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1 / 3)

第一節“麵子”是中國人“第一要事”

中國人的特點是死要麵子活受罪,中國人的意識是家醜不可外揚。

而家醜不可外揚,則是因為麵子。對於國人來說,麵子是最重要的事,其他事小,而失麵子肯定不行。為了維護所謂的“麵子”,中國人學會了欺騙。一個小民自己有病了,為了不讓他人可憐自己,便努力裝出健康的樣子。又或者自己貧困了,但卻偏要裝出腰纏萬貫,以免別人看不起。還有生活得很不幸,卻偏要裝出錦衣食豐告訴別人自己好幸福。這樣的欺瞞,隻關乎自己,對別人,似乎並不是什麼大事。

“麵子”與“臉”在本義上雖然有所區別,麵子指的是“物體的表麵”,“麵子”就是尊嚴,誰都希望自己在別人麵前有尊嚴、被人重視、重人尊重,而臉指的是“頭的前部,從額到下巴,即人的麵孔。”

但都是有形的存在物,既看得見也摸得著,所以在指中國人的社會心理時,兩者是同一個意思。

中國人的麵子觀念其他國家也存在,但中國人對“麵子”的重視可以看出它在中國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麵子”時常會支配著和控製著中國人的社會行為。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種,講麵子、愛麵子、爭麵子行為中國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人怕沒臉,樹怕沒皮”指的都是人特別重視臉麵的存在,也暗指一個人要有羞恥之心。愛麵子不是一件壞事兒,大家都愛麵子,說明國人心目中有一個共同的心理標準和道德價值觀念。中國人既然如此講麵子自然而然就是愛麵子,常常會為了愛麵子而不惜浪費人力、財力、物力以達到其目的,這就是“死要麵子活受罪”。俗話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人活臉,樹活皮,牆頭活的一把泥。”指的是人活在世上應知道什麼是羞恥,什麼是光榮,要活出的樣子來給周圍的人看看。它體現出來的就是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所以“活受罪”的行為。

當年的西楚霸王項羽奪得鹹陽後,本該是“宜將剩勇追窮寇”,一統天下。但無奈其虛榮心太強,偏要率大軍返回江東,好在父老鄉親麵前顯擺顯擺,謀士直言進諫,他還強詞奪理:

“富貴不還故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也?”結果給劉邦抓住戰機,最後落得個“四麵楚歌”、“自刎烏江”的悲慘結局。

愛麵子之深令中國人不失時機為自己博取麵子,一來避免羞愧、恥辱、尷尬、難堪等情況出現,二來維護自己特有的尊嚴。

第二種,丟麵子、撕麵子行為中國人愛自己的麵子,一旦處於丟麵子的處境時要不就是力爭奪取麵子要不就是撕破麵子一副“一切皆不在乎”、“破罐子摔破”、“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醜態。人與人相處也是社會人際關係的主題,人與人的關係利益一旦有衝突很容易產生撕破麵皮故意侮辱對方、傷害對方甚至打鬥或殘殺的行為:“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你行你的路,我劃我的舟”“冤家路窄,各奔他途”表示各走各的路,各幹各的事,互不幹擾。更甚者還會針鋒相對,毫不示弱。

第三種,給麵子行為給麵子的做法主要有三種情況:

一是給予自己處於同一階級的人麵子,俗話說:“與人方便,與己方便”指的是自己給別人行方便,別人也會給自己開方便之門。《紅樓夢》第六回:“周瑞家的說:‘姥姥說哪裏話?俗話說得好:與人方便,與己方便。’不過用我一句話,又費不著我什麼事。”中國人習慣留他人、留麵子,很少當麵評擊評判他人的缺點,同時也不善於說“不”,認為拒絕別人的要求等於是不給別人麵子。

二是給上一階層的人麵子。為了抬高自己的麵子,中國人善於看上位者的臉色,通過給上位者麵子以贏得自己的發展,俗話說得好:“打狗必須看主人麵”比喻要懲罰某人首先要看看他的背後是否有人“照顧”,看在上司的麵子上要有容人之量。

三是給下一階層的人麵子。上位者並不是每時每刻都高高在上的,有時也會給下屬留麵子,他們會給下屬麵子讓自身產生一種滿足感,讓他們顯示自己的能力和氣度,進而緩解緊張的氣氛與尷尬的情形。俗話說:“不看僧麵也看佛麵”比喻無論如何都要給人個台階下。如在唐王勸說龐貴妃時說:“你不看僧麵都看佛麵,你不念皇兒都念為王,皇兒為王都不念,念他父為國守邊疆。”

第二節握手有技巧

現代社會許多國際交往都施握手禮,握手意味著禮貌、尊重、有好。通常與人第一次見麵,老朋友見麵辭行時以握手表示自己的謝意,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見麵禮、告別禮。有時一些特殊場合,如向人表示祝福,謝意或慰問時;雙方交談中出現了互相認同觀點時;或雙方原先的矛盾出現了某種良好的轉變或徹底和解時習慣上也以握手為禮。

說起來是“舉手之勞”但其中的學問卻不少。握手,它是交際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握手的力度,姿態與時間的長短往往能夠表現出握手對對方的不同禮遇與態度,展顯自己的個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可通過握手了解對方的個性,從而贏得交際的主動。美國著名盲聾女作家海倫·凱勒曾寫道:我接觸的手有的能拒人千裏之外;也有些人的手充滿溫情,你會感到很溫暖……事實也確實如此,因為握手是一種肢體語言,是一種無聲的語言。

在新中國成立不久的1954年4月,周恩來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抵達日內瓦出席日內瓦會議,一個美國記者先是主動和周恩來握手,周總理出於禮節沒有拒絕。但沒有想到這個記者剛握完手,忽然大聲說:“我怎麼跟中國的好戰者握手呢?真不該!真不該!”然後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剛和周恩來握過的那隻手,然後把手帕塞進褲兜。

這時很多人在圍觀,看周總理如何處理。周恩來略略皺了一下眉頭,他從自己的口袋裏也拿出手帕,隨意地在手上掃了幾下,然後走手是肮髒的。戴著手套握手是不禮貌的行為。男士在握手前要脫下手到拐角處,把這個手帕扔進了痰盂。他說:“這個手帕再也洗不幹淨了!”——盡管中美當時處於敵對狀態,但周總理一貫的思想,還是把當權者和普通美國民眾分開。在談判桌上橫眉冷對,那是一點情麵也不講的。

但會場外,他可是統戰高手,盡量做工作,力圖潛移默化。他對普通美國民眾一直是友好的,包括新聞記者在內。所以,在那個美國記者主動要和周總理握手時,周總理沒有拒絕。但這個記者看來純粹要使周總理難堪,否則不會自己主動握手,然後又懊悔不迭地拿手帕擦手。周總理在他擦手之前,也不會意識到他會這樣做。當時大堂裏人很多,就看你周恩來下不下得了台。所以周總理也拿出手帕擦手。

請注意兩人做法不同的是:記者擦完手後仍把手帕塞回褲兜,而周總理是擦完手後把手帕扔進了痰盂。周總理的意思是:你的手帕還能用,我的手帕因為擦了以後沾染了你的細胞,你這無恥小人的病菌,再也不可能洗幹淨使用了,所以我就把它扔到痰盂裏去。

周總理手帕雖然丟了,卻為共和國贏得了應有的尊嚴。

關於握手有幾點注意事項如下:

第一,握手有技巧握手時,距離受禮者約一步,上身稍向前傾,兩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並攏,拇指張開,向受禮者握手。掌心向下的握手方式稱為“控製性握手”,顯示著一個人強烈的支配欲,具有侵略性,隻有領導權威才能使用,一般避免這種傲慢無禮的握手方式。相反,掌心向裏稱為“友善性握手”同他人的握手顯示出一個的謙卑與畢恭畢敬,如果伸出雙手去拜捧接,則更是謙恭備至了。不卑不亢的握手姿態是兩手的手掌都處於垂直狀態。這是一種最平常也最妥當的握手方式。

握手時應伸出右手,不可伸出左手與人相握。西方習俗認為人的左套,摘下帽子。女士則不必。當然在溫度極低有時可以不脫。比如雙方都戴著手套、帽子,這時一般也應先說聲:“對不起。”以表歉意握手者雙目注視對方,微笑,問候,致意,不要看第三者或顯得心不在焉,最好能表達出一種“此時此刻,我的眼裏隻有你”的意思。

第二,握手有禁忌除了關係親密的人可以長久地把手握在一起外,一般都是握一下便可。不可太用力,但目中無人地用手指尖去點一下也是無禮的。握手時間要掌握適當,一般以三五秒鍾為好。如果要表示自己的真誠和熱情,也可較長時間握手,並上下搖晃三四下。

第三,主次要分明上級伸手後,下級才能接握;主人與客人之間,主人要主動伸手;長輩與晚輩之間,長輩伸手後,晚輩才能伸手相握,上下級之間,男女之間,女方伸手後,男方才能伸手相握;當然,如果男方為長者,則遵照前麵所說的方法。

第四,禮多人不怪交際時如果人數較多,可隻握距離較近人的手,向其他人點頭示意,或微微鞠躬即可。為了避免難堪發生,在主動和他人握手之前,應想一想自己是否受對方歡迎,如果已感到對方無握手之意,也可點頭致意或微鞠躬,避免失禮。

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在項羽麵前說劉邦打算在關中稱王,項第三節飯局也是一種考驗

飯局在中國人的交往方式上可謂首屈一指。什麼事情都可以在飯局上迎刃而解,可以說宴會的意義往往不在於品味美食,而在於交流和聯絡。一頓酒菜,三杯五盞下肚一切辦妥。但是誰不能應付飯局,結局是失敗的,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我們不能小看飯局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們要認真對待飯局。吃飯事小,出局事大。一個人的飯局多,意味著這樣幾個潛台詞:他的圈子很廣、朋友也多;他是重要的人;他是受歡迎的人;他是受關注的人;他是事業有成的人。沒人帶你玩兒,是一種比失業、失戀和失明更令人痛苦的事情,這意味著你被社會拋棄,圈子外邊的人。“酒桌文化”早已深深滲入到人們的日常交際中,折射出一個人的交際能力。可以說飯局是一個人被圈子認同,人脈廣泛的標誌。如果飯吃飽、酒喝好,一場飯局下來,則得到了一張金額較高的社會關係信用卡。

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飯局,莫過於兩千餘年前的那場“鴻門宴”,但酒桌背後暗藏的玄機、殺機卻未必是中國飯局傳統的本來麵目。而食究三千的場麵恐怕隻有特定環境下才會產生吧。這裏所謂的請客吃飯,從一開始吃的就非飯桌的東西。

末,劉邦與項羽各自攻打秦朝的軍隊,劉邦兵力雖不及項羽,但劉邦先破鹹陽。項羽勃然大怒,派英布擊函穀關。

項羽入鹹陽後,到達戲西,而劉邦則在霸上駐軍。

羽聽後更加憤怒,下令次日一早讓兵士飽餐一頓,擊敗劉邦的軍隊。

一場惡戰在即。劉邦從項羽的季父項伯口中得知此事後,驚訝無比,劉邦兩手恭恭敬敬地給項伯捧上一杯酒,祝項伯身體健康長壽,並約為親家,劉邦的感情拉攏,說服了項伯,項伯答應為之在項羽麵前說情,並讓劉邦次日前來謝項羽。

鴻門宴上,雖不乏美酒佳肴,但卻暗藏殺機,項羽的亞父範增,一直主張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他一再示意項羽發令,但項羽卻猶豫不決,默然不應。範增召項莊舞劍為酒宴助興,趁機殺掉劉邦,項伯為保護劉邦,也撥劍起舞,掩護了劉邦。

在危急關頭,劉邦部下樊噲帶劍擁盾闖入軍門,怒目直視項羽,項羽見此人氣度不凡,隻好問來者為何人,當得知為劉邦的參乘時,即命賜酒,樊噲立而飲之,項羽命賜豬腿後,又問能再飲酒嗎,樊噲說,臣死且不避,一杯酒還有什麼值得推辭的。樊噲還乘機說了一通劉邦的好話,項羽無言以對,劉邦乘機一走了之。劉邦部下張良入門為劉邦推脫,說劉邦不勝酒力,無法前來道別,現向大王獻上白壁一雙,並向大將軍(範增)獻上玉鬥一雙,請收下。不知深淺的項羽收下了白壁,氣得範增卻撥劍將玉鬥擊碎。

錢鍾書說:“吃飯還有許多社交功能,比如保留、談生意等等。”

飯局是交朋友最好的武器。在中國飯局名目眾多,比如結婚有飯局,升學有飯局,賠禮有飯局,辦事有飯局,過節有飯局,跳舞有飯局,打球有飯局,開業有飯局,買車有飯局,實在無事,隨便編個理由也要辦一場。

中國曆來是無酒不成席,勸酒、讓酒、喝酒必不可少,酒是飯局中最核心的部分。俗話說商場如戰場,贏得酒場也就贏得了商機。從“局”的本意來說,可能最能繼承的也就是這樣的飯局了。

第一,飯局目的性古老的中國是一個關係社會。幾乎可以說隻要需要找人辦事,便都可以飯局開場。上級請下級是為了維持穩定,鼓舞士氣,收買人心;單位的飯局,同事之間是為了互相照顧;下級請上級,是為了升遷、漲工資、部門調動,甚至僅反為了說錯一句話而道歉。擺脫不了這一現狀的中國人,隻要辦事,先想到有沒有關係名目繁多,不勝枚舉。

第二,飯局次序性組織一個飯局必定先要想好邀請哪些人,被邀請者也都很關心還邀請了誰參加,估計自己在邀請者心中的位置。其中有沒有和自己有矛盾的、有沒有自己喜歡的人,以決定去或者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