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7章 跨過批評的“雷區”(1 / 1)

批評他人一定要把握誠懇真實的原則。在選擇批評語言時也要有所考慮。在批評當中選好批評方式的同時,還要注意不要犯一些批評的忌諱。

1952年,周恩來率政府團抵達前蘇聯,就我國“一五”期間蘇聯援建項目問題進行談判。抵蘇後,他把有關人員集中起來,逐字逐句討論修改計劃草稿。複印前,他又專門叮囑一位同誌把要最後校對這一關。但當周總理拿到稿子後發現仍然有差錯,他並沒有直接批評校對的同誌。第二天,周總理來到代表團駐地與大家共進午餐時,特地與這位同誌碰了杯,笑著說:“罰酒一杯吧!”這麼簡單的一句話,既親切又嚴肅,使這位同誌內疚而又不會難堪,收到了“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果。

想要批評有效,不注意批評的場合和對象不行的。那種企圖用統一的模式裁判活生生現實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作為被批評者,當然不想讓自己的錯誤或過失讓更多人知道,批評有應當了解這一心理,批評的時候最好選擇在非公共場合,兩個人單獨在一起的時候。如果無法避免在多的地方批評人,也要注意方式,注意講話聲音要小而有力,“有理不在聲高”嘛。

古代有一位大將,他有許多門客。一天有位朋友問他:“你是如何讓那麼多的門客仰慕你,追隨你呢?”大將笑了笑說:“這並沒有什麼。我重要的一點是,當我要責備犯錯誤的人時,一定要他到我房裏,在沒有旁人的場合下提醒他。”

就批評的對象而言,我們應當注意他的職業、年齡、性格、水平等因素。

在一些安全性要求很高的行業,一些小的閃失、差錯就可能導致大的災禍。這時批評就應當嚴厲;而對於一些要求員工自由發揮程度較高的職業,批評則應注重啟發和引導。

不同年齡的人批評也有所差別:對年長者要用商量的語氣,充分給予他尊重;對同齡人相對自由一些,或委婉指出,或與其商量,而對年輕人則可以啟發式批評,促使其提高認識。

性格方麵,因人而異。人的性格有多種,基本上分外傾型和內傾型兩種。外傾型的人性格開朗,差於交際;內傾型的人一般孤僻怡靜,處事謹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前者可以直率些,而對後者則要委婉一些。對但地二者之間性格的人,可以隨機應變,因人而異。

知識和閱曆的水平也是要考慮的一個因素。對水平高的人有時隻須蜻蜒點水般的指出,勿需多言,過多的言語隻會令人厭煩;而對於水平低的人,要循循善誘,講清利弊,明白是非。

“聞過而酃”是中國的一句古訓,但並非每個人都能達到這種境界。要使對方覺得批評得有理有據,頭頭是道,不得不接受,一個重要的前提便是實事求是。千萬不能捕風捉影,憑空懷疑猜測,聽信流言,無中生有。這一點要比批評的方式更重要。隻有掌握事實,才有資格有底氣開口教育人,否則很難令人信服和接受。有的人聽風便是雨,不想後果,莽莽撞撞,結果碰了一鼻子灰,造成雙方的誤解。

要做到實事求是,還必須克服主觀行事的傾向。有的人對別人抱有偏見,出了差錯有時會不調查研究便將責任歸罪於他,大肆批評。這種作風是千萬要不得的。

有時批評話不在多,有效則行。一針見血地指出錯誤的實質使對方心悅誠服。往往那些似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的說教令人難以接受,不願聽下去,更不要提改正錯誤了。

要做到言語精煉,抓住問題實質,可以循以下思路,錯在何處?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造成什麼惡劣後果?怎樣彌損失?如有防止再犯類似錯誤?隻要解決了這幾個問題,批評的目的就算達到,不必再喋喋不休了。

周恩來和曹禺曾有過這個的小故事。建國後不久,曹禺等負責一次宴後的組織工作。由於缺乏經驗,致使客人來了半個多小時才得以入座,其中也包括周恩來。會後,周恩來問及此事,曹禺脫口而出:“這件事不是我辦的。”周恩來聽了嚴肅地說:“革命工作分什麼你我,出了問題應當大家承擔,大家負責任。”短短的一句話,就使曹禺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這樣的批評方式值得學習。

正確的批評應當“對事不對人”。“人非聖賢,熟能無過?”一個再優秀的人也會有“馬失前蹄”的時候,如果批評上升到對他的人格、能力、素質的指責會傷及人的自尊心,懦弱者由此喪失信心,性格強烈者可能“拍案而起”,一爭高下。這樣做法是很不明智的。

我們應允許他們犯錯誤,批評的目的是使其明白錯誤的原因,解決辦法,總結經驗教訓,避免再犯。此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人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步成長、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