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闡釋了一種全方位的思考方法。鬼穀子認為,在論辯或遊說時,要“重之、襲之、反之、複之”,這樣才能更準確地把握對方的真實意圖,從而說服對方,使之聽從自己。這種方法能使人更接近事物本身,更有效地把握整體局勢的進展,從而以逸待勞,以靜製動。此法的關鍵在於掌握“反”的訣竅。反觀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反觀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人,知己知彼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運用“反”的方法,前提是自己要“靜”,要冷靜地觀察和分析對方。在此基礎上-,再運用所謂的“釣言之道”,讓對方說出真話,從而在論辯中立於不敗之地。
1.鑒史知今,鑒人知我
《鬼穀子》中說:“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動靜虛實之理不合於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意思是,在古代能以“大道”來化育萬物的聖人,其所作所為都能與自然的發展變化相吻合。反顧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驗未來;反顧以考察曆史,再回首以了解當今;反顧以洞察對方,再回首以認識自我。動靜、虛實的原則如果在今天得不到應用,那就要到過去的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經驗。有些事情是要反複探索才能把握的,這是聖人的見解,不可不認真研究。
古人雲: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在這裏,鬼穀子以一個縱橫家的視角,闡明了“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的方法論。
有一則寓言,說獅子、驢子和狐狸決定共同去打獵,它們收獲頗豐。獅子要求驢子分配獵物,驢子把獵物平均分成三份,請獅子自己挑選一份。獅子惱怒了,它覺得自己得到的太少了。於是,它突然撲過去把驢子吃掉了。這回,獅子又讓狐狸來分配獵物。狐狸把所有的獵物放在一起,請獅子來拿,自己僅留下很少的一點點。獅子問狐狸是誰教它這樣分配的。狐狸回答:“是驢子的不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的實踐經驗可以成為自己的借鑒。生命有涯而知無涯,有限的生命不可能體驗所有的事物。直接經驗是寶貴的,但卻是有限的。人的偉大之處,就在於能借助思維從間接經驗中獲得智慧。借鑒別人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是自己獲得智慧的路徑之一。
秦末農民起義中,劉邦領兵攻破武關以後,長驅直入,殲滅了秦朝的主要兵力。秦王子嬰迫不得已,隻好捧著傳國玉璽,開城投降。劉邦入鹹陽城,進了秦宮,見宮室帷帳富麗堂皇,美女珍寶不計其數,頓起羨慕之意,想全部留下自己享受。武將樊噲極力勸阻,使劉邦很不高興。謀臣張良對他說:“隻因秦王殘暴,不得人心,您才能得到今天的勝利。我們既然為天下除去暴君,就該改變奢侈淫逸之風,提倡儉樸風氣。現在您剛入秦宮,就想像秦王一樣享樂,豈不等於‘助紂為虐’?樊噲將軍的話雖然說得有一點激烈,但他總是為您著想,所以還是希望您能接受樊將軍的建議。”劉邦認為張良的話有道理,於是撤出鹹陽,把軍隊駐紮在灞上。張良勸說劉邦,巧妙地點出了秦朝奢侈淫逸導致滅亡的教訓,使劉邦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一般情況下,借用曆史人物和事件去勸說別人,更能令對方肅然警醒,收到良好的說服效果,“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借用自己或別人過往的經驗,方能以更穩健的步子走過今天,邁向未來。“老馬識途”的故事,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春秋時代,齊桓公親率大軍進攻山戎,將其擊潰。當齊軍要返回時,卻在深山中迷了路。當時已是冬天,白雪皚皚,山路彎曲多變,走著走著就辨不清方向了。這時,管仲說:“不要緊,老馬可以做我們的向導,它們認得路。”齊桓公立刻讓人挑選了幾匹老馬,放開韁繩,讓它們在前麵隨意地走,軍隊跟在馬的後邊。沒多久,在幾匹老馬的帶領下,齊軍果然走出了山穀,找到了回齊國的路。
管仲知道老馬識途,得益於他早年的經曆。年輕時候,管仲家裏很窮,經常和鮑叔牙一起跑生意,兩人乘騎的都是寶馬。一次,兩人住在一家客店,遭遇盜賊,兩匹馬都被偷了。兩人報了官,然而等了兩天,毫無音訊。到了第三天,管仲、鮑叔牙正悶坐店中,忽聽附近有“噅、噅”的馬叫聲,兩人出門一看,竟是被盜的馬自己回來了。管仲、鮑叔牙回到家中,就把寶馬失而複得的事告訴了鮑父,並問是何原因。老人見多識廣,對他倆說:“這有什麼奇怪的,俗話說:‘貓記千,狗記萬,老母雞還記二裏半’,何況是匹寶馬良駒。”
齊桓公是幸運的,因為他有管仲。管仲也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段坎坷的人生經曆,成為他那無窮智慧的源泉。“老馬識途”,短短四個字道出了經驗的重要性。在實際的摸爬滾打中所學到的東西要比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強上幾百倍。光學書本知識是沒有用的,趙括紙上談兵就是很好的教訓。人們經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失敗並不一定是壞事,從失敗中我們能積累經驗和教訓,這就是失敗的好處。
人生在世,幾十年中總會為一些事情付出代價,這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珍惜它們,會讓我們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順。
2.蜘蛛捕蟲,張網以待
要用巧妙無形的方法引誘對方說話,若“釣語”合乎人情事理,就不難從其話語中窺測內心的實情。以張網逮獸為例:若多張置一些網,並加以密切關注,就能多捕獲一些野獸。這個方法用於人事上,隻要方案合宜,對方自然會被你網住,這就是釣人的“網”。經常拿著這張“網”與人周旋,可使對方向你推心置腹。如果你用的比喻對方不明白,就要改變方法,用形象來打動對方,以體會其真情實感,從而加以控製。
這是鬼穀子對如何在說話中“釣”到自己需要的東西的一段精彩論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反間諜機關收審了一位自稱來自比利時北部農村的流浪漢,法國反間諜軍官吉姆斯認定他是德國納粹間諜,可是還缺少有力的證據。審訊開始了。吉姆斯用法語提問:“會數數嗎?”這個問題很簡單,流浪漢用法語流利地數數,沒有露出一絲兒破綻,甚至在說德語的人員容易說漏嘴的地方,他也能說得極其熟練。於是他被押回小屋去了。過了一會兒,有人在屋外燃起火來,哨兵用德語大聲喊:“著火啦!”流浪漢無動於衷,照樣睡他的覺。後來,吉姆斯又找來一位農民,和流浪漢談論種莊稼的事,他談的居然也不外行。看來吉姆斯憑外觀判斷的第一印象是不能成立的。第二天,流浪漢被押進審訊室的時候,吉姆斯正在審閱一份文件,在上麵簽完字,抬起頭突然說:“好啦,你可以走了,你自由了。”流浪漢長長地鬆了一口氣,愉快地呼吸著自由的空氣。然而,他剛想轉身,忽然發現吉姆斯的臉上露出了勝利者的微笑,頓時恍然大悟。原來,吉姆斯在說上麵那句話時用的是德語,而他表示聽懂了。這個德國納粹間諜的真實身份也因此暴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