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加強和改進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導(一)(1 / 3)

1、構建社會主義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

在我國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曆史進程中,能否建設一個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對我們黨的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艱巨複雜的係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加強和改善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項工作的領導。

(1)中國共產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

中國共產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沒有這樣一個核心,就不可能把中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高度文明的、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強國。

黨的領導地位是由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決定的。經過70多年的革命實踐,充分證明了,隻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才能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在中國,除了共產黨,任何政黨和組織都不能成為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鄧小平指出:"我們這個黨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黨,是領導社會主義事業、領導無產階級專政的核心力量,是無產階級的、有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覺悟的、有革命紀律的先進隊伍"。中國共產黨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按照社會發展規律的要求,從本國的實際出發,探索出適合自己發展的革命道路和建設道路。中國共產黨忠誠地代表著工人階級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和建設事業中,尊重群眾、依靠群眾,和廣大人民群眾緊密聯係在一起,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因而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是因為她經受了長期革命鬥爭的考驗。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後,繼續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奮發圖強、艱苦創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建設蓬勃開展,政治局麵安定團結,又一次經受了執政的考驗。事實證明,中國共產黨仍然是中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沒有這樣一個核心,社會主義事業就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社會的領導核心,關鍵在於黨自身的先進性。廣大的黨員具有遠大理想和高尚的情操,能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富於奉獻和自我犧牲精神,在各條戰線都能起模範帶頭作用。這是黨員隊伍的主流。

中國共產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不是哪一個政治集團和任何個人的主觀意誌,而是中國曆史發展的客觀必然和人民的正確選擇。正如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所說的:"百年巨變得出的結論是: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的勝利,才能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1、黨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倡導者和組織者。從黨的性質看,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工人階級先鋒隊。黨的先鋒隊性質決定著黨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不但要帶領全國人民大力發展生產力,搞好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而且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切實組織好和諧社會建設,進而實現社會的穩定、全麵發展。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指導思想、共產黨人的價值觀,決定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根本價值取向,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提供保證作用。

從黨的地位看,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執政黨,黨的領導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想取得巨大成就,關鍵也在黨。這是因為,從理論上講,作為執政黨要想幹成一件事,而且這件事又是一件於黨、於國、於民都有益無害的事,隻要全黨一心,高度重視,並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實施,是完全能夠、完全應該幹成的。道理很簡單,因為執政黨是掌握著國家政權的黨,可以依靠國家政權的力量來倡導、組織這件事,提供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提供政策保障和正確的輿論來支持。從實踐上看,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也正好印證了這一點。近幾年來,我國的和諧社會建設取得了曆史性的成就,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原因在於領導工作不力。經驗教訓說明: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和諧社會建設搞得是否有起色、有成效,主要取決於那裏的黨政領導幹部對抓和諧社會建設的認識程度和工作力度,什麼時候我們黨高度重視並切實抓和諧社會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形勢就好,就能取得巨大成就,什麼時候我們黨忽視了和諧社會建設,特別是在執行中不力,和諧社會建設就要滑坡,就要出問題。可見,實踐業已證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

2、黨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者。中國共產黨的黨員,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幹部不僅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倡導者和組織者,而且首先應當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者。黨員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幹部能否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至關重要。古人雲:"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見人不正,雖貴不敬也;見人有汙,雖尊不下也"。群眾對領導幹部不僅是聽其言,更重要的是觀其行,你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台上大講反腐敗,台下大搞不正之風,群眾怎麼能相信你呢?己不正不能正人。因此,在領導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中,各級領導幹部必須首先搞好自身、自己單位、部門的和諧建設,必須嚴於律己,率先垂範,以良好的"官德"昭人、育人。要求群眾做到的,領導自己要首先做到;禁止群眾做的,領導自己要首先不做。正如鄧小平指出的那樣:"為了促進社會風氣的進步,首先必須搞好黨風,特別是要求黨的各級領導同誌以身作則。黨是整個社會的表率,黨的各級領導同誌又是全黨的表率。"(《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77頁)搞和諧社會建設,關鍵是以身作則。"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隻有黨員切實發揮先鋒模範作用,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切實做出榜樣,發揮示範帶頭作用,和諧社會建設活動才能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並取得顯著成效。

(2)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必須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

要把中國的事情辦好,關鍵取決於我們黨,取決於黨的思想、作風、組織、紀律狀況和戰鬥力、領導水平。這是我們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得出的一條寶貴經驗。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是黨和人民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在我們這樣一個多民族的發展中大國,要把13億人民的力量凝聚起來,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前進,必須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通過製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幹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執政,實施黨對國家的領導。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必須加強和改進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項工作的領導。

1、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前進的政治保證。我們所進行的改革開放,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開放;我們所要發展的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所要實現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而要在現代化過程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就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因為中國共產黨就是以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自己根本政治方向和政治目標的黨,是與社會主義共命運的黨。沒有黨的領導,就不可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實現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

2、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才能保證社會主義社會有一個長期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保持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必需的基本條件。沒有這個基本條件,就不能安下心來搞建設,什麼事情也幹不成。隻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正確區分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通過正確的政策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調整各方麵的利益和矛盾,克服和防止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才能保證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3、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才能動員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在黨的周圍,齊心協力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事業。如果沒有億萬人民群眾的積極擁護和參加,這項偉大的事業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在當代中國,誰能擔當起帶領人民群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任?曆史和現實證明了,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肩負起這一曆史的重任。也隻有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堅強核心,依靠黨的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依靠黨的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依靠各級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才能把全國人民團結在黨的旗幟下,積極投身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積極投身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中去。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不斷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構建和諧社會的本領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我們黨必須提高做好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麵工作的本領,積極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麵發展。針對當前我國社會建設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錦濤同誌強調,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要不斷提高六個本領,即:提高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的本領、管理社會事務的本領、協調利益關係的本領、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本領、開展群眾工作的本領、維護社會穩定的本領。全麵增強這六個本領,是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的必然要求。

(1)提高管理社會事物的本領

隻有建立起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體製相適應的社會體製,才能形成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秩序相協調的社會秩序。要善於把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同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同滿足群眾多樣化的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同推進基層民主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社會建設和管理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改善公共服務質量,提高依法管理社會的能力和水平,推動建立政府調控機製同社會協調機製互聯、政府行政功能同社會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力量同社會調節力量互動的社會管理網絡,形成對全社會進行有效覆蓋和全麵管理的體係。要加強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建設,從建設和諧社區入手,使社區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上發揮服務作用,在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關係上發揮橋梁作用,在維護社會穩定、為群眾創造安居樂業的良好環境上發揮促進作用。要以服務群眾為主題,增強社會服務功能,拓展社會服務領域,提高社會服務水平,形成社會服務網絡化的新格局,積極開展麵向特殊群體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優撫保障服務,麵向群眾的便民利民服務,麵向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服務。要建立科學有效的體製機製,加強和改善對公共信息、公共資源、公共物品的管理和應用。

(2)提高協調利益關係的本領

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這必然觸動原有的利益格局。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黨必須按照與時俱進的要求,充分發揮黨對社會的整合功能,妥善協調和處理好各方麵的利益關係,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麵群眾的利益,進一步密切黨同各階層群眾的聯係,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利益群體,保持社會協調穩定發展。

首先,製定的政策要反映不同階層不同方麵群眾的利益,千方百計保證廣大人民群眾都能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往往會出現有些政策前後矛盾、互相打架的情況,導致一部分群眾沒有享受到應該享受的改革發展成果。製定政策和開展工作時,必須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抓準最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與不同階層的具體利益的結合點,充分考慮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利益,充分考慮社會各方麵的承受能力,充分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麵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堅決反對和糾正各種侵害群眾利益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