
經上說最小的蓮花也有一由旬,也就是說方圓四十裏。我們這裏麵講到的是“十二由旬”,方圓四百八十裏,這個很大。
所以對於娑婆世界的這些東西,就不要貪求了。房子小小的,沒有關係,隻要能夠避風雨就好。那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房子大得很,四百八十裏,比整個武漢市的方圓範圍還要大。
最大的一千由旬,一千由旬按小的計算,也有四萬裏。最小的一由旬四十裏,最大的一由旬八十裏。按大的來說,有八萬裏,我們所住的這個蓮花八萬裏。而這個蓮花很微妙。我們去十方諸佛國土,去供佛,乘什麼交通工具?蓮花。西方極樂世界一切的景觀都是不生不滅的,唯有這朵蓮花變化無常。那你信願行具足,就生出來。如果以後你漸漸地退心了,這朵蓮花就漸漸地沒有光澤,也漸漸地枯萎了。
有化鳥說法,還有水流說法。這都是八功德水觀裏麵的不可思議。為什麼?因為這些音聲,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從聞中入。”我們耳根最利,這講的都是怎麼樣?聞法、音聲。聞法,你看有無情說法,水流,水分為十四支,“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這是無情說法。
然後這個如意珠王湧出諸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讚念佛念法念僧。”這是有情說法。所以有情無情皆演妙法。當然這也是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願力所攝受,願力所成就。
第二十一願是三十二相願:“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惡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這很微妙。你看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大眾,相貌都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就是說我們往生以前,要修平等心,要修清淨心。去到以後,感得就是平等果,那就全部與阿彌陀佛完全一樣,都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是說劣應身,勝應身,乃至於八萬四千微妙相,八萬四千微妙好。
所以要成就平等心,要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要從色、色塵、眼、眼根回過頭來,外不被色塵所誘惑,內不被習氣欲望所驅使。耳從聲塵回頭,鼻從香塵回頭,舌從味塵回頭。這樣成就平等心和清淨心,我們將來就往生品位高。
六根接觸六塵的境界,我們要能夠知道回頭,要能夠內不受欲望的驅使,外不受六塵的誘惑。這就是知道回頭,回頭是岸,什麼岸?我們將來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超出輪回,到達常樂我淨的彼岸。否則,那就是生死無邊,苦海無邊。如果我們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隨著六塵去流轉,去起愛憎分別,那就是凡夫。我們對治貪著於外在六塵,就用這個回頭是岸。
我們對治內在的習氣是什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將我們心中這些貪瞋癡慢疑,種種的煩惱習氣都放下。
外在的屠刀,雖然可以傷害我們的色身性命,但是如果我們人道的報未盡,還可以再得人身;如果我們保持正念,念阿彌陀佛,可以超生極樂。所以外在的屠刀其實並不能夠真正地傷害到我們。
而內心的貪瞋癡慢疑,這些煩惱習氣,它將我們的法身慧命破壞,把我們一次一次地拋到三惡道去。所以這種無形的煩惱習氣的屠刀更厲害,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到三惡道中間去,所以要放下。立地成佛,當下顯現我們的真如妙心,啟發我們的本具如來智慧德相。
我們說莊嚴佛淨土,這些香、花、幢、幡,我們看極樂世界種種的莊嚴,這是外相的莊嚴。真正的莊嚴,是以清淨心、以平等心來莊嚴佛淨土。
第三十七願,是衣食自在願,“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需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為什麼?你看《彌陀經》也是先說依報的莊嚴,再說正報的莊嚴,《觀無量壽經》還是先觀極樂世界依報的莊嚴。前麵的七觀,其實都是觀依報。後麵由第八觀到十三觀,觀正報。十四觀、十五觀、十六觀就是三輩九品,這也還是正報。
那麼為什麼先觀依報呢?可見阿彌陀佛對我們的關心是非常體貼入微的。一個方麵是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有智慧,在生活中間都是佛法。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乃至於任何的順境、逆境,能夠顯發我們本具的智慧與慈悲,能夠增長我們的覺悟心,都是佛法,告訴我們在生活中間了生死。
還有一個方麵是怎麼樣?我們剛剛生去西方極樂世界,這種習氣還有,所以說“法輪未轉食輪先,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先善巧方便,你想衣衣來,想食食至,隨意即至,在這個中間,讓你增長智慧與慈悲。
第二十二願,是普供諸佛願:“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都有能力,都有機會普供十方諸佛。不像我們現在這麼辛苦,五台山、九華山,很辛苦去朝拜。這是讓我們往生以後,隨我們的心願讓我們滿足,在這種滿足之中開顯本具的福德和智慧,這是八功德水觀。
本經上麵所說的,化鳥說法,這是西方極樂世界說法的藝術化,說法的善巧方便。本經上所說的“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彌陀經》上就說:“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六時演法,晝夜六時都說法,不間斷,不中斷。你想聽,你現在沒有學通《大方廣佛華嚴經》,去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動念,馬上就可以聽到《華嚴經》,你想聽《妙法蓮華經》隨意就可以聽到。
我們現在要聽什麼經,我們要請法,還要等到有時間、有機會。極樂世界想聽什麼,就馬上可以聽到什麼。而且都是這些化鳥在給我們演說妙法,化作這些種種的“百寶色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來說法,有四悉檀因緣。
四悉檀就是利益的意思。
第一就是世界悉檀,讓眾生得歡喜益。由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凡情來說,他喜歡看到鳥。如果我們到處都建動物園,喜歡看看這些動物,欣賞一下這些鳥,看到這些鳥,覺得很開心,很歡喜。所以阿彌陀佛就隨順凡情,而化作種種的鳥,讓我們生歡喜,這是歡喜益。
第二是為人悉檀,生善益。這些鳥不單單是讓我們歡喜,而且能夠演說妙法。所以非常奇特,並且讓我們很自在,很歡喜。你看,跟孔雀一邊玩耍,一邊聽它說法。這樣就不要那麼正襟危坐,好像很緊張那樣子。不需要這樣,很高興,很開心,然後智慧又增長了。聽聞以後,能夠鹹念三寶功德,能夠生善。
第三是對治悉檀,滅惡益。這些鳥都能夠說法,所以我們要有平等心,不能夠輕視,不於這些鳥起下劣果報想。知道這些鳥都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然後我們還要生慚愧心,你看鳥都能說法,我們怎麼可以不精進用功呢?這也是滅惡,讓我們消除懈怠,消除分別心。
第四是第一義悉檀,入理益。我們了知生佛一如,鳥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那麼鳥就是阿彌陀佛法界藏身,一切的依報正報莊嚴,當體都是阿彌陀佛的三身四德;都是阿彌陀佛的法身、報身、化身——三身;常、樂、我、淨——四德,毫無差別。這些是有情說法,水流風吹是無情說法。
你看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確實是不退轉阿鞞跋致。為什麼?環境非常好。鳥都在常讚念佛、念法、念僧。念佛寶能夠開發我們正因佛性,體悟理體;念法寶顯發我們的了因佛性,增長智慧;念僧寶,啟發我們的緣因佛性,增長我們的善心、慈悲心。
這是八功德水觀。
第六總觀依報觀。略略講一下總觀依報,極樂世界種種生活的環境,也就是說我們往生以後生活的環境:“琉璃寶地八交道,一一界以黃金繩。界上五百億寶樓,諸天於中作伎樂。又有樂器懸虛空,不鼓自鳴念三寶。”這裏麵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這是有情說法了;樂器懸處虛空,不鼓自鳴,這是無情說法了。
“此想成已,名粗見……”這就是名為粗見西方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這是粗見,粗略地見到了西方極樂。成就這個妙觀,就粗見西方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及寶池。
底下是白居易的一首勸念佛的偈子了,很淺顯易懂。
“餘年七十一,不複事吟哦。”我七十一歲了,不再寫詩了。
“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要學習經教,我眼睛不好了,要去供養三寶,廣種福田,我也覺得奔波很辛苦了。
“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
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
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
我前半輩子都蹉跎過去了,忙於世間的雜事。現在我知道了,年歲已老,去日苦多。“日暮而途遠”,我們要超出這個遠途,要超出這個長遠的生死輪回的苦海,唯有念阿彌陀佛。“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
“達人應笑我,我且阿彌陀。
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有些人學禪宗,認為他很通達,認為他很高超。其實怎麼樣?“達又作麼生”,他高超就一定能夠超出輪回嗎?不一定。
他沒有了解淨土法門的妙處,你看三生石的故事,圓澤禪師能夠知道前生後世,都不能超出生死輪回。
那位五祖戒禪師,禪法高明,仍然沒有解脫,還是流轉做蘇東坡。我們去南華寺看到方丈樓的壁上,蘇軾晚年路過南華寺寫的詩偈。他也拿一本“西方公據”,他仍然沒有超出輪回。一直到明朝,作《西方合論》的袁宗道,才仗承念佛的力量,超出生死輪回。
所以,“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我們看總觀依報,就是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眾生,他們所生活的環境。這些五根享受微妙的、圓妙的五塵,這些都在給他們說妙法,都在啟發他們的本具智慧。
我們對照《彌陀經》來看,也就可以很明確了:“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空中常作天樂。我們到這裏就看到,這個天樂哪裏來?一個是有無量的諸天,作天伎樂;再一個天鼓自鳴,又有樂器,“懸處虛空,不鼓自鳴。”這是“常作天樂”。
“黃金為地”。空中是天樂,地上都是“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這其實是五根享受圓妙的五塵:音樂、天樂是聲塵,有情演法、無情演法都有,因為我們娑婆世界耳根最利,所以特別強調了。地是色塵。花就是色香二塵。食是味塵。盛花、散花、經行,這是微妙的觸塵。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每天享受的都是種種的樂,無量的極樂。
神足通樂,一餐飯的功夫,就可以到他方國土,去供十萬億佛,然後又回來了。你看,現在廣州飛武漢,都要飛一個半小時。極樂世界的交通工具是蓮花,一刹那遍曆十方諸佛刹土,供養多佛的快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們國土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