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忤”是忤逆、反忤的意思,也就是違背了事物發展的要求,與其規律背道而馳的:合則是符合、順應的意思,即遵循事物的發展要求和變化規律。本篇忤合術講述的就是關於分合與向背的問題,強調要善於把握兩者間相互轉化的態勢。隻要順勢而行,便可縱橫自如。
文中首先講到“忤”與“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不同的事物都有其各自的變化特點,即使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所以對待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階段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凡善於順應時勢、把握機會者,便可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背離的對象或是親近的對象。
其次,文中說到的是如何運用忤合之術。由於事物不但有共性,還有其個性。所以在實施計謀時且不可千篇一律,還需靈活運用。決策時應充分考慮到實際條件,以符合實際情況和實際問題的要求,要“反複相求,因事為製”,在對比中求得自己最合適的位置。
從運用方法來看,要想使決策被遊說對象采納,就必須要應和他的心意。首先要做到因人而異,不同的遊說對象要采取不同的遊說方法;其次就是確定具體的遊說方法,在此要結合上篇飛箝術的運用方法,或引誘,或恫嚇,或剛柔並濟。有了切合實際的遊說對策,才能正確選擇是“趨合”還是“倍反”。
最後,文中說到的就是運用者如何才能具備製定合理決策和順利實施策略的素質。聖人般的高尚品德、勤於思考的探求態度、洞察萬物事理的眼光、靈活多變的頭腦、善辨真偽的能力都是對運用者不可缺少的素質要求。
總之,無論是謀臣,還是說客,隻要能夠了解自身的情況和對方的能力,便可成功施展忤合術,使自己“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
智慧運用
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複相求。因事為製。
史海鉤沉
平原君殺姬得才
平原君,名勝,是趙惠文王的弟弟,以喜歡養士而聞名諸侯。他曾在趙惠文王和孝成王時為相,三次被罷相,又三次官複原職,曆經三起三落而不倒。
趙勝出身王室,家財充盈,個人又喜歡交友,所以他就散財養士,多達幾千人,每天到他家來的客人絡繹不絕。一天,來了一位奇怪的客人要見趙勝。趙勝到門口迎接,一看認識,這人跛腳駝背,人稱跛子,就住在趙勝家的旁邊。每天早晨他都經過趙勝家門口,一瘸一拐地到城東的井裏提水。趙勝把他請進正屋,讓到正座上,問道:“高鄰找我有何見教?”
跛子怒氣衝衝地說:“聽說公子禮賢下士,重友輕色,天下寒士皆蜂擁而至。而我與公子近鄰多年,卻發現公子沽名釣譽,徒有虛名。我現在向公子討一顆美人頭,不知可否?”
趙勝有點莫名其妙,摸不著頭腦,便問:“願聽先生詳說仔細。”
跛子說:“我自幼患病致殘,駝背跛腳。每每路過公子家門,皆受公子美姬豔妃的取笑,使我蒙受恥辱和精神折磨。可我雖然駝背跛腳,卻未曾有損公子名利。今請公子殺了美人,為我補償名譽和尊嚴。”
趙勝說:“原來如此!先生暫且息怒,明日即送美人頭向先生謝罪。”
跛子一走,趙勝即對門客說:“一個跛子,竟因一笑換人頭,也未免太過分了!”說完,就把這事置之腦後。
事情過去不久,就有門客陸續離開趙勝,另投他處。到了年底,門客走掉了一半。
趙勝甚覺奇怪,便對剩下的門客說:“我對門客,未曾失禮,為什麼都紛紛離我而去呢?”
一位門客說:“先生還記得那位跛子嗎?”
趙勝連說:“記得,記得。”
門客說:“當初跛子請您殺了美人,維護尊嚴,可您舍不得。賓客們以為您重色輕友,在您門下不會有什麼前程,因此生離去之心,另擇明主。若先生不能忍痛割愛,過幾天,我們也要走了。”
趙勝如夢初醒,心想,我不能因為一個美人而失去眾多才士,壞我一世美名,於是下決心把取笑跛子的美姬殺了,並提了美人頭親自到跛子家登門道歉。
跛子見趙勝殺了美姬,非常感動,自動投到趙勝門下為他效勞。
原先走了的門客聽說趙勝殺姬買士,重才尚義,又紛紛回來了。趙勝斬姬留士的名聲不脛而走。前來投奔的人比以前更多了。
【評析】
“良禽擇木而居。賢臣擇主而事”,有遠見的謀臣善於觀察眼前的形勢對已是有利還是有弊,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君主,才有可能得到重用,成就大事。平原君開始沒把跛子的請求落到實處,而失信於手下謀士,使諸多門客離他而去。在得知原因後,提美人之頭向跛子道歉,又重新贏得人心,從而招來了更多的門客。這個由“忤”轉“合”的過程正是平原君的信譽造就的。
偷梁換柱吞戴國
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5年),鄭莊公假托周天子之命,糾合齊魯兩國攻打宋國。宋殤公聽說此事,大驚失色,急忙召司馬孔父嘉問計。孔父嘉奏道:“我已派人打聽清楚,周天子並無討伐宋國之命,齊魯兩國是受鄭莊公的欺騙才出兵的。現在三國合兵而來,其鋒甚銳,不可與它正麵爭戰。但其國內防守必然空虛,隻要我們以重金收買衛國,要衛國聯合蔡國,以輕兵襲擊鄭國本土,威脅鄭都滎陽,這樣,鄭莊公就自然會退兵。而鄭兵一退,便群龍無首,齊魯兩國也必退”。
宋殤公聽從了孔父嘉的獻策,衛宣公果真派右宰醜領兵與孔父嘉會合,經由間道,出其不意,直逼鄭都滎陽城下。鄭世子忽和大夫祭足急忙守城,右宰醜便要趁勢攻城,孔父嘉說:“我們襲擊滎陽得手,隻是乘其不備,如果繼續攻城,萬一鄭莊公回兵救援,將會對我形成內外夾攻之勢,那是很危險的,不如就此借道戴國,勝利回師。我估計當我軍離開時,鄭莊公的兵馬也該從宋國撤退了。”於是,按照孔父嘉的布置,宋衛兩國向戴國進發,想從戴國假道。不料,戴國國君以為宋衛是來攻打戴國的,便關上城門死守。孔父嘉大怒之下,多次攻城。但總也攻不下來。
鄭莊公領兵攻打宋國。忽然聽說宋衛兩國正進逼鄭都,便傳令班師。當大軍回到半路時,又接到國內送來的軍報,說是宋衛已撤離滎陽,轉向戴國,莊公便命令軍隊向戴國進發。
孔父嘉正率聯軍攻打戴國,聽說鄭國領兵救戴,已在離城50裏處下寨。接著,又聽說戴君得知鄭兵來救,已打開城門將鄭軍接到城內。孔父嘉和右宰醜出來觀戰,忽然見城樓上竟遍插鄭軍旗號,鄭將站在城樓上,大聲說多謝二位將軍。我們已經取得戴城了。
原來鄭莊公設“偷梁換柱”計,假說救戴,一進城,便吞並戴軍。孔父嘉在城外見莊公不費吹灰之力便占了戴城,氣憤填胸,決心要與莊公決一死戰。
第二天,他剛把寨營安好,忽聽寨後一聲炮響,火光衝天,都說是鄭兵到了。孔父嘉剛要出寨迎戰,火光卻熄了。方要回營,左邊炮聲又響,又是火光不絕。剛要看個究竟,左邊火光已滅,右邊火光又起。孔父嘉認為這是莊公的疑兵計,命令全軍不許動亂。
不一會兒,左邊火光又起,而且喊聲震天。孔父嘉正想前往營救,忽然右邊火光再起,一時分不清是誰的人馬,孔父嘉隻揮軍向左,慌忙間迷失方向,遇上一隊兵馬便互相廝殺起來,結果發現竟是衛國的人馬!於是兩軍合在一起,趕回中營,卻發現中營已被鄭將占領,孔父嘉無心戀戰,奪路而走,遇上伏兵,隻得棄車徒步,逃回宋國。跟隨的隻有20多人,右宰醜陣亡,三國兵馬輜重,也全被鄭軍俘獲。
【評析】
有些事反其道而行之比按部就班去做倒能得到更佳的效果,也就是所說的“忤合之而轉化之”,其成功運用的關鍵在於靈活變通地把握,才可找到克敢製勝的辦法。
宋衛兩國隻是想從戴國借道而行,本無“忤”意,卻被戴國誤解。發展到兵戎相見;鄭莊公表麵打著救戴的“合”意,實際上利用了宋衛兩國攻宋的機會滅掉了戴國,其“合”是假,其“忤”才是最終目的。鄭莊公成功的原因就是適時利。用了忤合相互轉化的條件。
讓人三分化幹戈
清代中期,當朝宰相張英是安徽桐城人。他素來注重修身養性。頗得他人的喜歡和尊重。同時他也非常孝敬父母,在朝廷任官時,把母親安頓在家鄉。並經常回家探望。張老夫人的鄰居是一位姓葉的侍郎。張英在一次回家看望母親時,覺得家中的房子呈現出破敗之象,就命令下人起屋造房,整修一番。安排好一切後,他又回到了京城。
很巧的是,侍郎家也正打算擴建房屋,並想占用兩家中間的一塊地方。張家也想利用那塊地方做回廊。於是,兩家發生了爭執。張家開始挖地基時,葉家就派人在後麵用土填上;葉家打算動工,拿尺子去量那塊地。張家就一哄而上把工具奪走。兩家爭吵過多次,有幾次險些動武,雙方都不肯讓步。
張老夫人一怒之下,便命人給張英寫信,希望他馬上回家處理這件事情。張英看罷來信,不急不躁,抖起如椽大筆寫下一首短詩:“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封好後派人迅速送回。
張老夫人滿以為兒子會回來為自家爭奪那塊地皮,沒想到左等右等隻盼回了一封回書。張母看完信後,頓時恍然大悟,明白了兒子的意思。為了三尺地既傷了兩家的和氣又氣壞了自己的身體,這樣太不值得了。老夫人想明白了,立即主動把牆退後三尺。鄰居見狀,深感慚愧,也把牆讓後三尺,並且登門道歉。這樣一來,以前兩家爭奪的三尺地反而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
當地人紛紛傳頌這件事情,引為美談,並且給這條巷子取了一個特別的名字——六尺巷。有人還據此作了一首打油詩:“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評析】
可以利用“合”轉變為“忤”,同樣也可以利用“忤”轉化為“合”。張英以寬廣的胸懷不僅化解了鄰裏之間的矛盾,還融洽了雙方的關係,從而更有利於事情的圓滿解決。張英在此並沒有運用什麼高超的計謀,而是以博大的胸懷化解了爭端,以聖人般的高尚品德去化“忤”求“合”,這是上上之策,對我們處世為人也有著很好的啟迪。古語有“小不忍則亂大謀”之言,如今又有“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的說法。可見忍讓有時是一種策略,它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進。
現代活用
退貨贏得眾客戶
上海某鞋廠與日本株式會社做成一筆布鞋生意,價值達160萬日元,但因日方市場預測失誤,加上運期長,布鞋抵日後已錯過銷售季節造成大量積壓,日方請求退貨。按慣例這顯然是行不通的,但中方卻原則上同意了。
消息傳開,有關部門嘩然,不少人表示不理解,然而中方同意退貨的考慮還是頗有道理的。首先。貨退回後,在國內銷售並不賠錢,“出口轉內銷”還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而且日方支付所有退貨運雜費用,中方沒受任何損失。其次,這批貨雖退回,但可用同等價值的一批暢銷貨替代,於是重新做成一筆買賣。再次,日方答應,以後再購貨首先考慮此鞋廠產品。中方借以穩定了貿易夥伴。第四。日方如不退貨會社就要破產,其不利影響必然波及並損害中方的利益。日方對中方的合作十分欽佩與感謝,鞋廠又保質保量地很快出口了替代的一批貨。使日方大賺其錢,名聲大振。中方的信譽也由此傳播開去,日本幾家客戶紛紛來人來函洽談。鞋廠於是身價倍增,產品供不應求。
這家株式會社還要求充當中方在國外銷售的總代理,包銷合同一訂就是幾年,並主動向中方提供國際市場的有關信息,兩家合作得很好。
【評析】
“反複相求,因事為製”是指謀臣在製定策略時,應該根據循環往複的實際情況的變化,反複尋求最佳的計策,並且製定不同的措施去適應不斷變化的情況。即所謂“文無定法,計無長施”。所以,在商業往來中,隻要擯棄“你敗我勝,你輸我贏”的爭鬥心理,雙方都遵循互惠互利原則,就可以找到一條共同受益。長期合作的途徑。
世無常貴,世無常師。聖人常無為無不為,無所聽無不聽,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為主。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
史海鉤沉
遠交“好友”近攻敵
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地位實際上已經架空,群雄並起,逐鹿中原。鄭莊公在此混亂局勢下,巧妙地運用“遠交近攻”策略,取得當時稱霸的地位。當時,鄭國的近鄰宋國、衛國與鄭國積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銳,鄭國時刻都有被兩國夾擊的危險。
於是,鄭國在外交上采取主動,接連與較遠的邾、魯等國結盟,不久又與更遠的實力強大的齊國簽訂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