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和諧穩定,既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條件和重要保障,又是全麵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和重要標誌。我們要建設的全麵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社會。社會更加和諧,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保持社會穩定的正確選擇。新中國成立之後,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在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之後,經濟發展了,相對來說,社會和諧方麵的問題卻越來越突出了,如社會階層分化,收入分配差距特別是城鄉差距的拉大等。特別是不同利益主體、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大量出現了,人民內部的物質利益矛盾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麵,而解決這些矛盾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麵對這樣的情況,社會的和諧發展問題自然要提上日程,提到比過去更為重要的位置。從國際經驗看,人均GDP從1000美元到3000美元這一時期,往往是社會經濟結構發生劇烈變化,社會利益矛盾不斷增加,社會穩定問題非常突出的時期。處於這一時期的發展中國家,可能有兩種前途:一是進入"黃金發展時期",因為順利實現了經濟社會結構的轉型,為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條件,可以保持一個較長時期的經濟增長,順利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二是進入"矛盾凸顯時期",因為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各種經濟社會矛盾大量產生卻不能處理好而使矛盾更加激化,經濟社會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引發社會動蕩和倒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所謂"拉美現象"。目前,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000美元,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但是,在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方麵,新的挑戰也隨之出現了。要避免"拉美現象"在我國重演,爭取"黃金發展時期"的前景,就不能不高度重視構建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曆史任務的必然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們黨實現執政的曆史任務的重要條件。這要求我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必須正確認識及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協調好各方麵的利益關係;必須抓緊解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必須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的人際環境,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定。隻有把這些工作都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做好了,我們黨才能不斷增強執政的社會基礎,才能更好地實現時代賦予我們的曆史任務。
要特別強調的是,要深刻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必須準確把握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一定要從我國所麵臨的階段性特征入手。第一,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處於前所未有的重大戰略機遇期。第二,21世紀頭二十年我們要全麵建設的小康社會,內在地包含了必須使社會更加和諧的要求。實現社會和諧才能利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第三,"十五"計劃的完成,標誌著我國改革發展處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第四,我國經濟社會結構已經根本轉型並由此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總之,隻有從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改革發展處於新的起點和經濟社會結構轉型等階段性特征出發,才能更全麵地把握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曆史背景。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綱領,其立論依據也是建立在我們黨對世紀之交我國經濟社會出現了階段性特征的判斷基礎之上的。
2、我國麵臨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構建和諧社會才能利用好戰略機遇
綜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黨中央在科學分析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作出的一個重大戰略判斷,是我們黨決定用二十年時間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依據,也是我們黨製定2020年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任務的重要論據。(決定的表述)
所謂機遇,就是在一定時間、地點和環境下出現的,有利於加快發展的可能性。清醒地認識客觀存在的機遇,緊緊抓住並充分利用這種曆史機遇,就可能取得超常規的甚至是跨越式的發展;看不到這種可能性,或者看到了但不能充分加以利用,就會坐失良機,無所作為。戰略機遇,則是指從戰略發展的高度來認識麵臨的機遇。在人類曆史發展的長河中,對於一個國家或民族來講,並不是任何時候都存在戰略機遇期。特別是一些時間跨度比較大的戰略機遇期的形成和出現,都是由國際國內、主觀客觀等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結果。從曆史上講,每一次重大的戰略機遇期的出現,總是伴隨著大國的起伏和升降。早在1997年,美國就提出了所謂"戰略機遇期"。他們認為,2015年前美國不會遇到全球性的戰略對手,這一二十年正是它第三次稱霸世界的"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期"。進入新世紀,我國進入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這是我們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們麵臨著極為難得的戰略機遇,這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的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
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其所以是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在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因為:
從國際上看,一是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在新世紀,盡管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軍事幹涉主義仍然存在,誘發武裝衝突和局部戰爭的各種動因沒有消除,世界仍然不太平,但是,各國人民要和平、求穩定、謀發展的呼聲日益高漲,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和平力量繼續增長,特別是大國關係進入新的一輪相對緩和期,國際格局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總體和平、局部戰爭,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蕩,是今後一個時期國際局勢發展的基本態勢。新的世界大戰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打不起來,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的周邊環境是可能的。二是經濟全球化呈不可阻擋之勢。全球化作為生產力發展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的產物,必然促進商品、技術特別是資本在全球範圍內的自由流動和配套,世界各國經濟聯係將更加緊密,為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獲取比較利益提供了機遇。當然,全球化也是一把雙刃劍,對發展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可能帶來一定的負麵影響,但是,對我國而言還是利大於弊。三是科技革命正迅猛發展。20世紀後期興起的以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革命的影響,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次技術革命。這種全球範圍的科技進步浪潮,為我國在技術跨越的基礎上實現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提供了現實可能性。四是雖然世界上各種矛盾錯綜複雜,各種鬥爭尖銳激烈,但是,我國社會政治穩定,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國際環境日益改善,周邊環境處於建國以來的最好時期之一,我國的國際戰略空間進一步拓展,在國際事務特別是周邊事務中處於積極主動的有利地位。
從國內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曆史經驗和新實踐的基礎上,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提高,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為我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經過全黨全國人民的團結奮鬥,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標,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邁上了新世界台階,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進入新世紀,改革開放事業也取得了新的曆史性突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初步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打開了嶄新局麵,廣大人民群眾也從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實惠,更加激發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更加堅定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機遇存在著,問題是要善於把握。要利用好戰略機遇期,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環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有助於為利用好戰略機遇期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鄧小平曾經告誡全黨,大發展的機遇對我們中國來說並不多,一定要抓住,要善於把握時機來解決我們的發展問題。江澤民也多次指出,能不能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贏得主動、贏得優勢的關鍵所在。胡錦濤也強調,能否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是關係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興衰成敗的重大問題。現在,我們正處在一個難得的有利發展時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必須緊緊抓住機遇,隻爭朝夕地工作,根本目的就是要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確保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機遇是客觀存在的,並不厚此薄彼。在機遇麵前,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是平等的。誰抓住機遇誰發展,誰錯失機遇誰落後。無論是其他國家還是我們自己,都有過抓住機遇、利用好機遇的成功經驗,也有過錯失機遇的慘痛教訓。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抓住美蘇對立、日美同盟、由美國提供防務,日本不用花錢"白坐安全車"的時機;抓住新科技革命促進經濟快速增長的有利時機;抓住國際自由貿易體製環境比較寬鬆的時機;抓住美國侵朝、侵越戰爭對日本產品"特需"訂貨的時機;抓住1973年以前世界廉價石油供給的時機等,從而創造了1951~1973年期間平均年經濟增長率高達8.8%的所謂"日本經濟奇跡",迅速崛起為世界經濟的新巨人,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亞洲"四小龍"也是抓住機遇迅速發展的成功典型。在20世紀50年代甚至60年代,這些國家同世界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經濟落後。但是,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它們抓住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大力發展出口加工經濟,加上利用種種有利機會和條件,特別是當時國際資金市場比較寬鬆和西方國家資本流動的政治取向帶來的大量外部資本,實現了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從而跨入了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行列。南美洲的阿根廷則是一種相反情況的典型。20世紀二三十年代,阿根廷曾經創造過所謂"阿根廷經濟奇跡",成為拉美經濟重心所在的國家。這個曾經以高於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增長速度迅速發展,並被視為很有可能成為南半球第一個躋身於世界發達國家行列的國家,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喪失了曆史發展的機會。
回首我國曆史,雖然也有過抓住機遇求得發展的時期,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利用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無暇東顧的機遇,發展了民族工業;又比如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一段時期,我們曾經抓住機遇,加速發展生產力,使我國經濟、社會麵貌為之一新。但是,我們更多的是錯失了發展的機遇,失去了太多的機遇。有人對我國自宋元以來至今曾經有過的大發展的機遇作過研究,發現曆史給中國曾經提供了十次大發展的機遇。然而,有九次大發展的機遇都因為內部和外部、主觀和客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一次又一次地痛失掉了。這九次機遇是:第一次是13世紀宋元之際,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然而,由於戰亂打斷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展。如果宋元之際的資本主義萌芽不受挫折,中國完全有可能比西方國家早幾個世紀進入資本主義。第二次是17世紀明清之際,中國又由於戰亂,錯失了跟上世界性資本主義發展潮流的機會。如果明末資本主義萌芽不被戰亂摧折,中國大體上可以同西方的資本主義發展並駕齊驅。第三次是18世紀後期,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標誌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第四次是1849年鴉片戰爭的失敗。第五次是19世紀出現的以電力的發明和應用為標誌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第六次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第七次是北伐戰爭以後。第八次是20世紀5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大潮。第九次是20世紀60年代末世界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第二次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時期。
我國在過去的歲月中,錯失了太多的機遇。我國曾是一個文明古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發展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並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在以後的發展中,如果不錯失上述機遇,哪怕是少錯失幾次關鍵性的發展機遇,今天的中國早已躋身於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了。然而,機遇一次一次地丟失了。丟失了的機遇再也找來回來,錯過了的時機再也追不回來。關鍵是再也不能錯過時機,再也不能丟失機遇,尤其是我們在本世紀頭20年麵臨的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
(決定的表述:構建和諧社會,利用好戰略機遇期)
3、我國麵臨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構建和諧社會有助於我們應對挑戰
我國麵臨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同時也麵臨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機遇與挑戰,從來都是同時並存的。進入小康社會,我國改革處於攻堅階段,發展處於關鍵時期,社會轉型加速,改革、發展、社會穩定麵臨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目前,我國改革發展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在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麵臨的矛盾和問題可能更複雜、更突出。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隨著我國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不斷完善,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我們正麵臨著並將長期麵對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必須認真把握的新趨勢新特點:資源能源緊缺壓力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製約日益突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求十分迫切;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縮小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苦;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提高並更趨多樣化,社會利益關係更趨複雜,特別是受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等多方麵的限製,各種利益群體的一些利益要求難以得到完全滿足,統籌兼顧各方麵利益的難度加大;體製創新進入攻堅階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進一步觸及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勞動者就業結構和就業方式不斷變化,人員流動性大大加強,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由"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社會組織和管理麵臨新的問題;人民群眾的民主法製意識不斷增強,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出了新要求;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人們受各種思想觀念影響的渠道明顯增多、程度明顯加深,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社會上存在的消極腐敗現象以及各類嚴重犯罪活動等也給社會穩定與和諧帶來了嚴重影響,等等。
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出現了一些必須高度重視、應當集中精力和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有:
一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特別是收入分配不公問題。我國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係數在2000年就已經超過0.4的國際警戒標準,且每年都有所上升。經濟發展水平同我國大體相當的國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體上是1.7倍,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我國已達到3倍左右。如果把農村居民收入被高估的水份擠掉,把城鎮居民享有的隱性福利和優惠折算成收入,那麼,城鄉居民事實上的收入差距可能達到5倍甚至6倍。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一課題組的比較研究,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經成為世界之最。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僅過大,而且有些還是由不公平分配造成的,比如壟斷行業的壟斷收入,偷稅漏稅、不法經營、腐敗和權力尋租獲得的非法收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