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激發社會活力,增進社會團結和睦(一)(2 / 3)

尊重知識,就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一批又一批有知識、有文化的高素質的勞動者。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優先發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是我國現代化事業的百年大計。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都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決不能有任何動搖。要通過發展教育事業,努力造就一支龐大的高素質的知識分子隊伍,特別是培養一大批創新型人才。我們一定要重視教育,加大對教育的投入。貫徹落實好《教育法》,深化教育體製,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要積極探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辦學機製和辦學模式。要逐步形成政府辦學為主與社會各界廣泛參與辦學的相結合的新體製。一方麵,要全麵普及和鞏固九年製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特別是大力發展各種類型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另一方麵,要不斷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大量的高素質的勞動者。與此同時,要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構建中國特色的終身教育體係,不斷滿足人們的教育需要。

尊重知識,就要大力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積極推進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國家要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業,並鼓勵它們增強自身發展的活力。要堅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扶持黨和國家重要的新聞媒體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扶持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文化發展。要大力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各類群眾性文化。

尊重知識,就要切實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速科學技術進步。要全麵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科技進步,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工業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發展高技術及其產業,推動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進步,切實加強基礎性研究,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新型科技體製,建設高水平的科技隊伍,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多渠道、多層次地增加科技投入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廣泛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要在全社會努力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反對迷信和偽科學的良好氛圍。一方麵,要依靠科技進步,解決農業、能源、生態環境、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高科技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和關鍵技術問題,不斷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新的科技動力和成果儲備;另一方麵,要積極發展高技術及其產業,要把握世界高技術發展的趨勢,在一些重要領域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積極應用高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與此同時,要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瞄準世界科學前沿,重點攻關,力爭在我國具有優勢的領域中取得重大突破。要加大科技體製改革力度,建立科研、開發、生產、市場緊密結合的機製,提高開發創新能力。

第三個尊重:尊重人才。

人才是指具有相應的知識和學問、技能和本領或某種特長的人。人才是在社會實踐中、在人民群眾中成長起來的。人才對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人才包括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人才,包括哲學文化科學和社會科學人才,也包括具有一技之長的能工巧匠等專門人才。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才在經濟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科技創新和高技術產業化中,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決定性作用,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動力量。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資源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人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決定性的意義。能不能培養、吸引和凝聚各方麵人才,特別是高素質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

人才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成敗的關鍵。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正確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之後,鄧小平及時地提出了人才問題,把人才問題作為我們國家麵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提了出來。他講:"現在我們國家麵臨的一個嚴重問題,不是四個現代化的路線、方針對不對,而是缺少一大批實現這個路線、方針的人才。道理很簡單,任何事情都是人幹的,沒有大批的人才,我們的事業就不能成功。"他反複地講:"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沒有知識,沒有人才,怎麼上得去?"鄧小平以日本現代化的曆史為例,說明了人才的重要性。明治維新是日本資產階級幹現代化,日本人從明治維新就開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注意培養人才。我們現在是無產階級幹現代化,關鍵也在於人才。能不能培養和造就一支足以滿足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科技人才和專門人才的宏大隊伍,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成敗的關鍵。我們過去經常講,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一切的。現在我們應該進一步發揮一下,應該提出人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成敗的關鍵。對這一點,我們要有足夠的認識。

在對待人才的問題上,我們還要確立這樣一個觀點:機遇難得,人才難得。鄧小平提講:"我總覺得有這麼一個問題。機會難得呀!"同時,他又強調:"還有一個問題,發現和使用人才的問題。的確是人才難得啊。""一個人才可以頂很大的事,沒有人才什麼事情也搞不好。"機遇難得,人才難得,這兩個"難得"有著緊密的聯係。一個強調的是解決路線、方針、政策的問題,要不失時機地把中國發展起來;一個強調的是解決人才保證的問題,通過選拔、培養和使用好人才,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在新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刻,我們麵對著嚴峻的挑戰,更麵對著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和機遇。要抓住機遇,把中國發展起來,必須重視人才。沒有人才保證,就無法抓住機遇,也無法用好機遇。

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完善適合我國科技發展需要的人才結構,不斷發展壯大我國科技人才隊伍。要堅持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要依托國家重大人才培養計劃、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科研基地、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項目,積極推進創新團隊建設,努力培養一批德才兼備、國際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國際級科學大師和科技領軍人物,特別是要抓緊培養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級專家。要努力營造鼓勵人才幹事業、支持人才幹成事業、幫助人才幹好事業的社會環境,形成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體製機製,最大限度地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創新效率,特別是要為年輕人才施展才幹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舞台。要加大引進人才、引進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吸引廣大出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

尊重人才,就是要尊重一切有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類人才。既要尊重那些高素質、高層次的專門人才,又要尊重具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既要尊重治黨、治國、治軍的黨政人才,又要尊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既要尊重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人才,又要新生哲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人才;既要新生專家學者,又要新生具有一技之長的人才。不論什麼人才,他們都是社會主義建設不可缺少的人才,都要尊重。

當然,在尊重人才問題上,仍然有必要強調尊重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是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支重要力量。要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發揮入侵的作用,使他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聰明才智。對待知識分子,在政治上要信任他們。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依靠力量。在業務上要注意培養和提高他們。現代科技日新月異,要把組織各類專業人員的業務進修和知識更新作為一項戰略性的大事來抓。在生活上在關心知識分子,努力改善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要進一步改善知識分子的工作待遇。這既是體現對他們勞動能力和貢獻的承認,又是為他們提供有利的工作條件。對於有突出貢獻的知識分子,要給予表彰和獎勵。要認真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於優秀人才成長的機製和環境,充分發揮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領導幹部要帶頭學習科學技術知識,密切同知識分子的聯係,及時了解他們的心聲,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要熱情關心知識分子政治上的進步和學術、業務水平的提高,為他們的工作、生活和健康成長創造良好條件。要打破"論資排輩"等陳舊觀念和做法,加快培養、大膽啟用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要加大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和知識分子先進典型的宣傳力度,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輿論環境。要在全社會造成一種空氣,也就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