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追名逐利人之本性,看透名利不為所累(3)(2 / 3)

所以有人說,金錢這東西真是莫名其妙,它並不跟著人的感覺走,即使腰纏萬貫,如果不覺得自己幸福,那就是不幸福的人。反過來說,即便分文沒有,假如感覺自己很幸福,那就是幸福的人。

說到底,做人也好,做生意也好,都有一個老老實實、規規矩矩的基本規範。盡想著“走捷徑”、“施小計”,說淺了,“不夠厚道”;說深了,不出事才怪。搞不好,落個“竹籃打水一場空”的下場也未可知。

每個人大可不必為大發“不義之財”而不擇手段,最後落下騙子、奸商的醜名,要聚財,更要聚德。要在“不義之財”麵前要保持清醒:聚幹淨財,聚良心財,聚清白財。

名利是把雙刃劍,不幹淨的錢不能賺

我們知道,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商人,是在一種很特殊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由於體製改革剛剛起步,舊的體製被打破了,新的體製又未完全建立,市場既不成熟又混亂無序。再加上國家的法律很不健全,存在不少漏洞。於是,許多人就利用這樣的特殊時機,出邪門,走偏鋒,投機倒把,大發橫財。

於是,這就給後來步入商海的人,製造了一個錯覺:似乎做生意,不走邪門歪道,是不能發大財的。所以,今天很多人,還是不去鑽研正當的經營之道,而是琢磨鑽法律政策的空子,發一筆意外的橫財。什麼假冒偽劣,什麼走私販毒,隻要有大錢賺,就敢鋌而走險,以身試法。結果鋃鐺入獄,別說發財致富,腦袋都保不住了。

直在杭州經營工藝品的周濤,因生意不景氣回老家的時候,碰上了兒時的夥伴趙琦。正在二人互訴生意難做,鈔票難賺的時候,聽當地老鄉說可以生產假金佛、金獅子,騙那些不懂行的人。這個信息,使做夢都想發財的周濤、趙琦倆人茅塞頓開。雖然他們明知用假金冒充真金騙人是犯罪行為,可錢吞噬了他們的道德。

於是,兒時的夥伴,如今商場上的“敗兵”一拍即合,變成了騙人錢財的黃金搭檔。倆人來到了當地的工藝品廠,經過討價還價,以每個15元至30元不等的價格,花6000多元購進了大量形狀各異的塑金工藝品。

而後,二人帶著三個蛇皮帶的小獅子、金元寶、彌勒佛來到杭州時,準備尋找財大氣粗的買家。他們從印製名片的商店那裏騙得了有一定身價的名片,有了名片,就不怕找不到“冤大頭”了。

接下來,他們開始按照名片上所刊登的通訊號碼,對名片上的“董事長”、“總經理”、“業務主管”等各色人群不厭其煩地發起電話廣告攻勢。在房地產公司身居高位的李總就接到了他們的電話,隻聽對方說:“我現在在昆山搞土建工程,在施工時,我們挖到了一座古墓。您猜裏麵有什麼?好多古董。不知道您有沒有興趣?”

開始李總隻是敷衍了一下,沒想到過了幾天,又接到了他們打來的電話:“生意做不成沒關係,您也是懂行的人,先看看貨色再說。”

李總終於答應了與他們見麵,看到“金佛”,李總將信將疑。“李總,您放心,東西絕對好。”極擅察言觀色的周濤、趙琦開始行動了。“我們切下一小塊讓您去鑒定一下。”說著他們就利索地從包中拿出了卡式爐徑直到了衛生間,將一個小金佛架在上麵進行灼燒。過了半個多小時,周濤用鉗子將小金佛熟練地夾到了地上,用菜刀在小金佛屁股上切下一個小三角。當然,他們在趁李總不注意的空當裏,將切下的假金與真金進行了調包。

果然不出所料,李總回去鑒定後,就答應要買下他們所有的貨。幾天後,周濤、趙琦用三大箱鍍金的“金獅”、“金佛”和“金元寶”,換來了112萬的巨款!

為了進一步行騙,他們又故伎重演,在他們欲以每千克3萬元的價格向張老板推銷假黃金製品時,被接報、布控的公安人員當場人贓俱獲。

做生意就是做人,要坦坦蕩蕩,堂堂正正,不論在什麼社會,什麼時代,邪門歪道,觸律犯科,都是正當商人最忌諱的事。也許,你能夠一時得逞,但不可能得逞一世,其結果隻能是死路一條。

每一個想要掙大錢的人必須明白,經營企業是為了賺錢,這沒有錯,但是“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那些不幹淨的錢堅決不賺,否則隻會是自斷財路!

商無信不立,利益當前不失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