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能力(2 / 3)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明]王陽明《傳習錄》

意譯:知是行的開始,行是因為知才能成功的。說明了認識和實踐的聯係。

行可兼和,而知不可兼行。

——[清]王夫之《尚書引義·說命中》

意譯:實踐可以獲得認識,而認識卻不可同時獲得實踐。說明了理論來源於實踐。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宋]蘇軾《石鍾山記》

意譯:事情的麵目有親眼看見,親耳聽到,就主觀地揣測它的有無,可以嗎?

拾穗雖利,不如躬耕。

——[清]施閏章《警誌詩》

意譯:撿糧食穗雖然可以獲利,但還是不如親自耕種。說明實踐的樂趣。

知旱澇者莫如農,知水草者莫如馬,知寒暑者莫如蟲。

——[明]劉基《鬱離子·專心》

意譯:實踐出真知。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宋]嶽珂《桯史》

意譯:比喻人生道路的酸甜苦辣隻有自己知道。

百言百當,不如擇趨而審行也。

——[漢]劉向《淮南子·人間訓》

意譯:百句話都說對了,不如選一句去審慎地實踐。

百聞不如一見。

——[漢]班固《漢書·趙充國傳》

意譯:聽說一百次也不如親眼見一次。

迷者不問路,溺者不問遂。

——《荀子·大略》

意譯:不親自參加實踐,就不知道自己的弱項所在。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意譯:從書上得到的知識畢竟體會不深,要透徹理解就該親自實踐。

無驗於事者,其言不合。

——[宋]葉適《葉適集·進卷·怎義》

意譯:沒經過實際檢驗的說法是不可信的。

才隨遇和,識以窮精。

——[明]呂坤《呻吟語》

意譯:才能隨著實踐而增長,見識隨著鑽研不斷精深。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增廣賢文》

意譯:知識來源於實踐。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孟子·梁惠王》

意譯:能看清毫毛的末梢,卻看不見一車柴草。比喻隻著眼於小處,而看不到大處。

不登高山不知天高,不臨深穀不知地厚。

——《荀子·勸學》

意譯:比喻不經學習和實踐,就認識不到事情的艱巨性、複雜性。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世說新語,方正》

意譯:比喻從觀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測事物的全貌。

見出以知人,觀往以知來。

——《列子·說符》

意譯:看到出處就知道入的門徑,觀察到事物的曆史便可以知它的未來。

識珍者必拾濁水之明珠。

——[晉]葛洪《抱樸子·名實》

意譯:認識寶貝的人,能從濁水裏拾來明珠。比喻獨具眼光的人能通過表麵現象看清事物的本質。

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

——毛澤東《實踐論》

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

——陶行知《曉莊三歲敬靠同誌書》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來親口嚐一嚐。

——毛澤東《實踐論》

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

——毛澤東《實踐論》

一個不研究某一行道的人,不可能提出某一行道的問題。

——張世英《談談哲學兄的研究和論文寫作》

不參加變革現實的鬥爭,理想永遠是一種幻影。

——吳運鐸《讓植根於現實的理想閃閃發光》

不下水,就無從學遊泳。

——茅盾《幾個初步的問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

——鄧小平為《光明日報》題詞

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陶行知《偽知識階段》

沒有經過精密調查而無知妄說的人,不當權就淆亂聽聞,當權就要斷送事業。

——謝覺哉《謝覺哉雜文選》

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充滿了崇高精神的人類活動,乃是偉大中之尤其偉大者!

——茅盾《茅盾文集》

經驗的所得的結果,無論好壞,都要很大的犧牲。

——魯迅《南腔北調集》

思想是圖樣,行動是建築。

——徐特立《劄記摘錄》

理論是實踐的眼睛。

——鄒韜奮《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文明人類是用頭腦和雙手造成的。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莫輕看徒弟》

生活真像這杯濃酒,不經三番五次的提煉可就不會這樣可口!

——郭小川《秋日談心》

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

——毛澤東《增強黨的團結,繼承黨的傳統》

人類的知識,是靠全體人類的實踐,並靠曆史的發展而積累起來的。

——馮定《人生漫談》

一種學理,究竟是對與不對,一定要做成事實,能夠實行,才可以說是真學理。

——孫中山《孫中山選集》

知識是珍寶,而實踐才是獲取它的鑰匙。

——[英國]托·富勒《箴言集》

經驗是真知與灼見之母,因而它的一切舉止都是明智而又堅定的。

——[英國]歐文《歐文選集》

科學要是沒有認識論——隻要這真是可以設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亂的東西。

——[德國]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

實踐標準實質上決不能完全地證實或駁倒人類的任何表象。

——[前蘇聯]列寧《列寧選集》

實踐是個偉大的揭發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

——[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和現實的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