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激發社會活力,增進社會團結和睦(一)(1 / 3)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充滿活力的社會,也是團結和睦的社會,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促進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的和諧,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鞏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要激發社會活力、增進社會團結和睦,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維護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充滿發展和創造活力的社會。黨的十六大強調,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增添新力量。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要全麵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1、增強全社會創造活力,形成萬眾一心共創偉業的生動局麵

(決定的表述)

(1)全麵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

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首次完整地作為我們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方針提出來,是黨的十六大報告。為了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增添新力量,十六大報告強調指出:"必須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這要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方針在全社會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和五中全會通過的兩個《決定》進一步強調,要全麵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第一個尊重:尊重勞動。

勞動是人的勞動能力的表現,是人運用勞動資料改造勞動對象,創造自身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有目的的活動。尊重勞動,就是要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於人民和社會的勞動,尊重和保護一切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的勞動。

在馬克思主義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中,已經明確區分了勞動的多種形態,既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又包括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包括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還包括資本家的指揮、監督等管理勞動。但是,在今天新的曆史條件下,勞動的形態、性質和多方麵勞動關係等等又發生了曆史性的變化,具備了許多新的重大特點。首先,隨著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科技工作不僅成為相對獨立的勞動形態,而且在現代社會化生產中已經成為第一生產勞動,成為生產生產力的勞動。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小地取決於勞動時間和已消耗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於在勞動時間內所運用的動因的力量,而這種動因本身--它們的巨大效率--又和生產它們所花費的直接勞動時間不成比例,相反地卻取決於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於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 馬克思所指出的這一特點,在我國一些高新技術企業得到了明顯的體現。其次,隨著社會化生產的發展和管理革命的推進,經營管理已經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勞動形態。經營管理勞動包括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中各種經濟組織以及政府部門中的各種各樣的管理勞動。馬克思當年已經看到了管理的兩重性以及在共同勞動和協作勞動中的作用,但在當時,管理的含義主要還是監督和指揮。隨著生產的發展,生產範圍的擴大,產品種類和數量日益增加,企業內部分工越來越精細,企業外部社會分工越來越複雜,市場變化日趨加快,競爭日益激烈,企業內部的生產經營活動和國民經濟運行都越來越需要科學的組織和管理。特別是隨著現代科技的高度發展,對管理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各種經濟組織和政府部門的管理人員必須學會和善於運用現代科技進行管理。在同等的條件下,企業創造價值和財富的多少,往往直接取決於經營管理者的能力大小和素質高低。經營管理勞動的重要性已日益為人們所認識和重視。第三,同商品生產相聯係的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業的勞動,已經成為生產勞動的一種重要形態。馬克思在1861年8月至1863年7月間曾經指出,"生產勞動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產的勞動(這裏所說的生產,包括商品從首要生產者到消費者所必須經過的一切行為),不管這個勞動是體力勞動還是非體力勞動(科學方麵的勞動);而非生產勞動就是不加入商品生產的勞動,是不以商品生產為目的的勞動。"過去,我們通常把第三產業中的絕大多數勞動看作是非生產勞動,是不創造價值的。現在,事實上第三產業在現代社會生產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其中絕大多數都在創造新的價值。第四,勞動者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和新的特點。一方麵,勞動者的素質日益提高。人類在不斷改進和更新勞動工具,開拓勞動對象新領域的同時,也不斷地提高了自身的素質。這是人類在勞動中提高、完善自己的過程,也是更好地適應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發展變化的過程。勞動者的素質包括身體素質、科技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等方麵。勞動者素質的不斷提高,是時代前進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標誌。另一方麵,勞動者的身份也越來越具有多重性,傳統意義上的勞動者、資本所有者、經營管理者之間的界限正在被打破。在國外,企業員工持股已經非常普遍。隨著資本社會化的發展,我國也有越來越多的勞動者成為了資本所有者。

從勞動的上述新變化新特點出發,必須尊重勞動。鄧小平曾明確指出:"不論是腦力勞動,體力勞動,都是勞動,從事腦力勞動的人也是勞動者。""要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必須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於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不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不論是簡單勞動還是複雜勞動,一切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的勞動,都是光榮的,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具體地講,既要尊重體力勞動,又要尊重腦力勞動;既要尊重簡單勞動,又要尊重複雜勞動;既要尊重普通工人農民的一般勞動,又要尊重科技工作者的創造性勞動和企業家的經營管理勞動;既要尊重物質生產勞動,又要尊重非物質生產的也即精神生產勞動;既要尊重直接的生產勞動,又要尊重為直接的生產勞動服務的服務性勞動;既要尊重現在的勞動,又要尊重過去的勞動;既要尊重活勞動,又要尊重物化勞動。這些勞動都是社會的必要勞動,都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都應當受到全社會的尊重。

要把尊重勞動落到實處,必須進一步貫徹執行和完善《勞動法》等有關勞動的法律法規,不斷加強勞動保障法律製度建設,依法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在當前,尤其要堅持嚴格執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要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規範化建設,依法管理勞動用工,規範企業用工行為。特別是要推行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製度,用人單位和勞動者要通過勞動合同確立勞動關係,促進勞動關係的和諧穩定。企業職工可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等事項,由工會代表或直接推薦職工代表與企業開展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勞動合同。這一做法,不能僅僅限於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職工,同樣適用於農民工。目前,在一些地方,特別是一些非公有製企業和農民工比較多的企業,職工往往由於用人單位不簽勞動合同或隨意解除勞動合同而得不到應有的報酬,隨意拖欠工資、克扣工資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現象必須根除。要通過改革,逐步打破農民工與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正式職工的界限,使農民工得到應有的合理的勞動報酬,保證他們的勞動安全,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要加大勞動保障監察製度,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等權利的維護情況進行監察,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此外,還必須積極促進和擴大就業,維護和保障勞動者的勞動權;要積極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逐步提高職工工資水平,特別是要積極穩妥地解決農民工長期來低工資的問題;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製度,為職工群眾構築一道可靠的"安全網"。

第二個尊重:尊重知識

知識是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是人們認識的成果或結晶。根據反映對象的深刻性,我們可以把知識區分為日常生活常識和科學知識;根據反映層次的係統性,我們可以把知識區分為經驗知識和科學知識;根據知識的具體來源,我們可以把知識區分為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根據知識所屬的科學門類,我們可以反知識區分為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和人文哲學科學知識,等等。

尊重知識,就是要尊重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有用的知識,包括經驗知識和理論知識。既要尊重教育科學文化知識,又要尊重人們在生產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和技能;既要尊重已有的知識,又要尊重對經驗的提煉和升華;既要尊重自然科學知識,又要尊重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同樣重要;培養高水平的哲學社會科學家,與培養高水平的自然科學家同樣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學社會科學素質,與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學素質同樣重要;任用好哲學社會科學人才並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與任用好自然科學人才並發揮他們的作用同樣重要。尊重知識,就既要尊重掌握知識的人,又要尊重人們所獲得的知識成果。這樣做,有利於激發人們努力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創造新的知識成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