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1 / 3)

本篇是對揣篇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實際是上篇所講“揣情”的繼續。揣篇側重的是掌握世情和“人情”,獲得與遊說對象有關的外部信息。而本篇側重將通過“揣情’’得到的外部信息加以分析、總結、推敲、檢驗,從外部的信息中得到了解對方的性格特點等重要消息,從而把握對方的喜好與厭惡。能夠更好地使自己製定更有效的說服方法。

關於“揣”與“摩”的關係,鬼穀子開篇點題:“摩者,揣之術也。內符者,揣之主也”。可見,“摩意”之術是揣情的一種方法,而且還是一種最基本的方法。從兩者的區別來看:揣是由表及裏、由外到內,通過對方的外在表現去了解他的心理變化,隻是合乎實際的邏輯推理,處於靜態的觀察階段;摩是積極主動地運用諸多攻心戰術去引誘對方表露自己的內心情感,以檢驗自己揣的判斷是否與事實相符,所以摩篇可以說講述的是攻心戰術的具體運用,其目的是以“摩意”之術讓對方內心難以探知的情感也表現出來。

在運用過程中,首先做到的就是分析信息,即對揣篇得來的外部信息進行加工整理。來判斷對方的心性,主要有以下十種:“其摩也,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正是因為遊說對象性格的不同,在運用“摩”術時就必須做到因人而異,隻有了解到“平者,靜也。正者,直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也。行者,成也。廉者,潔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後,才會在揣摩對方心意時做到見機行事,靈活掌握。

揣測出對方的真實意圖後,還要進行檢驗,判斷所推得的結果是否正確。文中認為,試著根據對方的好惡期望,提出建議和言辭,來仔細觀察對方有怎樣的表現,如有反應,再順勢誘導;如無反應,再另謀方法。文中提到三個成功遊說的條件:“故謀莫難於周密,說莫難於悉聽,事莫難於必成,此三者,唯聖人然後能之”。如果能夠讓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便可達到預期的目的。

智慧運用

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

史海鉤沉

誘敵深入殺龐涓

戰國中期,齊魏兩國因向外擴張勢力而引發了桂陵之戰,結果齊軍在孫臏和田忌的指揮下打敗了魏軍。魏軍雖在桂陵之戰中嚴重失利,但並未一蹶不振。到公元前342年,它又發兵攻打韓國,韓國危急中遣使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答應救援,他抓住魏、韓皆疲的時機,任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直趨大梁。魏惠王得知,轉將兵鋒指向齊軍,任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雄師十萬,撲向齊軍,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

這時齊軍已進入魏國境內縱深地帶,魏軍尾隨而來,一場鏖戰無可避免。孫臏胸有成竹,指揮若定。他針對魏兵強悍善戰、素來蔑視齊軍的情況,判斷魏軍一定會驕傲輕敵、急於求戰、輕兵冒進,決定示形誤敵,誘其深入,爾後予以出其不意的致命打擊,並定下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

戰爭的進程完全按照齊軍的預定計劃展開。齊軍與魏軍剛一接觸,就立即佯敗後撤,並按孫臏預先的部署,施展了減灶的計策。第一天挖了十萬人煮飯用的灶,第二天減為五萬灶,第三天又減為三萬灶,造成在魏軍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龐涓認定齊軍鬥誌渙散,士卒逃亡過半,於是丟下步兵和輜重,隻帶著一部分輕裝精銳騎兵,晝夜兼程追趕齊軍。

孫臏根據魏軍的行動,判斷魏軍將於日落後進至馬陵。馬陵一帶道路狹窄,樹木茂盛,地勢險阻,是打伏擊戰的絕好處所。於是他就利用這一有利地形,選擇齊軍一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規定到夜裏以火光為號,一齊放箭,並讓人把路旁一棵大樹的皮剝掉,上麵書寫“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幾個大字。

龐涓的騎兵於孫臏預計的時間進入齊軍預先設伏區域,龐涓見剝皮的樹幹上寫著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點起火把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便萬弩齊發,給魏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魏軍頓時驚恐失措,大敗潰亂。龐涓智窮力竭,眼見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前後殲敵十萬餘人,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馬陵之戰以魏軍慘敗而告終結。

【評析】

孫臏在此也是成功運用了誘敵深入的計謀,他以佯敗後撤的方法引誘龐涓深入,設下“魚餌”,待到魏軍完全進入自己的伏擊圈後,便全力以赴地消滅敵人,這便是“釣”。從運用方法上看,孫臏采用的便是引誘法(飛箝術中曾提到過),在預測到魏軍驕傲輕敵、急於冒進的弱點後,便抓住這一弱點。采用誘敵深入的方法。一舉殲滅了敵人。

馬陵之戰是我國曆史上一場典型的“示假隱真”、相機誘敵、設伏聚殲的成功戰例。齊軍取得作戰勝利,除了把握時機得當,將帥之間密切合作。正確預測戰場和作戰時間以外,善於相敵誘敵,把握敵情,因敵製勝乃是關鍵性的因素。

敲山震虎樹軍威

1356年,朱元璋率領紅巾軍攻下集慶後,準備攻打鎮江。就在攻打鎮江的拂曉,負責指揮這場戰役的徐達將軍遲遲未露麵。突然,一條驚人的消息傳到了大軍聚集的教場:徐達將軍已被抓了起來,馬上就要問斬。

眾將士吃驚非小。徐達將軍自跟朱元璋起兵以來,東征西討。立下了汗馬功勞。究竟他犯了什麼罪,以至於要掉腦殼?

過了一會兒,隻見徐達將軍被反綁著押了過來,後麵跟著兩名手捧鋼刀、殺氣騰騰的劊子手。朱元璋也在眾衛士的簇擁下來到教場。

執法官用洪亮的聲音宣布:“徐達身為統兵大將軍,不知管束部隊將士,軍中屢次發生欺壓百姓的事情,壞我紅巾軍的名聲。為嚴明軍紀,對徐達應予斬首示眾!”

眾將士一聽都嚇得臉色慘白,見朱元璋要動真格的,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帥府都事李善長硬著頭皮給朱元璋跪下,說道:“徐大將軍作戰英勇,屢立大功。當下軍務緊急,正是用將之時,望元帥寬恕他!”眾將士也都一齊跪下,哀求說:“軍中發生的欺壓百姓之事,不能隻怪罪徐大將軍,我們亦有責任。求元帥饒恕他!”

朱元璋坐在椅子上,臉色鐵青,一言不發。半晌,他終於站了起來,口氣堅定地問道:“我們起兵是為了什麼?”眾將士異口同聲地回答:“替天行道,除暴安民!”

“大家說的對,”朱元璋點點頭,“我們起兵反元,就是因為元朝官府欺壓百姓。如果我們推翻了元朝,反過來又欺壓百姓,那麼我們不就和元朝官兵一樣了嗎?要不了多久,別人也會替天行道,起兵除我們的暴了!”

李善長見朱元璋語氣有所緩和,又趁機哀求道:“徐大將軍跟著元帥多年,戰必勝。攻必克,勞苦功高,這一次就原諒他吧!”

朱元璋聽後,沉吟了半晌,才指著徐達喝道:“看在眾將士的分上,這次暫且饒了你。以後軍中再發生欺壓百姓之事,定斬不饒!”說罷,朱元璋拂袖而去。

鬆了綁的徐達又恢複了大將軍的威風,他當場宣布:“打下鎮江後,一不許燒房,二不許強搶,三不許欺淩百姓,四不許調戲婦女。違者砍頭示眾!”於是,徐達將軍率領這支紀律嚴明的大軍很快攻占鎮江。進城後,大軍秋毫無犯,當地百姓拍手稱讚,奔走相告。

朱元璋見到這種情形後十分高興,他把徐達叫來,一把拉住徐達的手說:“賢弟。教場那幕,實在委屈你了!”徐達笑道:“元帥高明,沒有教場那幕,怎能有今天這樣好的軍紀!”

原來,紅巾軍自打下南京以後,軍紀鬆弛,強買強賣、調戲婦女之事屢有發生。朱元璋為此憂心忡忡。他知道光靠抓幾個違紀將士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於是就導演了假斬徐達這場戲。

【評析】

其實朱元璋在此運用的也是“釣術”,他以徐達為餌,釣到的卻是一池的“魚”。借斬殺徐達之虛,對全軍起到了威懾作用,從而換來了好的軍隊紀律,其高明之處可見一斑。

巧言答對乾隆帝

紀曉嵐是翰林院大學士,能言善辯,機智過人,被譽為“鐵齒銅牙”。

有一天,紀曉嵐陪乾隆在禦花園裏散步。乾隆忽然問紀曉嵐:“紀愛卿。忠和孝到底應該怎麼解釋呀?”

紀曉嵐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此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此為孝。”

乾隆一聽,說:“我現在以君王的身份,要你立刻去死!”

“這——”紀曉嵐慌亂了一下,隨即想出一個好主意,便說:“臣遵旨!”乾隆於是好奇地問:“那你打算怎樣死?”

紀曉嵐顯得又害怕、又緊張地小心回答:“跳河。”

乾隆一揮手,說:“好!你現在就去跳吧!”等紀曉嵐走後,他便在花園裏踱著步,心想紀曉嵐將會如何解脫這道難關。

不一會兒,紀曉嵐便跑了回來。乾隆很奇怪,就板起臉來問道:“紀愛卿,你怎麼還沒有去死呢?”

紀曉嵐說:“我剛剛走到河邊時,不料碰到了屈原,他不讓我跳河尋死。”

乾隆感到更加奇怪了:“你這話是什麼意思?”

“剛才我站在河邊,正想跳下去。河裏突然湧起了一個大旋渦。好像要有東西從水裏冒出來一樣。我一看,竟是投江自沉的楚國忠臣屈原。”紀曉嵐一板一眼地說。

“真的嗎?那他對你說了些什麼呢?”乾隆明知他故弄玄虛,但仍想看看他如何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