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1 / 3)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1、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關係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係到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曆史任務,關係到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關係到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而且關係到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必須從這樣的戰略高度來深刻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第一,和諧是人類始終追求的價值目標和共同理想。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我國曆史上就產生過不少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比如,孔子說過"和為貴";墨子提出了"兼相愛"、"愛無差"的理想社會方案;孟子描繪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狀態;《禮記·禮運》描繪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理想社會;太平天國運動領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務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社會;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要建立一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

在西方,古希臘思想家就作出了"和諧即最美"的界定。19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則對未來的和諧社會作過大量的描繪。1883年,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發表《全世界和諧》一文,指出現存資本主義製度是不合理的,必將為"和諧製度"所取代。1824年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進行的共產主義試驗,也是以"新和諧"命名的。1842年德國空想社會主義者魏特林在《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一書中把社會主義社會稱之為"和諧與自由"的社會,並指出新社會的"和諧"是"全體和諧"。19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等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著作和有關主張給予了肯定,明確指出"提倡社會和諧"是"它們關於未來社會的積極的主張"。

從古希臘思想家對和諧的界定,到中國古代思想家"和為貴"等思想,再到空想社會主義者對未來和諧社會的向往、描述和追求,都說明社會和諧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和社會理想。

第二,實現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社會主義社會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個嶄新的社會形態和社會製度,和諧社會則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一種本質屬性和社會狀態,而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社會形態或社會製度。

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作出了科學設想。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未來社會將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私有製的基礎上,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極大地調動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使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麵的發展,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形成和諧的關係。和諧是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和根本特征。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隻有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和諧。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從根本上說,就是人類最終實現社會和諧與人的自由全麵發展的科學理論體係。他們關於未來和諧社會的基本觀點主要有:首先,實現和諧社會是人類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他們認為,資本主義文明超過了以往一切社會,但是,資本主義文明是在種種不和諧的矛盾中產生和運行的,資本主義社會仍然是一個片麵的畸形發展的社會。資本主義發展所造成的社會不平等和兩極分化、人的畸形發展和異化等弊端,都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的,隻有鏟除這種生產方式及與之相適應的整個資本主義製度,用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才能從根本上消除這種不和諧現象,這是人類曆史發展的客觀趨勢。另一方麵,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是變革不和諧的舊世界、創建和諧的新社會的社會主體力量。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是走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途徑。其次,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實現和諧社會的前提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主義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的。生產力的這種發展之所以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隻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奪必需品的鬥爭,全部陳腐汙濁的東西又要死灰複燃。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社會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才能達到真正和諧的共產主義社會。再次,未來的和諧社會,表現為社會各方麵的協調發展。具體來說,就是生產力高度發展,生產資料歸社會占有,有計劃地組織社會化生產,階級對立和階級本身已經消滅,社會關係和諧,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判別已經消失,人、自然、社會之間的矛盾得到真正解決,人們的精神境界極大提高,等等。最後,"自由人聯合體"是和諧社會的最高境界。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說,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本質上是一切人的自由人聯合體,是以每個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

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和俄國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政權。從俄國實際出發,列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係列重要思想:隻有社會主義才可能廣泛地推動和真正支配根據科學原則進行曲的產品的社會生產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勞動者過上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必須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社會主義國家應當幫助農民,消除城鄉對立;必須把國民經濟的一切部門,建立在同個人利益的結合上;允許多種經濟成份存在,發展商品貨幣和市場,搞活國民經濟;必須把大力發展生產力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擺在首位,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為社會主義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必須真正實現比資本主義民主高出許多倍的人民民主,改革國家機關,精簡機構,鏟除官僚主義,鞏固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係;必須開展文化建設和文化革命,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必須正確處理民族矛盾和民族關係,等等。列寧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這些重要思想,為經濟文化落後國家實現和諧社會理想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鄧小平科學闡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係列重大理論觀點,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能和諧,兩極分化不可能和諧;社會和諧則有利於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從而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

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製、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這六個特征,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本質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領域的具體體現。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一個逐步實現的長過程。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一個相當長的曆史過程。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奮鬥,才能最終達到和諧社會的最高理想狀態即共產主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又是一個分階段實現的過程。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現了最高社會目標與當前奮鬥綱領的有機統一。我們不會因為它是最高社會目標而放棄現階段的努力,恰恰相反,我們要以求真務實的精神狀態來做好當前的各項工作,敢於和善於應對國內外的種種挑戰,紮紮實實地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和諧的社會主義。

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創立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學說。他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寫成了《論十大關係》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重要著作,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的理論,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毛澤東對正確處理我國社會發展中的一係列重大關係作出了深刻論述。在《論十大關係》中,提出要正確處理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係,強調國家工業化要以發展重工業為重點,同時適當地發展輕工業和農業;要正確處理沒有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係,強調發展內地工業;要正確處理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係,強調用加快發展經濟的辦法實現國防現代化;要正確處理國家、生產單位和勞動者個人的關係,強調要統籌安排全國各階層,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正確處理國家和農民的關係;要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強調擴大地方的權力,更好地調動地方的積極性。他還提出要正確處理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的關係、積累和消費的關係、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係、自力更生和學習外國的關係等等。他強調,十大關係,都是矛盾的。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正確處理這些矛盾,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還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一係列重要方針,如"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等等。毛澤東還提出,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誌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麵,以利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較易於克服困難,較快地建設我們的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黨和國家較為鞏固,較為能夠經受風險。黨內黨外都應當有這樣的政治局麵。沒有這樣的政治局麵,群眾的積極性是不可能屐起來的。由於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是一項全新的實踐,我們黨對於如何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還缺乏規律性的認識,也由於當時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限製和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的影響,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出現了曲折,甚至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長時間的錯誤,毛澤東的這些正確思想主張沒有得到全麵貫徹。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緊緊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進行不懈的探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從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社會是共同富裕的社會,到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必須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現在,我們黨進一步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該是和諧的社會主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現代化建設進行了開創性的探索,取得了許多積極的成果,明確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我黨曆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全會和全會形成的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承擔起艱巨的使命,實現了偉大的曆史性轉折,開創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1979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把我們黨在新時期的奮鬥目標概括為建設"現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提出逐步建設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政治製度和社會主義必須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是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兩個"基本點" 1982年,鄧小平首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命題。此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在探索中逐步得以明朗。十二大報告在明確提出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的同時,鮮明地指出兩個文明建設一起抓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一個戰略方針。198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大,全麵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就是:團結和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黨的十三大把"富強、民主、文明"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位一體的奮鬥目標,第一次寫進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黨的基本路線中包含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和"富強、民主、文明" 三位一體的現代化目標的形成,以及1986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正式提出,集中反映了第二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新認識。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強調要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出發安排戰略布局,製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綱領,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和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納入總體布局之中,從而深化了對總體布局的認識。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表明我們黨明確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在這一總體布局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占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和諧的社會主義。沒有社會的和諧,就建設不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四,構建和諧社會,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保持社會穩定的必然要求,也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曆史任務的必然要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就是基於對我們社會還是一個總體和諧或基本和諧的社會,還存在許多不和諧的現象和因素這樣一個實事求是的科學判斷。這些不和諧的現象和因素,大多涉及到的都是人民群眾最為關注的切身問題,也大都是影響黨群、幹群關係的突出問題。及時和妥善解決這些問題,人民群眾就會切實體會到我們黨是以實際行動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黨,是真正為人民利益而奮鬥的黨,是有能力有辦法解決各種錯綜複雜矛盾的黨,人民群眾就會衷心擁護和支持我們黨,黨才能不斷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