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電影篇——必知的經典電影(1)(3 / 3)

與其說麵條最終的命運是對人生夢想的破滅,不如說他在行走中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它超越了善惡的道德說教,走向了飽含深情的起點,在那一刻毀滅就是重生,沉默是最好的呼喊。

《羅馬假日》愛情

人隻有在昏迷的狀態裏才會展示自己最原始的本性,就算公主也不能幸免。因為在逃跑時禦醫打的安定劑使夜遊羅馬的計劃未遂,昏沉的狀態裏的她更顯親切、可愛。《羅馬假日》童話般的敘事也從她和記者的奇遇展開。雖然那是個無名記者,但在她昏睡的時候他就像把自己領回家的丈夫,男人成熟俊美的外表使其“甘心”被帶走,這夢幻般的巧遇在現實生活裏顯然是極少見的。但電影作為被編織成的夢,有義務提供一種美麗的情感供人享用。

作為上世紀50年代的電影,《羅馬假日》的社會背景比如今保守許多,某國公主安妮蒞臨羅馬,生性活潑的她早已煩透宮廷的桎梏,在羅馬的第一個晚上便偷偷跑出戒備森嚴的官邸徑直到了羅馬街頭。夜色裏,她體驗到了從未有過的自由。在街上可以大搖大擺的走路,絲毫不用在乎貴族的繁文縟節。以往矜持的性格變得蕩然無存,當其大意的躺在街頭石階上昏昏欲睡時,如果不是碰到派克飾演的記者,天真的公主恐怕就過不了後來的假日了。

派克飾演的記者顯然是個好男人,開始還不知道夜宿街頭的女孩就是公主。某個時候,他還以為女孩是暗娼。隻是當看到那純淨的眉宇中所透出的天真和可愛後便打消了拋開女孩的念頭,也就是從那時起,屬於他們倆的假日開始了。

她是上層階級代表,對於她來說在當時社會階級差異明顯的世界裏,她不可能也很難擺脫“階級”這一無形力量的束縛。她最終的歸宿應該是皇宮貴族的大廳,這一切都是小記者喬所無法改變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階級製度的階級差異也正是故事不能有圓滿結局的所在。但公主敢於逃出皇宮,並與一個下層人士相愛也說明了公主敢於追求自由,希望有一天擺脫束縛的爭取自由的高貴品質。影片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當時上層人士對“自由”的向往和對真愛的追求。

羅馬真正的假日隻有那麼短短幾天,那就是公主在這裏逗留的日日夜夜。這便成就了所有愛情男女心中永遠的假日。

《勇敢的心》勇氣

《勇敢的心》整部影片都縈繞在壓迫與自由中間,自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影片深刻的主題。但是在討論自由之前,讓我們先看幾件事。曆史上的愛德華一世是一位鐵腕君主,他為英格蘭掠奪了大量的土地和財富,他更傑出的貢獻是完善了英格蘭的法律,並且發展了議會製度,提高了君主。在英格蘭人的史書中,他們對威廉·華萊士曾經下令屠殺戰俘以及城中很多無辜百姓。雖然我們不能以偏概全,但這仍然讓人迷惑,威廉·華萊士時代的自由似乎距離現代社會很遠。相對於一個奴隸,自由的含義僅僅限於不受他人的限製,自己有權決定自己的所作所為。就這個意義來講,威廉·華萊士追求的是一種自我控製的權利,這種權利在現在看來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之一,但很可惜的是他在這個過程中,僅僅在這個過程中便失去了生命。羅伯特繼承了華萊士的遺誌領導人民,贏得了蘇格蘭的獨立,但在壁壘森嚴的中世紀,他又是否真正讓人民獲得了真正的自由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在西方世界,從中世紀到現代社會,可以說是自由的勝利。自由經濟取代了莊園經濟,個人自由為契約式的國家理論所維護,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於自由主義成為西方社會的基本哲學所導致的。這種自由是一種權利,而這種權利的來源歸根結底是來自政府的維護。然而在西方社會,這種權利直到美國《獨立宣言》才第一次正式地得到承認。所以我們不能跨越時代來奢望在《勇敢的心》中體會到真正自由的含義。

在現代西方哲學理論中,少部分的自由主義者僅僅把自由看做是對欲望沒有束縛和限製,反抗則是不自由或是強製,這也可以稱作是一種消極的自由。雖然在一個非民主的社會裏人民也可以享受高度的消極自由,但是這種自由主義哲學的主體論斷。從這方麵看來,《勇敢的心》中自由的概念就要原始許多了。

我們驚歎於《勇敢的心》能夠帶給我們如此深刻的心靈震撼,而這種震撼更多的還是來自它對自由的呐喊,最後的“Freedom”完全是一種對舊製度的宣戰和對新生的渴望。追求自由與否盡管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但是我們還是能夠為一部電影去憤怒和落淚。畢竟真正的自由來自我們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