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還認為,西方大國除有計劃地對外滲透、進行和平演變外,特別提到美國誘使蘇聯擴軍備戰,開展兩國間的軍備競賽,使國家財力過多地投入國防軍事預算,加劇了國民經濟的比例失調,特別是勃列日涅夫時期窮兵黷武,發動侵略阿富汗戰爭,使國防軍事開支猛增,國內各類矛盾積聚,成為蘇聯解體原因之一。
克隆技術是對人自身的一次衝擊
克隆技術,是由同一個祖先細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純細胞係,該細胞係中每個細胞的基因彼此相同!
克隆的英文“clone”源於希臘語的“klōn”(嫩枝)。1963年J.B.S.Haldane在題為“人類種族在未來兩萬年的生物可能性”的演講上采用“克隆(Clone)”的術語。在園藝學中,“clon”一詞一直沿用到20世紀。後來有時在詞尾加上“e”成為“clone”,以表明“o”的發音是長元音。近來隨著這個概念及單字在大眾生活中廣泛使用,拚法已經局限使用“clone”。該詞的中文譯名在中國大陸音譯為“克隆”,而在港台則多意譯為“轉殖”或“複製”。前者“克隆”如同copy的音譯“拷貝”,有不能望文生義的缺點;而後者“複製”雖能大概表達clone的意義,卻有不能精確並易生誤解之憾。克隆通常是一種人工誘導的無性生殖方式或者自然的無性生殖方式(如植物)。一個克隆就是一個多細胞生物在遺傳上與另外一個生物完全一樣。克隆可以是自然克隆,例如由無性生殖或是由於偶然的原因產生兩個遺傳上完全一樣的個體(就像同卵雙生一樣)。但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克隆是指通過有意識的設計來產生的完全一樣的複製。
克隆技術,已經經曆了三個發展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微生物克隆,即用一個細菌很快複製出成千上萬個和它一模一樣的細菌,而變成一個細菌群;第二個時期是生物技術克隆,比如用遺傳基因――DNA克隆;第三個時期是動物克隆,即由一個細胞克隆成一個動物。克隆綿羊“多利”由一頭母羊的體細胞克隆而來,使用的便是動物克隆技術。
在生物學上,克隆通常用在兩個方麵:克隆一個基因或是克隆一個物種。克隆一個基因是指從一個個體中獲取一段基因(例如通過PCR的方法),然後將其插入。另外在動物界也有無性繁殖,不過多見於非脊椎動物,如原生動物的分裂繁殖、尾索類動物的出芽生殖等。但對於高級動物,在自然條件下,一般隻能進行有性繁殖,所以要使其進行無性繁殖,科學家必須經過一係列複雜的操作程序。在本世紀50年代,科學家成功地無性繁殖出一種兩棲動物—非洲爪蟾,揭開了細胞生物學的新篇章。英國和我國等國在80年代後期先後利用胚胎細胞作為供體,“克隆”出了哺乳動物。到90年代中期,我國已用此種方法“克隆”了老鼠、兔子、山羊、牛、豬5種哺乳動物。
1996年7月5日克隆出一隻基因結構與供體完全相同的小羊“多利”(Dolly),世界輿論為之嘩然。“多莉”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生命的誕生沒有精子的參與。研究人員先將一個綿羊卵細胞中的遺傳物質吸出去,使其變成空殼,然後從一隻6歲的母羊身上取出一個乳腺細胞,將其中的遺傳物質注入卵細胞空殼中。這樣就得到了一個含有新的遺傳物質但卻沒有受過精的卵細胞。這一經過改造的卵細胞分裂、增殖形成胚胎,再被植入另一隻母羊子宮內,隨著母羊的成功分娩,“多利”來到了世界。但為什麼其它克隆動物並未在世界上產生這樣大的影響呢?這是因為其他克隆動物的遺傳基因來自胚胎,且都是用胚胎細胞進行的核移植,不能嚴格地說是“無性繁殖”。另一原因,胚胎細胞本身是通過有性繁殖的,其細胞核中的基因組一半來自父本,一半來自母本。而“多利”的基因組,全都來自單親,這才是真正的無性繁殖。因此,從嚴格的意義上說,“多利”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克隆出來的哺乳動物。其特點就在於它與為它提供遺傳物質的供97年2月23日,英國蘇格蘭羅斯林研究所的科學家宣布,他們的研究小組利用山羊的體細胞成功地“克隆技術是科學發展的結果,它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前景。在園藝業和畜牧業中,克隆技術是選育遺傳性質穩定的品種的理想手段,通過它可以培育出優質的果樹和良種家畜。在醫學領域,目前美國、瑞士等國家已能利用“克隆”技術培植人體皮膚進行植皮手術。這一新成就避免了異體植可能出現的排異反應,給病人帶來了福音。據中國新華社1997年4月4日報道,上海市第九人員醫院整形外科專家曹誼林在世界上首次采用體外細胞繁殖的方法,成功地在白鼠上複製出人耳,為人體缺失器官的修複和重建帶來希望。克隆技術還可用來大量繁殖許多有價值的基因,如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有希望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長高的生長激素和能抗多種疾病感染的幹擾素等等。克隆是人類在生物科學領域取得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反映了細胞核分化技術、細胞培養和控製技術的進步。原是英文clone的音譯,意為生物體通過細胞進行的無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後代個體組成的種群,簡稱為“無性繁殖”。動物克隆技術的重大突破,也帶來了廣泛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