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當前條件下,要把尊重創造的方針落到實處,必須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幹成事業的社會氛圍。一方麵,要加強輿論引導,為鼓勵和支持創造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條件;另一方麵,要建立健全鼓勵人們進行勞動和創造的製度體製和機製。
首先,要建立鼓勵發明創造的收入分配製度。對有突出貢獻的發明創造者給予重獎,並形成規範化的獎勵製度。鄧小平就曾明確地講:"對發明創造者要給獎金,對有特殊貢獻的也要給獎金。搞科學研究出了重大成果的人,除了對他的發明創造給予獎金外,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工資級別。"建立鼓勵發明創造的收入分配製度,符合按勞分配和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在當代,科技進步帶來了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科學技術和科技勞動發揮著第一生產力的作用,社會產品中一般操作性的活勞動含量日益減少。從國際上看,科技進步對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60%,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值逐漸成為GDP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我國來看,20世紀90年代,科技進步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35%,且呈穩步增長的趨勢。因此,無論從國際上看還是從我國來看,科學技術和科技勞動都發揮著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一方麵,同樣多的一般活勞動,在今天可以創造出比過去多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產品和財富。另一方麵,生產同樣多的產品和財富,現在所消耗的一般活勞動在日益減少,而創造的價值和財富卻越來越大。既然科技發明和創造為價值和財富的創造作出了這樣重要的貢獻,從事科技發明和創造的科技人員理應得到應有的報酬。
其次,要為人們從事發明創造和創新提供一個良好的寬鬆的環境。早在1979年,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中,鄧小平就曾指出:"文藝這種複雜的精神勞動,非常需要文藝家發揮個人的創造精神。寫什麼和怎樣寫,隻能由文藝家在藝術實踐中去探索和逐步得到解決。在這方麵,不要橫加幹涉。"文藝創作上是如此,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的發明創造、創新是如此,其他領域的創造創新也是如此。人為製造各種框框和限製,隻能是影響和約束人們創造精神的充分發揮。
再次,要把專家學者和普通群眾的創造性都充分發揮出來,發揮"兩個積極性"。發明創造也從來就是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專業科技隊伍固然重要,廣大群眾的作用同樣不能忽視。正如江澤民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的那樣:"在科技事業的發明中,科學家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僅僅依靠科學家的努力還不夠,必須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支持和參與,這樣才能形成科技發展最雄厚的基礎"。
最後,要完善知識產權保護製度,切實保護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公民或法人對其智力活動創造的精神財富所享有的權利。它是一種無形財產權,是智力勞動者對其在科技、文藝等領域創造性勞動取得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獨占權的總稱。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有利於激勵和激發全民族的創新精神,有利於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有利於維護我國的市場經濟秩序。而放任對知識產權的侵犯,就是不尊重知識、不尊重創造的表現,也是一種短視行為,不僅會嚴重破壞市場經濟秩序,製約經濟社會發展,而且會敗壞國家的聲譽和形象,影響進一步的擴大對外開放。必須大力保護知識產權,要在全社會範圍內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宣傳教育和相關法律的實施和執行,推動在全社會樹立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風尚。與此同時,要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知識產權法律的實施和監督,嚴肅查處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嚴厲打擊違反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犯罪活動。
(2)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決定的表述)
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還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建議》的重要內容,並將"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列為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正是在這一年,我國完成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戰略規劃的製定,自主創新成為這幅未來中國科技發展藍圖的基本色調。在這一年,麵向未來的許多挑戰,我國作出了"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係""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抉擇。
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上眾多國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努力尋求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道路。一些國家主要依靠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增加國民財富,如中東產油國家;一些國家主要依附於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和技術,如一些拉美國家;還有一些國家把科技創新作為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形成日益強大的競爭優勢,國際學術界把這一類國家稱之為創新型國家。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創新型國家有20個左右,包括美國、日本、芬蘭、韓國等。這些國家的共同特征是:創新綜合指數明顯高於其他國家,科技進步貢獻率在70%以上,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一般在30%以下。此外,這些國家所獲得的三方專利(美國、歐洲和日本授權的專利)數占世界數量的絕大多數。目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較弱,根據有關研究報告,2004年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在49個主要國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處於中等水平。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步入關鍵階段之際,根據特定的國情和需求,我國提出,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麵向未來的重大戰略。
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策,是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央提出這項重大戰略任務,是建立在科學分析我國基本國情和全麵判斷我國戰略需求的基礎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政治優勢和充分發揮我國已經擁有的經濟科技實力的基礎之上的。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麵,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製機製,大力推進理論創新、製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動下,知識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國民財富的增長和人類生活的改善越來越有賴於知識的積累和創新。科技競爭成為國際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當今時代,誰在知識和科技創新方麵占據優勢,誰就能夠在發展上掌握主動。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紛紛把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國家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業發展,重視基礎研究,重點發展戰略高技術及其產業,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以利於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動力,在國際經濟、科技競爭中爭取主動權。麵對世界科技發展的大勢,麵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隻有把科學技術真正置於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真抓實幹,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機,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人均資源相對不足,進一步發展還麵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和矛盾。從我國發展的戰略全局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緩解能源資源和環境的瓶頸製約,加快產業優化升級,促進人口健康和保障公共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堅實的科學基礎和有力的技術支撐。
目前,我國科技的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主要是:關鍵技術自給率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特別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科技水平還比較低,高新技術產業在整個經濟中所占的比例還不高,產業技術的一些關鍵領域存在著較大的對外技術依賴,不少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主要依賴進口;科學研究實力不強,優秀拔尖人才比較匱乏;科技投入不足,體製機製還存在不少弊端。總之,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狀況,與完成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迫切要求還不相適應,與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軌道的迫切要求還不相適應,與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還不相適應。我們必須下更大的氣力、做更大的努力,進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帶動生產力質的飛躍,推動我國經濟增長從資源依賴型轉向創新驅動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這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項刻不容緩的重大使命。
總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麵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需要大力發展我國科技事業。
(3)既要保護發達地區、優勢產業和先富群體的發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視和關心欠發達地區、比較困難的行業和群眾
我們要保護發達地區、優勢產業和先富群體的發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視和關心欠發達地區、比較困難的行業和群眾,特別是要使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並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就業問題和改善生活條件。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們黨的事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國人口多,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過程中,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社會群體之間、社會成員之間在致富的速度和富裕的程度方麵,必然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差別。在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某些方麵差距過大的問題,比如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擴大等等,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鄧小平曾多次指出:"我們提倡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是為了激勵和帶動其他地區也富裕起來,並且使先富裕起來的地區幫助落後的地區更好地發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也是同樣的道理。""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後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也指出:"製定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基本著眼點是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麵群眾的利益,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在現階段,我們製定各項政策措施,都要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方麵群眾的利益,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前進。既要鼓勵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在經濟建設、擴大開放和製度創新等方麵走在前列,也要大力支持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支持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加快經濟體製改革和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推動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支持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步伐,通過東、中西部地區互利互惠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既要鼓勵優勢產業在現有基礎上多為社會創造財富,也要從資金投入、政策導向、體製創新等方麵幫助那些比較困難的行業和產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參與市場競爭,實現產業升級。既要調動和保護先富起來的社會群體的積極性,鼓勵他們發展生產,為社會多作貢獻,也要關心還比較困難的群眾,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提高困難群眾的就業技能,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特別要大力推進農村扶貧開發,鞏固扶貧成果,盡快使尚未擺脫貧困的農村人口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