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5章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巧(1 / 1)

一個人是多說話好?還是沉默好?絕對地說這好那不好,豈不犯了說話不留餘地的錯誤。因此,在人的一生中,有兩種訓練是不可少的——沉默和優美而文雅的談吐。

常說“沉默是金”,人之言語那是他行動的影子。我們常因言多而傷人。言語傷人,勝於刀槍,刀傷易愈,舌傷難痊。

一個冷靜的傾聽者,不但到處受人歡迎,且會逐漸知道許多事情,而一個喋喋不休的人,像一隻漏水的船,每個搭客都紛紛逃離。

有道德的人,絕不泛言;有信用者,必不多言;有才謀者,不必多言。我們說話也要適量,沒有把握的事不要亂開口,尤其當有陌生人比我們有經驗和更多了解的人在坐時。因為我們多說了,便是不打自招,揭露了自己的弱點,並失去了一個獲得智慧和經驗的機會。

少說話固然有好處,但人既在社會中,要與人交流,就應該說話。若要說話,就應當掌握說話的技巧,研究說話的藝術。

在任何場合,說話要言之有物,否則便應少說。要說,則說自己經曆過的感慨之話,說心靈深處衷心之話,說自己有把握的話,說能夠啟迪人的話,說能警戒人的話,說能教育人的話,說能溫暖人的話,說能為人解憂解苦的話。自己無把握的話不要說,言不由衷的話不要說,傷人的話不要說,無中生有的話不要說,惡言惡語不要說,造謠中傷的話不要說,粗言腐語不要說。

在日常生活中掌握說話的量,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更要注意做到言簡意駭,不要誇誇其談,滔滔不絕。例如限製時間的會議或會談。尤其在涉及到國家機密的問題時,不僅少說還要巧說。陳毅元帥妙答西方記者便是很好的例子。

在一次中外記者招待會上,一個西方的新聞記者向當時外交部長陳毅發問:“最近中國打下了美國製V-2型高空偵察機,請問用的是什麼武器?是導彈嗎?”

麵對這種情況,陳毅元帥風趣幽默地舉起雙手在空中做了個動作,答道:“記者先生,我們是用竹竿把它捅下來的呀!”一句話,在場的人都笑了。

少說的另一種情況是會議快要結束時。誰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會議到了快要結束時,聽眾的心早飛出了會議室,偏偏台上仍有人唾沫紛飛,就要講完了還要有人“再補充兩句”,這樣的講話是最沒意義的,明智的做法是少說為妙,抓要點把意思表達清楚就可以了。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校長時,經常參加宴會,並發表演說。

一次宴會上,他的說被排到最後一個,前麵的人都長篇大論,輪到他發言時,時間已所剩不多了。他於是站起來首先提醒聽眾,每個演講不管什麼形式都應有標點符號。然後他正式並講:“今天晚上,我就是標點符號中的句號。”隨即使坐了下去。

艾森豪威爾的做法很明智,若我們遇到類似情況,不妨多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