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因為比較粗心,但送禮去了解受禮人的身份、愛好、民族習慣是絕對不可少的,免得送禮送出麻煩來。
鄭傑去醫院看望病人,帶去一袋蘋果以示慰問,哪知引出了麻煩,正巧那位病人是上海人,上海人叫“蘋果”跟“病故”二字發音相同。送去蘋果豈不是咒人家病故,由於鄭傑不了解情況,弄得不歡而散。鑒於此,送禮時,一定要考慮周全,以免節外生枝。還有,不要送鍾,因為“鍾”與“終”諧音,讓人覺得不吉利;對文化素養高的知識分子你送去一幅蹩腳的書畫就很沒趣;給伊斯蘭教徒送去有豬的形象作裝飾圖案的禮品,可能會讓人轟出來。
第二步:掌握送禮間隔。
有些手頭寬裕的人在送禮時,往往因為求助心切,便時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門去,以為自己這樣大方,一定可以博得別人的好感,但實際情況往往事與願違。因為送禮的時間間隔也很有講究,過頻過繁或間隔過長都不合適。你以這樣的頻率送禮目的性太強,難免讓事情適得其反。另外,禮尚往來,人家還必須還情於你。一般來說,以選擇重要節日、喜慶、壽誕送禮為宜,送禮的既不顯得突兀虛套,受禮的收著也心安理得,兩全其美。
第三步:禮品要有意義。
任何禮物,都是為了表示送禮人的特有心意,或酬謝、或求人、或聯絡感情等等。所以,禮物是感情的載體,我們在選擇禮品的時候,必須注意禮品要有意義,要與你的心意相符,並使受禮者覺得你的禮物非同尋常,倍感珍貴。實際上,最好的禮品應該是富有意義、耐人尋味的禮品。因此,選擇禮物時要根據對方的興趣愛好來選擇,力求別出心裁,不落俗套。最好還要考慮到它的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紀念性等多方麵的因素。
場麵上的事要做足,“禮”多人不怪嘛!但是禮物要輕重得當。
一般講“禮輕情意重”,但禮物太輕,就意義不大,很容易讓人誤解為瞧不起他,尤其是對關係不算親密的人,更是如此,而且如果禮太輕而想求別人辦的事難度較大,成功的可能幾乎為零。但是,禮物太貴重,又會使接受禮物的人有受賄之嫌,特別是對上級、同事更應注意。
如果你的禮物過於貴重。除了某些愛占便宜又膽子特大的人之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謝絕,或即使收下,也會付錢,要不就日後必定設法還禮,這樣豈不是強迫人家消費嗎?如果在歐美,因為他們商業法規嚴格,所以你要深知送大禮物反而會惹火燒身,而小禮物絕沒有受賄行賄之嫌;而且這樣做還很適合於當地的文化和禮節。
這就像平常人們常說的“花錢找罪受”,何苦呢。因此,以對方能夠愉快接受為尺度,選擇輕重適當的禮物,爭取做到少花錢,多辦事;多花錢辦好事。
1.送禮就送土特產
對於土特產,一般的意義上都是嚐個鮮,所以說無論是親朋好友,還是商務朋友,一般都不會拒收,因為拒收反而顯得他們小家子氣了。
2.巧借名目
如果想給“酒肉朋友”送禮,最好的做法是巧借名目。可以在周末跟他打聲招呼:“今晚上你那兒聚一聚,你準備菜,我帶酒。”到時多帶上一瓶酒還有禮物,酒喝一瓶留一瓶,順手也就把禮物留下了,感情深了,禮也送了。
3.熟人引見
有時想給人送禮,但又跟受禮者不熟,不好唐突地登門拜訪,可以找到受禮者的熟人。有受禮者的熟人引見,一般不會被拒禮。
4.愛屋及烏
如果與於自己有利害關係的人拉關係,最好知道他本人最喜歡什麼,這樣,投其所好,愛屋及烏,受禮者自然也就對你喜笑顏開了。
場麵上的禮尚往來既然是一門藝術,自有其約定俗成的規矩,送給誰、送什麼、怎麼送都很有奧妙,絕不能瞎送、胡送、濫送。雖然是“禮”多人不怪,但還是讓人高高興興地收下你的禮為好。
公眾場合,巧妙彌補失言
談話中,每個人都難免會有一時嘴快、說話不當的時候,發生這種事,最重要的就是鎮定自若、處變不驚,積極尋找措施來補救。“人有失足,馬有漏蹄”,失足了可以再站起來,失言了也可以用妙語去彌補。隻要你有“心機”,你可以補得天衣無縫。
某
次婚宴上,來賓爭向新人祝福。婚禮司儀激動地說道:“走過了戀愛的季節,就步入婚姻的漫漫旅途,感情的世界常需要潤滑,你們現在就好比是一對舊機器……”令舉座嘩然。
其實司儀本想說“新機器”,卻脫口說錯,一對新人更是大為不滿,因為這對新人是二婚,他們都曾經離異,自然以為司儀之語隱含譏諷。當然婚禮司儀也發覺自己說錯話了,馬上鎮定下來,略一思索,不慌不忙補上一句:“已過磨合期。”此言一出,舉座稱妙。這位先生繼而又深情地說道:“新郎新娘,祝願你永遠沐浴在愛的春風裏。”大廳內掌聲雷動,一對新人早已笑若桃花。
這位婚禮司儀雖然失言,但轉接的很妙,彌補的恰到好處,反倒巧妙地改換了語境,使原本尷尬的失語變成了深情的祝福,同時又道出了新人間的感情曆程的曲折,再恰當不過了。
“人有失足,馬有漏蹄”,在人們的交際過程中,無論凡人名人,都免不了發生言語失誤,雖然其中原因有別,但它造成的後果卻是相似的,或貽笑大方,或糾紛四起,有時甚至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