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1 / 3)

“決”就是做決定,下決斷,所以本篇講述的是關於決策事物的原則、方法以及決策的意義等問題。古語有雲:“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文中也強調了“決”的重要性,認為善於判斷情況,作出決斷是萬事成功的關鍵。

文中首先說到“決”的前提條件——獲得實情。隻有在知曉遊說對象實情的條件下,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否則,就會因困惑而製定不出有益於自己的決策來,不但自己的建議得不到對方的接納,還會導致關係的疏遠,甚至給自己帶來禍害。決策過程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趨利避害,如想讓別人采納自己的建議,就得從對方的立場出發。在探知實情後,做出使對方覺得有利可圖的決策。才易於被對方采納。

決策前目標的選擇十分重要,最佳的選擇便是名利雙收的目標:或者是選擇有把握的,使決策的事物能夠上下緊密聯係;或者是選擇當務之急需要解決且棘手的問題;或者是選擇輕而易舉便能解決的;或者是選擇對自己利益最大的等等,但所有的選擇都需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而且還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隻有兩者結合才能完成目標。

文中還說到聖人成功的五種決策方式:“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陽德”重在肯定、鼓勵對方,以德澤服人;“陰賊”重在暗地裏陰謀詭計的使用;“信誠”重在與對方坦誠相交,真心相待;“蔽匿”重在以仁愛包容他人的弱點與錯誤,以調動對方的積極性;“平素”重在遵循常理的規範性決策。從總體上分析,這五種方法就是指所做的決策是光明正大還是陰謀詭計,而且兩者還可相互轉化,需要運用時靈活把握,所以說這五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智慧運用

善其用福。惡其有患。善至於誘也。終無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奇之所托。

史海鉤沉

平原君舍財救趙

秦軍攻打趙國,平原君去楚國求援,雖然楚王答應了出兵救援,但援兵遲遲不到。邯鄲的形勢迫在眉睫。秦軍攻勢日甚一日,步步緊逼,趙國軍民奮力抵抗,終因寡不敵眾,不得不收縮防線。邯鄲城外屍橫遍野,趙軍戰死者不計其數,負傷者得不到及時治療。百姓傾家蕩產,涕泣哀告,全城籠罩在一片哀傷、憂鬱的氣氛中。久戰不決,對趙國十分不利。在內乏糧草、外援未到的情況下,不出幾日。趙國就得投降。國人憂心如焚。可又無計可施。

危險之際,門客李談對平原君說:“趙國也是公子之國,趙國將亡,公子不為之憂慮嗎?”

平原君說:“趙亡,我也不能獨存,就要做秦人的俘虜了,我怎麼能不憂慮呢?我曾往楚國搬救兵。可至今援兵未到,我正為此憂心忡忡呢!”

李談說:“現在邯鄲的百姓,易子而食,瀕臨絕境;而公子的後宮累金積銀,嬪妃婢妾衣食有餘。前線將士刀劍用鈍,削木為矛;而公子府庫裏鍾磬如山,秋毫無損。如果邯鄲失守,公子還能擁有這些東西嗎?而如果邯鄲解圍,趙國保全,公子還擔心得不到這些東西嗎?現在公子若能把家人編人士卒。與百姓共同抗敵,把家中財物拿出來供應血戰將士,前線將士會大受鼓舞,必誓死保衛邯鄲,與敵軍血戰到底,公子以為然否?”

平原君本是慷慨之人。當即對李談說:“先生所言極是!為救邯鄲,我願盡遣家人為軍,盡散家財助戰。”

平原君聽從李談的建議,很快組織起3000人的敢死隊,李談也在其中。這支由男女老少組成的隊伍,在與秦軍作戰中,不怕犧牲,奮勇拚殺,大亂秦軍,使秦軍不得不後退30裏。秦軍後撤,為趙國贏得了喘息的機會。

平原君又數次寫信請求魏國援助。魏國公子信陵君率8萬精兵側擊秦軍。楚國公子春申君也派大將景陽領兵殺到。趙、魏、楚三國聯軍內外夾擊,秦軍大敗。秦將鄭安平被圍困數日,最後帶兩萬人投降趙國。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由此而減慢。

邯鄲解圍,趙王封賞將士。由於平原君功勳卓著,策士虞卿為平原君向趙王請賞。他麵見趙王說:“公子平原君國難之際,出使不辱使命,搬來楚魏援兵,解邯鄲之圍;又編家人入伍,散私財助戰,擊退秦軍進攻。其心耿耿,其功無量,大王不可用其力而忘其功。請大王為趙公子加封。”

趙王聽從虞卿之言,打算封平原君為相,賜給東武城。

平原君的門客公孫龍聽說此事,對平原君說:“舍下聽說趙王要賜封公子,舍下以為公子不宜受封。”

平原君說:“願聽先生細說。”

公孫龍說:“在保衛邯鄲的戰役中,趙國將士傷亡慘重,連一些王公大臣都參加了戰鬥。公子為趙王出使楚魏,不辱使命,當然功不可沒。但論功行賞,許多人都應當受封賞,論才能也有像公子這樣智勇雙全的人。而趙王封公子為相。賜封公子土地,外人則會認為您是沾了王室的光。您若受封,必然損害您在趙國人心中的形象。您不受封。其他人也不好請求加封。這對大戰後趙國的複興有利。所以我認為公子還是不受封為好。”

平原君高興地說:“先生說得極有道理。就依你之言吧。”

平原君辭功謝賞的仁義之舉贏得了國人的尊重,從而使自己的威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評析】

“善其用福,惡其有患”可以看作替人出謀劃策的評定標準,因為每個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平原君也不例外。他之所以接納了李談的建議,就是看到了趙國被滅自己也不能獨活。如果舍財救趙成功,自己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好處,所以才接受了李談的建議。保衛邯鄲成功後,平原君又依公孫龍之言拒絕受封,那是為了更長遠的利益,暫時的放棄也是為了更長久地擁有,吃點小虧卻能在以後得到更多的便宜。

利而誘之降眾匪

宋仁宗當政時期,朝廷腐敗,官員貪婪,群盜並起,百姓苦不堪吉,太臣富弼請求宋仁宗懲治匪徒。

仁宗皇帝歎息道:“各地盜匪多如蟻群,一時蜂擁而至,我哪有這麼多的財力兵力來對付他們呢?”

富弼說道:“難道就任他們在各個州郡橫行霸道、塗炭生靈嗎?百姓本來就難以生存,現在又遭此厄運,天理何在啊?皇上您尊貴,豈能任他們胡作非為?應該替天行道啊!”

宋仁宗滿臉愁容地對富弼說:“我的臣民受苦,我怎麼能不心痛呢!你有什麼好的計策,不妨告訴我,替我分擔憂愁啊!”

富弼想了想回答道:“世間的凶惡險詐之徒,並不是天生如此。起初他們也是寒窗苦讀,胸中有一番抱負的。他們期待參加科舉考試,大展宏圖。怎奈長大後,卻發現自己並未學業有成,最後名落孫山,仕途之路原是南柯一夢!於是他們開始眼中厭世,胸中嫉俗,鬱鬱不得誌,徹底毀了自己。這種人往往學富五車,經史子藉兵書無所不通,無所不融。他們略微知道一些朝代興亡的緣由,於是便轉而習武,潛心鑽研兵法,由此尋找出路。於是他們結黨成群,煽動民眾,扯起大旗,占山為王,行事狡詐。這些人雖然成不了什麼氣候。卻給朝廷帶來了危害。”

仁宗皇帝見富弼分析得非常有道理。便試探地問道:“你既然分析得如此透徹,一定有平定他們的好辦法吧?”

富弼搖頭道:“對待這樣逆天而行的人,不能強行消滅他們,隻能采取親和的辦法。”

“什麼是親和的辦法?”

“所謂以柔克剛。水乃天下之至柔,看似無力,卻可以衝刷萬物,遇山繞山,逢石避石,而山石都作為它的陪襯存在。所以,臣請求皇上命令有關官員以朝廷的名義拜訪這些人,把他們當作被朝廷遺忘的草澤英雄,重新推薦給朝廷。然後根據這些人的能力,適當地給予官職任用。”

宋仁宗半信半疑道:“他們肯為朝廷效力嗎?”

富弼笑道:“他們之所以落草為寇,還不是為了讓自己有權有勢!既然給他們封官,哪有不效力的道理?”

於是宋仁宗依照富弼的辦法通令全國。

不久。朝廷發出了數千份招降的書信,不到半年,盜寇竟消失了大半。

【評析】

“善至於誘也,終無惑”,人人都喜歡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更何況是匪徒呢。由此可知。隻要是朝政腐敗,吏路不暢,有才能的人無用武之地,隻得聚眾生事。另謀出路。這些人多半是為了自己的私利,並沒有什麼報國愛民的理想,隻要有當官發財的機會。他們就會放下“替天行道”的大旗。富弼建議采用招安的方法,以利誘之,可謂對症下藥。

一言之辯退敵軍

戰國時,楚國上柱國昭陽帶兵攻打魏國,在襄陵打敗魏軍,得到八座城池。昭陽大喜之下又欲移兵攻打齊國,齊王得到消息後,召群臣商議。

當時齊國的軍隊戰鬥力還很薄弱,若與楚兵交戰,必是慘敗,但固守城池不出,也不是長久之計,所以齊王為此很擔心。群臣也沒什麼好辦法來阻擋楚兵的進犯。

齊王正在一籌莫展之時,忽有人報說秦國使臣陳軫前來拜見。

陳軫上殿後見齊國君臣皆麵有難色,問其原因,才知道楚國上柱國昭陽在得了魏國八座城池後,又來攻打齊國,他便對齊王說道:“大王不必擔憂,待我去叫他罷兵回國。”

齊王無法,隻好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讓陳軫去見昭陽。

陳軫見到昭陽後開口問道:“請問按楚國的賞製,對那些擊敗敵軍、殺死敵將而得城池的人,應給予什麼獎賞呢?”

昭陽回答說:“官封上柱國、爵封上執。”

陳軫又問道:“還有比這更高的獎賞嗎?”

“那要數令尹了。”

“您回國後。能封令尹嗎?”

昭陽哈哈笑道:“當然沒問題了!因為我馬上就能當令尹了。”

陳軫也仰頭哈哈大笑。

昭陽奇怪地問:“您笑什麼呢?難道您認為我在說謊嗎?”

陳軫搖頭道:“我沒有絲毫懷疑之心,隻是我覺得您既已是令尹了,又何必自取降職殺身之禍呢?”

昭陽聽了,氣憤地問道:“您這是什麼話?”

“將軍請莫動怒。讓我給您講這樣一個故事。有人送給他的門客一杯酒,門客們商量說:‘一杯酒,這麼多人飲用,毫無趣味可言。我們每人畫一條蛇,誰先畫成。那杯酒就讓他一人飲用。’眾人皆稱好,於是取來筆墨在地上畫起來。有一人頃刻便畫完了,拿起酒杯欲喝,他見眾人還沒有畫完,便自以為是地給蛇畫起腳來。另一人畫完,搶過酒杯一飲而盡,譏笑那人道:‘你見過有腳的蛇嗎?它穿不穿鞋呢?’先畫完的人後悔不已。

“現在您攻打魏國取城八座已是畫成蛇了,若再進攻齊國,打下來,你的官職還是令尹,若打不下來,身死爵位被奪,不亦悲乎?況且還有損於楚國的威望。兩下皆不討好,與那個畫蛇添足的人有什麼區別呢?您不如帶兵回國,功德圓滿。得楚王及全民的欣賞和讚頌,何樂而不為呢?”

昭陽仔細地想了想,覺得陳軫說得有理,果真連夜撤兵回楚國了。

【評析】

陳軫在此的遊說之法並不顯其高明之處,卻能夠達到最終的目的,其原因也不外乎陳說利弊。陳軫從昭陽的角度仔細分析昭陽所處的位置,指出其伐齊純屬多此一舉,並用寓言的形式點明其利弊,使昭陽不得不服。打了勝仗,自己已身居顯位。也不會得到更高的地位了;打了敗仗,還可能會受到懲罰,更何況自己又沒有必勝的把握,權衡利弊,當然擇利已者而從之。

現代活用

福特車價廉物美

亨利-福特不但首創了福特T型車,還首創了大批量生產方式,所以,他製造的汽車價廉物美。

福特有他獨特的經營思想。他認為,浪費和貪求利潤妨礙了買方的切身利益。浪費是指在完成某一工作時花費了多於這項工作所需的精力,而貪求則是由於目光短淺。應該以最小的物力和人力的損耗來進行生產,並以最小的利潤將貨銷出。以達到整個銷售額的增加即“薄利多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