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追名逐利人之本性,看透名利不為所累(3)(1 / 3)

在現代社會中,金錢是交換的手段,金錢就是力量,但金錢既可用於幹壞事情,也可以用於幹好事情。如,汽車業巨子亨利·福特、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發明大王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這些人在利用自己的才智賺取了巨額財富後,建立了許多基金會。直到今天,這些基金會還有總計10億美元以上的基金,基金會撥出的錢款專用於慈善、宗教和教育。這些基金會為上述事業捐助的金額每年超過2億美元。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承認,縱然沒有金錢卻又是萬萬不行的,但金錢絕對不是萬能的,金錢、利益可以作為我們衡量成功的標準,或者發憤圖強的目標,但絕不是製約我們發展的束縛。

人們的欲望是永無止境的,渴望擁有更多、更好的東西無可厚非,但一定要明白金錢和財富隻是人生追求的一部分而已。追逐金錢,但不能被金錢奴役,才是看清金錢的本質、看透名利的至高境界。

重義輕利這種純粹而高尚的道德境界,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的,但我們至少應該做到擺脫金錢的誘惑和束縛、不為身外之物所累。

在“不義之財”麵前要保持清醒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是被我們祖先信奉了千百年的金錢觀。在麵對錢財的取舍時,一定不要保持頭腦的清醒、明辨是非。否則,擁有再多的錢財也隻是“不義之財”。

在“不義之財”麵前要保持清醒,儒家理財觀首先講究的是道,講究賺取錢財是否合乎禮義道德,是否合乎行為規範。孔子說:“有錢有地位,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來,君子是不接受的;貧窮低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擺脫,君子是不擺脫的。”

但今天的很多股市中的人,缺乏長線投資的信心,他們崇尚一夜暴富,希望誰能告訴他一個暴漲的黑馬股,買入後能連續漲停,一下子就翻倍那才好呢。然而,事實上許多刻意追求暴漲或飆升大黑馬者最終的結局卻不盡人意。

想發橫財的人,總是寄希望於“意外”而非“努力”,所以與成功背道而馳。中國自古就有“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的俗諺,這是一種典型的思維。那些既貧窮又沒有賺錢途徑的人,常常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發一筆橫財上。所有那些給人提供發財機會的地方,如彩票發行點、證券交易所、賭場等,都人滿為患,盡管能發財的幾率極其微小。

有些人確實僥幸地通過投機行為得到了一大筆錢,暫時地成了富人,但這遠遠不是什麼成功者。有人曾對國外買彩票中大獎者前後生活狀況做過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有70%以上的中彩者生活又回到了未中彩之前的貧窮狀態,並做著原來他不願意做的營生。

秦池的“標王故事”在中國已經家喻戶曉。“每天給中央電視台送去一輛桑塔納,賺回的是一輛豪華奧迪”的標王神話,使一個貧困山區的縣屬小廠在一夜之間“譽滿神州”,繼而又“每天送去一輛豪華奔馳,賺回一輛加長林肯”。但是,一夜暴富的投機性也使秦池最終從標王的寶座上跌到失敗的穀底,僅風光了兩年,便黯然失色了。

天下誰人不愛財?有錢好做事,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是,我們在打算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想一想,自己做的這件事有沒有偏離道德範疇。有偏離,哪怕一點點都不要去做。賺錢時心裏幹淨,花錢時心裏才能清靜。要知道,人在意誠時心才會正,才會讓自己的一切獲利手法符合道德規範的約束,使自己養成遵守道德規範的習慣,並懂得自己行為中涉及的種種道德問題。

年過六旬的三株總裁,在當年三株集團盛極一時的時候,曾經語重心長地對血氣方剛的巨人集團總裁說:“不該掙的錢別去掙,天底下黃金鋪地,不可能通吃。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了,但能克製欲望的人卻不多。”但時間不長,這兩位總裁後來分別成了中國企業家中因“超常規擴張”和“超常規多元化”而成為失敗的典型反例。這其中的諷刺意味還真的很是耐人尋味啊!

現如今,大家賺錢都不容易,但還是那句老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用最淺顯、最直白的話來說就是:賺錢不能昧了良心。

往路麵上撒把釘子或玻璃碴,錢就能源源不斷地賺到手,如此本小利大,“手到擒來”,可謂“生財有道”!隻是,這樣的“小聰明”實在害人,說其損人利己,一點不冤枉。再者說,如此“技術含量不高”的“小聰明”,總有被人識破的一天。到那時,這修車攤的生意還能不能做下去,就難說了。

財富這東西,隻要自己有德望,它就自然會聚集到你身邊來。德是本,財是末,財不聚集,是可恥的事,聚集後不知散財,也是可恥的事。有的人不明此理,所以往往不擇手段聚財,最後東窗事發鋃鐺入獄,最終也未和財神爺結緣。聰明的人才知“德是根本,財是末端”的道理,因此不管貧富都能悠悠度日,在任何境況下都能以一顆平常心對待,有如此道德境界的人,說不定什麼時候他就能幹出一番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