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視名利二字為一生之追求的目標,為名來為利往。可不管你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布衣,不都是“一日三頓飯,晚上一張床”?短暫一生榮辱得失又算得了什麼?相反,唯有看破名利的紛爭,看淡利益得失的人,才能最終收獲生命的寧靜和坦然。
正確對待名利的取舍
金錢,萬物之本;名利,萬惡之源。如果我們不能對名利、金錢有正確的認識,難免會在需要做出利益取舍的時候利令智昏,貽誤終生。
有
這樣一個寓言:齊國有個人一心想得到金子。一天,他清早起來,穿好衣,戴好帽,一直走到賣金子的地方,看見有人拿著金子,伸手就奪。官吏把他逮住捆綁起來,問道:“這麼多人都在這兒,你為什麼公然搶人家的金子?”他回答說:“我根本就沒有看到人,眼睛裏隻有金子。”
人就是這樣,當心智被金錢操控,就會做出讓人難以想象的荒唐事,悔恨晚矣。所以,做人就應該不為金錢所惑,不為名利所累,這是最明智的做法。
清 朝乾隆年間,和官拜二品,可謂有名有利,但依然貪得無厭,其聚斂財富之多,在曆代文武大臣中當首屈一指,是中國古代最大最富的貪官。但其風光半生,結果又如何呢?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帝逝世,初八日嘉慶帝下諭宣布,革和職,下獄問罪,抄沒家產。
檔案記載,和的財產有夾牆私庫金32000餘兩,地窖內埋藏銀300餘萬兩。取租之地1260餘頃、取租之房1000餘間,以及大量珠寶玉器衣服書籍等等,數量之巨大,前所未有。正月十一日,嘉慶下諭,定了和20條大罪,並勒令和自盡。
名利如浮雲,來即來矣,去即去也,不過轉瞬之事,完全不由自己掌控。人生一世,僅僅為了追求它們,未免太過虛幻與可悲。可絕大多數人,活一輩子,卻是為了得到這些東西。
名利的取舍之間關係嚴密,要想有所“得”,就得付出,得奉獻,得舍得“舍”。不付出、不奉獻、不願意舍,而企求得,那是投機取巧,是不勞而獲。而任何方式的投機取巧和不勞而獲,最終是要受到道德、良心甚至法律的懲罰的。
每當體育健兒在奧運賽場上,讓五星紅旗一次次升起,讓《義勇軍進行曲》一次次響徹異國他鄉的時候,人們都會為這些為國爭光的佼佼者們鼓勁呐喊。但是,你可曾想過,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他們為了這一天,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付出了多少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和努力,當然,還有國家在物力、人力、財力等諸多方麵的巨大付出。但是如果運動員在比賽上不能正確地對待利益的取舍,而去服食興奮劑,靠這種投機取巧的方法來提高運動成績,那麼,其結果隻能是英雄變騙子,被天下人所唾棄。
奉勸大家,麵對名利的取舍,不要本末倒置,不要舍本逐末,失掉最該珍惜和寶貴的東西,抹殺最初的善良和真純。名利誠然不是洪水猛獸。但我們生活,我們付出,我們做一切事,不能以此為直接目標和終極指向。赤裸裸的追名逐利,是一種人性的異化和墮落,我相信真得到了也不會長久和牢靠。
馬 大叔家裏老鼠成災,這天,馬大叔買了一隻貓回家來捕鼠。這隻貓雖然很會捕鼠,家裏的鼠患很快就緩解了,但是,這隻貓也咬雞,馬大叔家裏養的小雞差點兒都被咬死了。馬大叔的兒子說:“我們為什麼要留著一隻專愛咬雞的貓在家呢?”馬大叔告訴兒子說:“老鼠不但偷吃我們的糧食,而且還咬壞我們的衣服,讓老鼠橫行下去,我們就會挨餓受凍。現在我們雖然吃不上雞了,但這是暫時的,相比挨餓受凍又差著一大截,我們為什麼要趕走貓呢?”兒子聽了馬大叔的話,點頭說明白了。
要想過上不挨餓受凍的日子,就必須養貓舍雞,付出代價才能有回報,這就是要想取之,必先予之。可是,世人常常隻想取之,不想予之,隻想得,不想舍,貪得無厭,最後的結果是失去更多。
利益的取舍,就如“魚和熊掌”,舍是得的前提,敢大舍的人才能大得。追求魚還是熊掌,決定每一個人的性質是舍得其所、舍得崇高,還是舍得不值或舍得讓人不齒。
比如,某些人為了謀取不正當的利益,不惜阿諛逢迎、溜須拍馬,有的甚至用金錢女色百般拉攏腐蝕黨員幹部;一些貪官汙吏為搜刮民脂民膏,不惜以個人前途、人身自由甚至身家性命為籌碼。
正確對待名利的得失和取舍。迷戀名利權色、過於急功近利,必將會因此陷入名利的陷阱而淹沒。因此,看清名利正確地做出取舍,才是智慧明智的選擇。
不要在虛榮的泥沼中泥足深陷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曾經說過:“虛榮心很難說是一種惡行,然而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雖然有人說戀慕虛榮也是一種動力,但決不能把虛榮心等同於進取心。因為當虛榮心一旦得到滿足,就會飄飄然起來,所以炫耀常常是虛榮心的表現形式之一。例如有些年輕人,不顧自己的經濟條件,穿衣必求名牌,實在不行,買件冒牌貨也是好的。盡管心裏明知道是贗品,總還是不忘時時將商標露一露,以顯示自己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