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人身無義恒空過,我為佛子未如教修學。
彼諸暇滿精勤勵力者,願仗上師三寶共加持。
死後難保不墮落,能救此畏唯三寶。
故應勤修正皈依,終不毀犯諸學處。
複應善思諸業果,如理取舍乃能辦。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首先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為自他迅速地圓成佛道,所以我們來學觀佛、念佛,直了成佛方法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昨天講到了阿彌陀佛的真身觀,就是第九觀。西方極樂世界超勝於十方一切諸佛國土,超勝有五個方麵:
第一個是法身、報身、應化身,三身一體,一體三身。
我們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報身佛是盧舍那佛,法身佛是毗盧遮那佛。那麼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現成佛,那凡夫,他見不到報身盧舍那佛,所謂“有耳不聞圓頓教,有眼不見舍那身。”隻有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些大菩薩才能見能聞。那麼你要說法身佛,毗盧遮那遍一切時、遍一切處,凡夫連體會都不容易,都很困難。
西方極樂世界的超勝,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法身、報身、應化身三身一體,一體三身。
第二個超勝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號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那這種超勝主要是指什麼?主要是指應化身的阿彌陀佛。那報身阿彌陀佛,法身阿彌陀佛,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法身、報身,光明壽量都是相同的,佛佛道同,從法身和報身來說,是佛佛道同的。那這裏麵指阿彌陀佛的光明壽量超過諸佛,主要就是指化身的阿彌陀佛。
比方說,我們娑婆世界化身佛釋迦牟尼佛,他的壽量示現就很短暫,八十年。《無量壽經》裏,世間自在王如來,他壽量比較長一點,也隻有四十二劫。化身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佛。所以他的壽量非常超勝。
再者化身佛的光明可能圓光一由旬,乃至於百千由旬。極樂世界的化身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怎麼樣?無量光明。所以這是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他超勝的地方。
我們前麵說過,法身如直線,無始無終,有自性清淨法身和離垢妙極法身。報身如射線,是智慧圓滿了,一得永得,報身壽命也是有始無終,好像射線一樣,這是佛佛道同的。極樂世界無量光明無量壽,是特指化身阿彌陀佛,超勝於十方一切諸佛。
第三個超勝是阿彌陀佛度眾生方法非常巧妙,一切諸佛不能相比。我們觀佛、念佛,非常巧妙,比較容易,就能夠往生不退,能夠圓滿成佛。
第四個超勝,是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都能夠平等證入報土。往生的時候,他因為帶業往生,帶業的不同,持名深淺,修行深淺不同,所以有三輩九品。但是往生以後,沒有分別執著了,都是一生一切生,生凡聖同居土,即是圓生上三土。
第五個超勝是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我們隻要具足信願持名,在本經來說,能夠以觀佛三昧為宗,以觀佛來攝心,來成就清淨心,這樣一句佛號老實念下去,淨土十六觀踏踏實實修下去,所有的障礙全部消除,能夠頓超證入一佛乘。所以這是他特別超勝的地方。
我們看《無量壽經》上,三輩往生正因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裏麵的第九觀彌陀真身觀,首先是觀無量壽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這不是我們凡夫所可以想像的。所以如來在後麵的第十三觀就開方便。
第十二觀是普觀當生觀,關於我們將來往生時候的情景。第十三觀,如來知道我們凡夫眾生,根機低劣,你看,阿彌陀佛的身像光明,確實不可思議,凡夫的心力難以真正做到。因此特開方便之門,叫我們雜觀三聖,就是觀七寶蓮池中八功德水上,有丈六金身的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這凡夫的心力比較容易觀得到。我們學十三觀,等一下學下去了,就知道了。
第二個步驟是觀眉間的白毫相,右旋宛轉如五個須彌山高。在眉間有一根白的毫毛,它向右旋轉,底下肯定大一點,越往上它就尖尖的,形成一座山一樣。這座山有多大呢?五個須彌山,也就是五個妙高山那樣。“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眼睛如四大海水,這個不可思議了,阿彌陀佛眼睛比太平洋還要大,我們怎麼去觀?這個要成就怎麼樣?成就理一心不亂,確實可以觀得到,而且將來我們往生的時候,見到自己的身量也是非常的高大,那麼生的品位就很高。我們底下講一個善巧方便,就是白毫相觀。身諸毛孔,出無量的光明。
第三個步驟,就是圓光之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數的化佛,化阿彌陀佛。由法身理體,出無量的恒河沙數的化佛。在報身佛的圓光之中,有百千萬億的那由他恒河沙數的化佛,“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第四個步驟就是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妙好,一一妙好有八萬四千光明。因為佛能於眾生的八萬四千塵勞之中做佛事,度眾生,於一毫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所以在八萬四千塵勞之中,皆見寶相。所以見有一一相八萬四千好,一一好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念佛眾生,攝取不舍。遍照十方念佛眾生,攝取不舍。我們現在能夠共同學習《觀無量壽佛經》,能夠啟講這部《觀經》,就是阿彌陀佛佛光遍照,攝取眾生,攝取我們。
大家能夠看到的淨土經典,《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也是阿彌陀佛佛光遍照。
並且製作這些講淨土法門的VCD碟,也是阿彌陀佛佛光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要能夠明白,這些都是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受我們。那麼他的證量就是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名念佛三昧。
念佛之人,身有四十裏光明燭身,魔不能犯,遠離魔事。為什麼?一方麵是阿彌陀佛願力攝持,威神力加被;一方麵是因為念佛之時,我們就在佛法界。在佛法界自然自性心地就大放光明,魔不能犯。我們清淨心現前,所以魔不能犯。
在《十往生經》上說,爾時,三海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睹見彼國,勝妙利益不可思議。我今願一切眾生悉皆往生,然後我等亦願生彼國。佛言:我從今日,常使二十五菩薩護持是人,常令是人無病無惱。那麼念佛之人有二十五大菩薩,常隨保護。
《彌陀經》說得更殊勝,六方諸佛,乃至於十方恒河沙數諸佛,都常護念我們。《華嚴經》上說:“八地菩薩常為如來之所護念”。現在我們淨土行人,十方諸佛都垂護念,所以這是不可思議的地方。
底下說,“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佛心者,大慈悲是。”佛心就是大慈悲,我們學佛要心同佛心,要學慈悲心,慈能予樂,悲能拔苦。你看,釋迦如來作太子,就因為對眾生有大慈悲,見眾生有生老病死苦,想作國王不能夠讓眾生免除這些生老病死苦,所以示現出家成佛,廣度眾生。
可以說沒有慈悲就沒有佛教。悉達多太子當年如果不是因為大慈悲心,沒有示現出家成佛,那現在我們這一期的教法就難以圓成。所以說“佛心者,大慈悲是。”
“以無緣慈,攝諸眾生。”這裏麵又有生緣慈、法緣慈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生緣慈是見到眾生苦,這時候生悲湣心,拔苦予樂。這個凡夫都能有,很有同情心,看到眾生很苦,生憐湣心去幫助他。
法緣慈,就是如理思惟,眾生因為不知道諸法皆空之理,所以常以自私自利的心去求樂,最後得到的是苦,無易於緣木求魚。那麼菩薩,“不為自己得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諸苦生於欲自樂,諸佛生於利他心;由此自樂與他苦,確當交換佛子行。”因為如理思惟,因為真正了解佛法,所以生起這種大慈悲,是法緣慈。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不需要緣眾生,也不需要緣法,他任運自然地生起大慈大悲。而慈能予樂,又有暫時的樂、人天的樂和究竟的樂,也就是說解脫涅槃之樂。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之前,為悉達多太子,再過七天,就能夠得到轉輪聖王之位,但是他舍轉輪聖王之位而出家,示現成佛,這都是因為大慈悲,“佛心者,大慈悲是。”
所以修行學佛,要能夠將凡夫的情與見轉過來,這是兩大障礙。將凡夫的感情升華為佛菩薩的大慈悲;將凡夫的這種知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成就大智慧;把凡夫的這種小聰明,這種世智辯聰,升華為佛菩薩的無漏清淨圓滿的大智慧。
凡夫的感情升華為慈悲,我們也可以從體相用三個方麵來比較。凡夫的感情他的相是有條件的,不會無緣無故產生的。然後有占有欲,有染汙心;隨時變化,生滅無常;而且有親疏分別的。我們要將這些升華為諸佛菩薩的大慈悲,相呢?是無條件的,沒有占有欲,非常清淨的,並且永恒不變的,沒有親疏分別的。
佛菩薩對於眾生愛護猶如獨子,比父母親關心獨生兒子還要勝過。為什麼?父母親對子女很好,那隻是一生一世,再入輪回互相就不認識了。而佛菩薩有時候為了教化一個剛強難調難伏的眾生,生生世世示現,跟隨他、教化他、幫助他。如此永恒不變。這是相。
體呢?其實凡夫的感情以愚癡為體,本體是愚癡。為什麼?因為凡夫的理智和感情是水火不相融的。有感情就沒有理智,所以才會有什麼?情人眼裏出西施,看什麼都是好的。結婚以後什麼毛病都看到了,就天天吵架。事實上就說明它本體是愚癡。
諸佛菩薩的這種大慈悲,他以智慧為本體。有智慧才真正有慈悲。否則那不是慈悲,所以,大慈悲第一的觀世音菩薩說大智慧法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大慈悲第一,他來說這個深般若法門,所以大慈悲以智慧為本體。因為他以智慧知道,唯有度眾生才能圓滿自己的福慧;所以知道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有這種大智慧,所以他真正有慈悲。
打個比方,好像我的右手痛,我的左手不會不理,因為是同體,同體名大悲。真正有智慧,了解佛法了,他知道一切眾生與我一體,所以以智慧為體。
那麼從用上來說呢?凡夫因為感情而流轉生死,而墮入三惡道,而造業,造惡業。《圓覺經》上說:“三界輪回,愛欲為本。”因為他有感情,所以就有執著、就有分別,就執迷不悟,所以就流轉生死,就入三惡道。而佛菩薩因為慈悲而廣度眾生,而圓滿福慧,圓成佛道。
所以說我們學佛,要將凡夫的感情升華為慈悲。要學習好《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這一句教言,“佛心者,大慈悲是。”
“作此觀者,舍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迅速成就無生法忍。“是故智者,應當係心,諦觀無量壽佛。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這個告訴我們,你看這個佛,這樣的不可思議,凡夫的心力難以達到,他教我們一個什麼方便呢?“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你隻要觀一個相好,就是觀眉間白毫相,“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能夠眉間白毫相真的觀成功呢?八萬四千相好,就都豁然顯現,當下就顯現了。
“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見無量壽佛,無量壽佛的真身觀真實地現前了,那十方諸佛也都現前,在大禪定之中,也都能夠現前,這是十方諸佛現前三昧。“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現前為我們授記,不遠的將來能夠成佛。
“是為遍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這是第九彌陀真身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我們有一個資料,觀眉間白毫相有五個步驟。告訴我們如何觀,這是很重要,而且容易做得到,你了解這五大步驟,阿彌陀佛“白毫宛轉五須彌”,你就真實見到了,白毫相觀成就了,八萬四千相好就都成就了,那十方諸佛都現前了。你看這是不是一個非常妙的觀法,非常妙的法門。
首先是前行。我們最好有條件,安排一間專門的小房子,但是要清淨,沒有什麼人打擾。西向安立一尊阿彌陀佛像。供一本《觀無量壽佛經》,佛的身功德,語功德都加持了。另外還可以供一座塔,佛的意功德也能加持我們。每一天就修觀一到兩次,或者多一點修觀也可以。
要嚴淨壇場,獻供養,如香、花、燈、燭、茶、食、果、樂,這些種種,而且自己也要嚴淨供養。一定要非常潔淨,這就是淨你的心地。不要輕視前行法。那麼其他時間就稱念阿彌陀佛的德號。如果你要加修,就可以加修一些往生咒,昨天傳的往生廣咒,結他的手印;或者念阿彌陀佛的心咒,這些都很重要,可以加修。
然後就發願:“我等一切眾生,與阿彌陀佛自性本體,本來不二。”我與彌陀體性相同,自性清淨法身,這是相同的。但是,“但我與眾生在迷,彌陀已悟”,阿彌陀佛已經成就了離垢妙極法身。“我今修白毫觀法,願普為法界一切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這樣來至誠發願。願之所在,法門之所在。我們這樣至誠懇切發願,也一定能夠得到阿彌陀佛威神的加被。
之後就調好身、息、心。調身有五個竅訣:毗盧七支坐法,直如箭,彎如鉤,繃緊如鐐銬。就是說脊椎要直,好像一支箭一樣;下頜要稍微往內收,好像一個鉤子一樣,你不要那麼昂頭;膝蓋要繃緊。
以前諦諾巴,那諾巴,修行時用一根纏帶,把這個腿跟肩連起來,繃緊一點。跟氣脈有關係。
還須防止這個下風,即下行氣往下跑,要防止它的話,可以拿一個小小的一個球,在打坐的時候,堵塞起來。平時沒有專門修法,不那樣坐也沒關係。把身調好。
其實要真正的修,還有很多微細的地方。把呼吸調好,把心調到極善,白心,調到菩提心上來。
進入正觀,就分為五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手結彌陀上品上生印。首先是右壓左,食指彎屈,就是上品上生印。自然地安放好,就持名,持念阿彌陀佛。也可以念《龍舒淨土文》上所說的,“南無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或者就持名阿彌陀佛。
再祈請阿彌陀佛,威神加被我,智慧光明普照我,慈悲攝受我,讓我迅速地成就白毫觀。如此持名片刻以後,視線平行,即我們眼睛平平地看過去,看著桌子上供的那尊阿彌陀佛。就觀他在虛空之中,因為我們供的像比較小,所以我們先把他觀小小的,像有多大,我們就在虛空觀多大,也可以。漸漸地你能夠把他觀清晰以後,再漸漸地把阿彌陀佛像擴大,越化越大,越化越莊嚴,內空外明,純是智慧功德的凝聚體。一直觀到內無身心,外遺世界,唯有見到妙相莊嚴的阿彌陀佛,常住於虛空之中。第一步就觀成了。
第二個步驟,彌陀佛身像在虛空之中觀得,盡我的心力越大越好,能夠多大都可以。然後就專注集中,觀他的眉間白毫。丈六金身顯現以後,把心念集中於佛的兩眉之間,就觀有一個潔白如珂雪,非常微妙的白毫相,白毫相長約一丈五尺。一丈五尺是多少米?就是五米,我們就觀五米。你要把五米的白毫相觀起來都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