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優雅華服
服飾是人類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內涵。
自古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等服飾形式(以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各個朝代,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例如日本和服和朝鮮的裙裝風格等。衣冠於人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從服飾起源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融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的精神內涵。
二、時尚之都——瑰麗唐三彩俑
唐代,中國文化的盛世,時裝陶俑已經出現了國際化趨勢,唐朝與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頻繁,各民族同漢人雜居內地。唐代的文物中多有穿胡服者。隋唐婦女日常服飾為衫、襖、裙,多見是上身著襦、襖、衫,而下身著裙子。裙子以紅色最流行,其次是紫、黃、綠色。唐代婦女的鞋子多將鞋頭作鳳形,尺碼同男子相似。宮人侍者多著紅靴。
三、古代繪畫上的冠
冠服製度大約初步確立於夏商時期,至周趨於完善,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成為禮儀的表現形式,直至東漢明帝時,始參照三代與秦的服製,確立了以冠帽作為區別官位等級的冠服製度。
在山西永樂宮三清殿的壁畫上,繪製了豐富多變的冠的形態。有戴冕旒、戴鳳冠、通天冠、遠遊冠、進賢冠、小冠和皮弁多為戎裝神仙佩戴。還有蓮花冠、金冠、月牙冠、五老冠等,為道教徒的冠式,以法冠為多,是道教在自身發展中形成的自身特色。但是也有吸收各方麵因素的影子。戴各種巾子的神仙則顯示出道教對於隱士和文人的影響。披發或戴異形冠等的神仙多為戎裝武職,畫師在表現中想象餘地較大,很好地表現了這些神仙的奇異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