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史記篇——必知的40個曆史足跡(9)(1 / 2)

但試驗下來發現,這一裝置並不能傳播聲音原因在於空氣中俄的聲波能量太弱,不能推動簧片振動。怎麼辦呢?這時,貝爾就想到了人的耳朵。為了弄清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原理,他從一個朋友那裏借來了一個完整的人耳標本進行仔細研究,從而了解到:人耳之所以能聽到聲音首先是聲波使小而薄的鼓膜振動,然後鼓膜再推動比較大的耳朵聽骨振動從而產生聽覺通過類比,貝爾想,既然這小而薄的耳膜可以推動較大的聽骨,那麼,用一張小而薄的振動膜也應該可以推動簧片振動。於是,他與他的助手一起,動手做了兩台粗糙的樣機,進行通話試驗,結果盡管他們拚命呼叫,簧片也振動了,但就是聽不到聲音。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呢》他們苦苦思索著。,一天,在緊張的工作之餘,貝爾推開窗戶想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此時,一陣悠揚的吉他聲從遠處傳來,使人心曠神怡。他聽著聽著,情不自禁不住地跳了起來。因為由吉他想到了助音箱。他知道,這吉他聲之所以能傳得很遠,單憑琴弦的振動是不行的,還得借助音箱的作用同樣,也可以心助音箱來提高電話機的靈敏度。於是,貝爾立即動手設計助音箱草圖,又與助手一起連夜趕製了一台有助音箱的電話機。這裏,貝爾第三次用類比方法打開了思路。

第二天,他們倆人在相隔百米的兩間房裏進行新的試驗。一切準備就緒,這時,貝爾往電池裏加入硫酸時,一不小心,一些硫酸濺到了他的腿上,痛得他直叫喊:“化特生先生,你快來呀!”這聲音竟通過電話線傳到了華特生那邊。就這樣,世界上第一台電話機誕生了,而它所傳遞的第一句話竟是一個呼救聲!貝爾在發明電話機的過程中,先後三次借助於類比的方法開啟了思路,可見類比方法是科學研究中一種常用的重要方法,它可起到提供線索、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伊德的精神分析學

弗洛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醫生兼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西格蒙德1856年5月6日出生於摩拉維亞,4歲時舉家遷居維也納。他在中學時代就顯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7歲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學家艾內斯特·布呂克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工作。

1881年開始私人開業,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1886年與馬莎·伯萊斯結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兒A·弗洛伊德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1938年因遭納粹迫害遷居倫敦,於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倫敦逝世。

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是在1884年與J·布洛伊爾合作期間產生的,他們合作治療一名叫安娜·歐的21歲癔症患者,他先從布洛伊爾那裏學了宣泄療法,後又師從J·沙可學習催眠術,繼而他提出了自由聯想療法,1897年創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對心理學的最重大貢獻是對人類無意識過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人類的性本能理論以及心理防禦機製理論。

精神分析學認為:人之為人,首先其是一個生物體,既然人首先是生物體,那麼,人的一切活動的根本動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衝動,而本能衝動中最核心的衝動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衝動,而在社會法律、道德、文明、輿論的壓製下,人被迫將性本能壓抑進潛意識中,使之無法進入到人的意識層麵上,而以社會允許的形式下發泄出來,如進行文學、藝術的創作上,後期弗洛伊德又提出了與“生殖本能”對應的“死亡本能”學說,認為人除了維護自身生命生長發展的能量(即求生本能,其中核心本能為性欲本能)之外,還有著將自身生物肌體帶入到無機狀態,即死亡狀態下的能量,即死亡本能,死亡本能在戰爭、仇視、殺害、自殘中得以非常明顯地表現。

作為一個治療精神疾病的醫生,弗洛伊德創立了一個涉及人類心理結構和功能的學說。他的觀點不僅在精神病學,也在藝術創造、教育及政治活動等方麵得到廣泛地運用。弗洛伊德學說的主要論點已被後人所修正、發展。人們認識到,人類的行為不僅是由性欲所支配,社會——經濟因素對人格的形成、教養對本性也都起著作用。雖然弗洛伊德學說一再受到抨擊,這絲毫無損於他的形象。他卓絕的學說、治療技術以及對人類心理隱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由他所創立的學說,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人類本性的看法。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對心理學做出了很大貢獻,用簡短的文字很難加以概括。他強調人的行為中的無意識思維過程極為重要。他證明了這樣的過程如何影響夢的內容,如何造成常見的不幸,如口誤,忘記人名,致傷的事故,甚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