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1 / 3)

反應術可以說是捭闔術的更進一層。捭闔篇多是談到遊說的種類和方法,簡略地闡述了適用的環境變化,而本篇的反應術則更為全麵、辯證、曆史地看問題,它需要運用者有更為靈活多變的頭腦,要善於把握說話的技巧。明進退之道,當剛則剛,當柔則柔,能直能屈,能進能退,剛柔並濟,進退自如,這些都可以說是反應術中技巧性的方法。

運用反應術要重點掌握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別人的最好的方法是從了解自己開始,因為人是有共性的,了解了自己,就可以用相類似的方法去了解他人,把知己和知彼結合起來。便是反應術的最高境界。二是博學多識,隨機應變。不了解對方。要學會投石問路;了解了對方,要善於察言觀色,學會在各種情況下采取行之有效的對策。三是剛柔並濟,張弛有道。剛愎自用之人,多是吃軟不吃硬,以柔弱示之反倒有可能達到理想效果。該張揚時就要把才華顯露出來,以便得到重用:該收斂時就要保持沉默,以免狂妄而招來災禍。

本篇提及了說客在運用“反應術”中常用的幾種技巧:知己(知己知彼)、釣語(設餌釣魚)、張網(張網捕魚)等等,具體說起來有投石問路、欲擒故縱、打草驚蛇等。

智慧運用

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張置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

史海鉤沉

巧言應變留楚國

戰國時期,張儀以客卿的身份居留在楚國。起初楚王對他非常友好,但後來對他越來越冷淡。張儀心想:這樣下去,恐怕自己有朝一日在楚國就沒有立錐之地了。不久,張儀想出了一個計謀,於是他滿懷信心地去拜見楚王。

張儀畢恭畢敬地對楚王說:“最近,我在這兒沒有什麼用處,隻是白白地浪費您賜予我的俸祿,我想到魏國去,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楚王聽後,漫不經心地說:“既然你主意已定,我也就不苦留你了。”

張儀見楚王並沒有挽留之意,並不失望,於是接著說:“為了答謝您對我的知遇之恩,等我到了魏國,隻要您想要的東西,我會竭盡全力得到,給您送過來。”

“我各種寶物應有盡有,黃金、寶石、象牙也不足為奇,想必魏國也沒有什麼值得我羨慕的東西。”楚王傲慢地說。

“不過據我所知,中原美女如雲,個個貌似天仙!”

楚王聽了張儀的一番鼓動,不覺心有所動,於是靠近張儀說:“我早就聽說中原美女妙不可言,隻是從未見過。好吧,我就要美女。”說完,賞賜張儀一箱黃金作為盤纏。

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到楚王王後南後和側室鄭袖的耳中,她們非常擔心中原美女來了之後和自己爭寵。兩個人正在著急,一時卻又想不出好辦法,於是派人給張儀送去一盒珠玉,說是張儀要離開楚國,王後送來的禮物。

臨行前,楚王設宴款待張儀,大方地說:“現在戰亂紛紛,道途艱辛,今天特意為你餞行,還期望你能給我送回幾個美女。”

在送別宴上,張儀見楚王有了幾分醉意,突然說:“王宮上下都說楚王您寵愛的兩個女子儀態萬千、貌若天仙,她們素日對我不薄,今日一別,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回來,我想借您的美酒向她們表示我的敬意……”

楚王笑著說:“這個好說!”隨即讓南後和鄭袖進來。

張儀一見二位女子到來,就跪在楚王麵前說:“請饒恕我吧,我犯下了欺君之罪!我曾對您說中原多美女,現在一睹眼前兩位美女,可見還是王宮美女多啊!我又怎麼能找到比王後和鄭袖更漂亮的女子呢?”

楚王聽後,得意洋洋地說:“無罪,無罪!起初我就料到肯定沒有比她們更漂亮的女子。我想中原的女子也沒什麼過人之處,你也不用去為我找美女了。”

一旁的南後和鄭袖聽了張儀對自己的一番讚美,喜不自禁,極力在楚王麵前為張儀說好話。最後張儀又在楚國王宮裏留了下來,而且重新獲得了楚王和兩位美女的信任。

【評析】

張儀不愧為戰國時期最有名的說客之一,他反應之敏捷、頭腦之靈活實非常人可及。在這個故事中張儀便成功地運用了釣語。先以離開楚國來觀察楚王的態度,後以尋求美女把楚王“釣”到了自己張開的網中,接著在有利時機獻上自己的奉承話,不禁博得了南後與鄭袖的歡心,也最終得到了楚王的信任。真可謂一箭雙雕。

調虎離山敗魏軍

公元234年,諸葛亮領兵伐魏,六出祁山。魏明帝曹睿聞報,命司馬懿為大都督,領兵40萬至渭水之濱迎戰。司馬懿屯大軍於渭水之北,命先鋒夏侯霸、夏侯威領兵5萬渡河至渭水南岸紮營,又在大營後方的東原築城駐軍,進可攻。退可守,穩紮穩打,務使魏軍立於不敗之地。

諸葛亮深知,自己最根本的弱點是遠離後方,糧草困難;他同時也深知司馬懿正是看準了自己這一點,一直在設法使蜀軍斷糧,從而困死或逼蜀軍撤退,然後乘機取勝。於是諸葛亮便將計就計,在糧草上設誘餌,以此引“他”離山。

首先。分兵屯田,與當地百姓一起就地生產糧食,以供軍需,擺出一副持久作戰的架勢。果然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沉不住氣了,他對司馬懿說:“現在蜀兵屯田,作持久戰的打算,如何是好?何不約諸葛亮大戰一場,以決雌雄!”司馬懿雖說奉旨堅守,不可輕動,心裏其實非常著急。

諸葛亮的另一個措施就是自繪圖樣,命令工匠造木牛流馬,長途運糧。蜀營糧草由木牛流馬源源不斷從劍閣運抵祁山。司馬懿聞報大驚:“吾所以堅守不出,因為他們糧草不能接濟。今用此法,必久不思退。怎麼辦呢?”

諸葛亮料到司馬懿急於破壞蜀軍屯田、運糧計劃,於是進一步引他上鉤。他一方麵在大營外造木柵,營內掘深坑,堆幹柴,而在營外周圍的山上虛搭窩鋪草營,造成蜀兵分散結營與百姓共同屯田屯糧,而大營空虛的假象。引誘魏軍前來劫營;另一方麵在上方穀內兩邊的山坡上虛置許多屯糧草屋,內設伏兵,同時讓士兵驅動木牛流馬,偽裝往來穀口運糧。而他自己則離開大營。引一支軍馬在上方穀附近安營,以引誘司馬懿親領精兵來上方穀燒糧。 司馬懿雖燒糧心切,卻極為謹慎小心,深恐中調虎離山之計,也用聲東擊西、調虎離山之計來應戰。他親領魏兵去劫蜀兵祁山大營,但一反過去每戰必讓主攻部隊走在前麵的慣例,讓部將衝鋒在前,直撲蜀營,自己在後,引軍接應。他這樣做,一是擔心蜀營早有準備,怕中埋伏;二是他指揮魏軍劫蜀軍大營本屬佯攻,目的是調動蜀軍各營主力,趁機自領精兵奇襲上方穀,燒掉蜀方的糧草。

然而,司馬懿的這個調虎離山計,卻被諸葛亮料到。當魏軍直撲蜀軍大營時,諸葛亮隻是安排蜀軍四處奔走呐喊,虛張聲勢,趁司馬懿離山之機。另派精兵奪取渭水南岸的魏營,而自己卻在上方穀等待司馬懿來燒糧,以便甕中捉鱉。

司馬懿果然中計。他見蜀軍都奔大營救援,便趁機領司馬師、司馬昭及一支親兵殺奔上方穀。接著被蜀將魏延依諸葛亮的安排,用詐敗的方法誘進穀中,被截斷穀口。一時山穀兩旁火箭齊發,地雷突起,草房內幹柴全都著火。烈焰衝天。司馬氏父子眼看就將葬身火海,幸虧突來一場傾盆大雨。才救了司馬氏父子三人及少數親兵的性命,隻得大敗而歸。

【評析】

釣術的運用也可以看作是引誘法的使用,其特點就是利用不利的天時、地利等條件困擾敵人,用人為的方法誘惑敵人,因為自己主動進攻有危險,誘敵來攻則對已有利。

在這個戰爭故事中,司馬懿原本決定深溝高壘、堅守不出,結果卻仍被諸葛亮“釣”下山,本想計燒掉蜀軍糧草,卻反中了諸葛亮的“調虎離山”計。

現代活用

聖米高張品牌網

在馬獅百貨公司裏,所有的商品,無論是服裝、鞋類、日用品或是食品、酒類,都是一個牌子:“聖米高”。這是馬獅公司經營中的最大特色之一。

單一的牌子,顧客沒有選擇餘地,那麼為什麼還能吸引眾多的消費者呢?關鍵在於“聖米高”這個牌子本身就是高品質的象征,是價廉質優的代名詞,因此,對顧客有強大的吸引力。在其他商店裏,顧客麵對不同牌子的商品,要作出正確的選擇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他們需要靠過去的經驗或是從廣告中得到的印象去挑選,但這些並不一定可靠,有時牌子越多,越使顧客無所適從。但是,馬獅的“聖米高”商標卻是一分錢一分貨,如果同是聖米高牌子而貨品標價不同,那麼,價格高的那種商品肯定比價格低的質量高。顧客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選擇商品,決不會上當。於是,許多工作繁忙的職業婦女都願意到馬獅購物。

馬獅的經營思想是:讓勞動者買得起以前隻有富貴人家才能享用的、甚至質量更好的貨品。這種經營思想和相應的經營方法,爭取到了大多數的勞工階層消費者。

為了實現這一經營思想,以盡可能低廉的價格出售最優質的商品,他們在設計一項產品時,首先考慮的是售價是否在大眾消費能力之內,一般的勞工階層是否負擔得起,因此,他們總是先定價格,然後再估算成本。在既定價格下,設計師和製造商一起去探尋既能保證質量又能保證一定利潤的條件,盡可能為廣大平民大眾提供他們有能力購買的高品質產品。如果按一般的商品生產那樣,先算出成本,然後是售價,往往會使商品的價格高出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從而影響銷售。而馬獅的貨品不一定是市場上最優質的商品,但在同樣價格下,聖米高牌子的產品必定是市場上最好的產品。

馬獅百貨由原來兩人合夥經營,隻有數百英鎊資本的百貨店,經過激烈的世界市場競爭已成為英國第一大百貨公司,擁有260家商店。員工4600多人。被經濟學家稱為“世界上最經營有術的企業”。

【評析】

“其張置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就是說做事如同張開網誘捕野獸一樣,要多設幾處拉網的地點,彙集在一起形成一個恢恢天網,才能捕獲到野獸。“聖米高”這個品牌本身就是高品質的象征,是價廉質優的代名詞,是一張無形的網。而它的經營思想、設計理念及商品價格又何嚐不是一張張“釣”人的網呢?

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

史海鉤沉

魏國虛與實取之

戰國時七國混戰,時而合縱,時而連橫。

這年,秦國聯合趙國打魏國,許以勝利之後,以魏之鄴城作為謝禮送給趙國。魏王怕受到趙、秦東西夾擊,十分驚慌,忙召集大臣商議對策。芒卯說:“秦趙原本不和,今日聯合,不過是為了利益,想瓜分我國,各討好處。他們都各有各的算盤,隻要略施權術,他們的聯盟就會解散。”並獻上一計。魏王同意了他的計謀,讓張倚依計去遊說趙王。

張倚見了趙王,說:“鄴城這地方,照目前的形勢看,我們是保不住了。大王與秦國聯合攻打我國。無非為爭奪土地。為了避免戰爭,我們大王有意把鄴城獻給大王,不知大王意下如何?”趙王聽後自然十分高興,但又怕魏國玩弄什麼花招,便問:“兩軍還未交戰,魏王就主動獻地,到底是為了什麼?”張倚解釋說:“兩軍交戰,兵凶戰危。大軍過後,荊棘遍地。戰爭之後,必有荒年。屍骨遍地,百姓遭殃。我們大王從仁慈出發,不願生靈塗炭,故有此舉。”趙王問:“那麼魏王對我有什麼要求嗎?”張倚說:這自然。我們是來談判,並不是來投降。趙魏兩國曾多次結盟,是友邦。與其將土地淪落於夷狄秦國之手,不如交給朋友管理。也希望大王從友邦利益出發,與秦斷交,與我國恢複友邦關係,我們奉上鄴城作為報答。如若不允,我國隻有全國動員,拚死一戰了。請大王仔細考慮斟酌。趙王想了一番,說:“我好好考慮一下,明天定然給你答複。”張倚走後,他找來大臣們商議。相國說:“與秦聯合攻魏,勝利了也不過得到一個鄴城。現在不用動手就可以達到目的,何樂而不為呢?再說,秦本虎狼之國,其目的絕非僅僅滅一魏國,一旦攻滅魏國,其勢力更為強大,下一個目標就是我們趙國了。不如答應魏國,讓他們在兩邊抵禦強秦,這才是長久之計。”於是,趙王答應了魏國。宣布與秦斷交。

秦王一聽大怒,趕忙撤兵,謀劃報趙背盟之仇。趙王見秦撤兵,忙歡天喜地地派兵前去接管鄴城,正碰上芒卯在邊境陳兵等候。趙將說明來意。芒卯一聽大怒:“我們的土地,為什麼好端端送人?”趙將忙說這是張倚早許諾下的。芒卯仍在發脾氣:“張倚是什麼東西!我們大王親口答應過此事嗎?我隻接到大王讓我鎮守此地的命令,沒接到交出此地的命令。你想硬奪,問問我的將士們同意否。”趙將一見魏軍列陣以待,自料不是他們的對手,忙回兵報告趙王。趙王一聽,上了當,又氣又惱,準備發兵攻魏。可這時已傳來消息,說秦為報背盟之仇,正遊說魏王聯合攻趙。趙王聞聽大驚,忙割了五個城給魏,以收買魏國與自己聯合抗秦。這樣,魏先以虛假的“與”答應趙國,不但從趙國那裏“取”到了不與秦合兵攻魏的結果,還“取”到了五個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