忤合,本意指違背一方的意願,而合於一方的意願。忤合的實質是“以忤求合”,指在處事、論辯或遊說中,要準確判定形勢,當進則進,當退則退,靈活決定自己的立場,以求實現自已的目標。鬼穀子認為,萬物皆在變化中,變化才有發展,正所謂“世無常貴,事無常師”。運用忤合之術,首先要認清自己的前途,知道該聯合誰、反對誰,同時有針對性地研究具體事物,做到知己知彼。這樣才能進退自如、遊刃有餘,將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1.聯合還是對抗
《鬼穀子》中說:“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製。”其中的意思是,凡是有關聯合或對抗的行動,都會有相應的計策。變化和轉移就像鐵環一樣環連而無中斷,然而,變化和轉移又各有各的具體情形。彼此之間環轉反複,互相依賴,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控製。
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中,當彼此對立的各方都邀請自己加入的時候,應該接近誰?遠離誰?弄清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鬼穀子給出的答案是“因事為製”,也就是根據事態的發展來決定。
春秋時期,魯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經常受到其他大國的威脅。魯國國君為了鞏固統治,想和晉、楚兩個大國結交,就準備把自己的幾個兒子派到晉、楚兩國去,名義上是當官,其實是當做人質。魯國大夫犁鈕不同意這樣做,他對魯君說:“大王,如果您的兒子落水了,您到越國去求人救他,越國的人雖然善於遊泳,但也救不活您的兒子;如果魯國失火了,您到海裏去取水,海水雖多,也不能及時撲滅大火,這是因為遠水難救近火啊!現在晉國和楚國雖然強大,但距離魯國很遠。離我們最近的大國是齊國,如果讓公子去齊國,我們和齊國結交,當魯國有難時,齊國能不來相救嗎?”魯君認為他說得很有道理。
魯國國君舍近而求遠,準備結交一些根本幫不上忙的盟友,這種做法違背了常理,顯然是錯誤的。但是他聯合大國,尋求安全保障的做法是正確的。有時侯,當我們麵臨共同的威脅時,單打獨鬥是很難有勝算的,此時應該建立一個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以克服困難。古語雲:“人心齊,泰山移。”隻要有足夠的力量聯合,即使是泰山擋道,也可以將它移開。
曆史上許多有遠見的政治家都因做到了這一點,而改變了敵我力量的對比,使自己走出了困境。比如三國時期,蜀軍敗於夷陵,被吳國陸遜火燒七百裏連營,損兵折將,導致劉備悲愧交加,病死於白帝城。此時,蜀國內部政權不穩,外部魏國大兵壓境。其危急情形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在這國難當頭之時,諸葛亮沒有盲目決定向東吳複仇,而是首先考慮建立統一戰線,恢複與東吳的聯盟關係。由於統一戰線的建立,進攻蜀國的曹真大軍被吳將徐盛打得大敗,而諸葛亮由於再無後顧之憂,得以放手南征,七擒孟獲,北伐中原,六出祁山,取得了一係列的勝利,為蜀國又贏得了幾十年的生存空間。
站在一起的盟友,並非各方麵都完全一致,因此必須異中求同。這需要有人積極主動,才可以很快地找到共同點,來解決共同麵對的問題。如果雙方或多方都自顧矜持,不去主動解決問題,尋找共同點,隻是盯著別人與自己不同的地方,那無論到什麼時候,都不可能找到彼此的共同點。
在現代商業領域,一個企業要發展壯大,也必須善於選擇最佳的盟友。比如,現代電氣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對電氣材料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大量的新材料應運而生。製造節能變壓器鐵芯的新型低鐵矽鋼片就是其中一種。一開始,執美國電氣行業牛耳的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西屋電氣公可以及實力不很強的阿姆卡公司都在研製新型低鐵矽鋼片,而競爭的結果卻是讓阿姆卡公司拔了頭籌。阿姆卡公司十分重視信息情報工作。在研製矽鋼片的過程中,發現“通用”和“西屋”也在從事同類產品的研製,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日本鋼廠也有此意,而且準備采用最先進的激光囊處理技術。阿姆卡公司分析形勢後認為,以自己的實力繼續獨立研製,極可能落在“通用”、“西屋”之後,風險極大。若要走合作研製之路,就必須選擇合作者。與“通用”、“西屋”聯手,未必有利於加快研製過程,而且將來隻能與之分享美國市場,同時還得考慮崛起的日本鋼廠。而與日本鋼廠並肩合作,研製過程自然會加快,將來的市場之大不可限量。於是阿姆卡公司選擇了日本鋼廠為合作者,結果比預定計劃提前半年研製成功,戰勝了“通用”、“西屋”兩大強勁對手。
同樣,在現代商業社會中,憑個人的單打獨鬥,很難取得事業上的飛躍。因此,學會與人合作則顯得至為關鍵。那麼,該怎樣選擇合作者呢?借用一句名言來說: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凡事要根據形勢來判斷。這也是鬼穀子思想的精髓。
2.進退都要掌握好節奏
《鬼穀子》中說:“是以聖人居天地之間,立身、禦世、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化。”大意是,聖人生於天地之間,立身處世都是為了駕馭社會,教化人民,傳播學說,宣揚名聲。他們必須把握事物的發展機遇,觀察自然和社會氣候是否相宜,國家哪些方麵有餘,哪些方麵不足,由此做到先知其情,然後運用計謀,促進事物向有利的方麵轉化。
春秋時,魯昭公親小人、遠賢臣,把國家治理得一塌糊塗,遭到國人的驅逐,隻好出走齊國。魯昭公與齊景公交談時,對沒有采納忠言而後悔不已。齊景公看他誠心悔過,就對晏子說,應該幫助昭公回國,使他成為一位賢明的國君。晏子說:“昭公因為麵臨災難,所以能夠說出悔改的話。這就好比‘臨渴掘井’,已經來不及了。”景公連連點頭,認為他的話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