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開啟了核戰之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轟炸機成了出色的作戰機種,因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為了使轟炸機能攜帶更多的炸彈,於是,人們就想方設法增大飛機的體積,而且由於一些新技術的應用,轟炸機的性能也有很大提高。
1942年,美國波音公司製成B——29重型轟炸機,這種飛機被人們稱為“超級空中堡壘”。它比從前的被美國空軍視為空中王牌的B——17轟炸機先進得多。雖然B——29和B——17從外形看比較接近,但是B——29的機身部分做了很大改進,采用了整體的細長筒體結構,翼展達43米,機長30米。最大載彈量近10噸,導航、軍械設備有較大改進,采用遙控炮塔,最大時速598千米,航程5300千米,是當時飛得最快也是飛得最遠的轟炸機。“超級空中堡壘”的稱號真是名副其實。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即1945年上半年,意大利和德國法西斯已先後滅亡,隻剩下日本帝國主義拒不投降。
在這種情況下,反法西斯同盟認為,要使日本無條件投降,必須在戰場上同日本進行一場決定勝負的鬥爭。為此,美國、英國和中國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與此同時,盟國的飛機在日本各城市上空散發了150萬張傳單和300萬張《波茨坦公告》,警告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否則將會受到猛烈的空中轟炸。然而,日本政府並沒有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任何跡象。於是,美國政府按照原定計劃,對日本使用原子彈。
“小男孩”離艙50秒後,在距地麵600米的空中立即發出刺眼的強烈白光,緊接著是巨大的爆炸聲,一團蘑菇狀的煙雲升起來了,整個城市立刻被這黑暗的煙雲所淹沒。爆炸時發出的強烈白光使看到它的人都雙目失明了,氣浪形成的狂風掃到哪裏,哪裏就變成一片廢墟,剛剛還人聲喧嚷的廣島,一下子就癱瘓了。
“小男孩”原子彈的襲擊,加上蘇聯也積極參戰,日本政府終於害怕了。8月9日上午,日本內閣在皇宮舉行會議,討論準備結束戰爭之事,但是,由於意見不統一,爭吵起來。
正當日本內閣激烈爭吵的時候,10點58分,又一顆原子彈“胖子”在長崎爆炸。按照原定計劃,美國的第二顆原子彈準備投在小倉。可是,當時小倉的天氣一下變得很不好,攜帶“胖子”的B——29轟炸機靠近幾次都沒有發現目標,後來才改投到長崎去了。
10點多鍾的時候,飛機到達長崎上空,發現這裏天氣也不太好,雲層很厚,隻有靠雷達來指揮轟炸了。10點58分,剛準備用雷達指揮投彈的時候,突然間雲中出現了縫隙,立時又改為目測投彈。“胖子”在離開彈艙1分鍾後爆炸。長崎處於山穀地帶,當天又沒有風,總的來說,比廣島受到的破壞要小。
事後,投放原子彈的人員說,那巨大的氣浪不僅摧毀了地麵所有的建築物,也使他們乘坐的飛機在逃離時受到衝擊,劇烈的震動把忘係安全帶的人從座椅上掀了出來,齊伯茨感到飛機好像被高射炮打中了一樣。全體機組人員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嚴重驚嚇。
日本內閣經不起兩顆原子彈的威脅和全世界人民的英勇反擊,終於在8月15日上午,由日本天皇通過廣播向全世界宣布了投降詔書。9月2日,日本投降儀式在美國軍艦“密蘇裏”號上正式舉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此也就結束了。
一個大國的覆滅——蘇聯解體
十月革命的勝利,不一定像過去蘇聯教科書所說“開辟了人類曆史的新紀元”,但是也絕不是一次普通的朝廷更替或政權轉手,它的世界意義在於,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開辟了一條非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嚐試。在蘇聯,這一偉大的社會實驗曾經取得過輝煌,[1][2][3]但最後以失敗而告終。史稱“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經濟、文化體製,是一種高度集中和集權的體製。這種體製,為應對國內外緊張局勢,能集中一切人力、財力、物力,適應備戰和應戰的需要,取得工業化和增強國防實力的顯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時間裏使蘇聯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強國。然而這種體製嚴重背離現代經濟的發展規律,壓抑了地方、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加上它在政治上無情地消滅各種反對派和壓製持不同政見的知識分子,以及意識形態方麵的嚴密控製,使整個社會處於僵化、封閉和麻木的狀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時代主題逐漸向著和平與發展轉移,這種體製使經濟發展緩慢,國民經濟發展比例失調更加嚴重,製度性的弊端進一步凸現。顯然,這種體製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國建成現代化民主國家的曆史性任務,反而使俄國在同資本主義的世界性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如果說十月革命後出現了“一球兩製”的新格局的話,那麼,半個多世紀的比較和競賽,沒有顯示蘇式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這種體製未能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來越多的民眾的支持和擁護,這是蘇聯解體的根本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