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1 / 3)

符,本指我國古代朝廷調兵遣將所用的特殊憑證,具有很高的權威。這裏的“符言”,可引申為執政者(或身居要位的人)明察秋毫、獎懲分明必須奉行的準則。這些準則共有九條:一是位,即遵循安詳、從容等原則;二是明,即對事物做充分的考察;三是聽,印充分聽取別人的意見;四是賞,即賞罰要講求信用和公正;五是問,即要多方詢問以免偏聽偏信;六是因,即遵循天理和人情;七是周,即要周到細密;八是參,即要借助參照物以洞察幽微;九是名,即要做到名實相符。這些準則也可為現代管理者所遵循和借鑒。

1.心平氣和地麵對下麵的紛爭

《鬼穀子》中說:“安徐正靜,其被節先肉。善與而不靜,虛心平意以待傾損。右主位。”其中的意思是,作為君主,應始終保持安詳、從容、正派、冷靜,對人懷柔而有度。應善於讓利於人,與世無爭,並始終充滿危機感。以上說的是君主擺正自己位置的原則。

統治者若貪得無厭、目光短淺,對民眾隻是一味地侵奪和剝削,民眾就會起而反抗,甚至爆發起義。隋文帝楊堅深深懂得這個道理,所以當他建立隋朝後,一麵躬行儉樸,一麵采取了許多有利於鞏固政權的措施,與民休息,給民以惠。文帝的這些做法使社會風氣得到了淨化,民眾的負擔減輕,新建的隋王朝迅速得到了民眾的擁護,很快就穩定了下來。但是,隋煬帝楊廣繼承皇位後,荒淫奢華,急功近利,殘酷猜忌,先後三征高麗、開鑿運河、賦稅繁苛,百姓怨聲載道。隋煬帝為一己享受,以天下民眾為己私有,對其橫征暴斂,使民眾不得不起來反抗他的統治,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權力能給人帶來諸多好處,但它最讓人神往之處,莫過於它給予人的那份被眾人擁捧的感受。人多愛慕虛榮,當條件適合時,這種劣根性往往就會暴露無遺。秦朝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年輕時是個雇工,經常和夥伴們一起給別人家鋤地。他經常對朋友們說:“苟富貴,毋相忘。”但陳勝得富貴後,就開始驕橫起來,逐漸丟掉了謙遜的品格。後來一個曾經和陳勝一起給地主種田的同鄉聽說他做了王,特意從登封陽城老家來找他,敲了半天門也沒人搭理。直到其在陳勝外出時攔路呼喊其小名,才被召見,一起乘車回宮。因他是陳勝的故友,所以進進出出比較隨便,有時也不免講講陳勝在家鄉的一些舊事。不久有人對陳勝說:“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陳勝便十分羞惱,竟然把“妄言”的夥伴殺了,當年所說的“苟富貴,毋相忘”的話早拋到了九霄雲外。自此以後,“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王者”。最後,陳勝失敗被殺。

唐朝初年,出現了著名的“貞觀之治”,國家強盛。這不是偶然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認真總結隋亡經驗的結果。隋朝本是一個強盛的王朝,但短短數十年就滅亡了,唐太宗李世民認為是其統治者不懂得“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所致,於是勤躬自省,為避免“偏信則暗”,他多次鼓勵大臣上疏指出其不足之處,做到了“兼聽則明”。大臣魏征曾數十次上疏直陳其過,勸太宗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後魏征病死,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歎息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征已死,吾亡一鏡矣。”

以上事例告訴我們,對待屬下要心平氣和,且應學會仔細分辨,不要因為自己的權勢就置屬下的意見於不顧,鬧得自己最後身敗名裂,無處安身。心平氣和才能分辨好壞,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

2.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

《鬼穀子》中說:“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慮者,則無不知。輻輳並進,則明不可塞。右主明。”意思是,作為君主,眼睛要明亮,耳朵要靈敏,心靈要智慧。作為君主,若能借助全天下的眼睛去看,就沒有什麼看不見的;若能借助全天下的耳朵去聽,就沒有什麼聽不到的;若能借助全天下的心靈去思考,就沒有什麼不明白的。作為君主,若能集思廣益,就能明察秋毫,無可閉塞。以上說的是使君主明智的原則。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為統帥者,要了解集思廣益的價值,不能閉目塞聽,做一個孤家寡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項羽,有萬夫不敵之勇,最終卻命喪烏江,其致命錯誤就是因為剛愎自用。

齊國大夫鄒忌身材挺拔,容貌俊美。一天早晨,他穿戴整齊,照著鏡子,突然問他的妻子:“我跟城北徐公比,誰美?”他妻子說:“您美呀,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啊!”城北的徐公,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鄒忌不太相信,又問他的小妾:“我跟徐公哪個美?”侍妾說:“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啊!”第二天來了一位客人,鄒忌又問客人:“我跟徐公誰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過了一天,徐公來訪。鄒忌仔細看了看他,再照照鏡子,覺得自己差得遠了。晚上睡覺前,他才恍然大悟:“妻子說我美,是偏愛我;小妾說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說我美,是有求於我!”

鄒忌因此規勸齊威王獎勵進言者。沒有人不願意聽到讚美之詞,所以很容易被過多的讚美所蒙蔽,看不到隱藏的真相。所以一個富有智慧的領導者,要善於聽取各方麵的意見和建議。

戰國時代,秦王贏政即位以後,有些大臣向他建議說,現在有很多外來人才在秦國當官,他們會對秦國不利,請大王把這些人統統趕走。秦王接受了這個建議,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員,凡不是秦國人的,都必須離開秦國。有個楚國來的李斯,給秦王上了一份奏章,說:“泰山不拒絕小石頭,所以才成了泰山;大海不拒絕小溪流,所以才成了大海。從前秦穆公重用百裏奚、蹇叔,當了霸主;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圖強;惠文王重用張儀,拆散了六國聯盟;昭襄王重用範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外來人才建立了功業。現在到大王手裏,卻把外來人才都趕走,這不是幫助敵國增加實力嗎?”秦王覺得李斯說得很有道理,連忙派人把李斯從半路上追回來,恢複他的官職,並取消了逐客令。

李斯的這篇《諫逐客疏》,是一篇著名的政論散文,其中的名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至今發人深省。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在做一件事情需要決斷的時候,都必須充分發揮其成員的能量,集思廣益。我國三峽工程的實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三峽工程規模巨大,對於這樣一個大型工程,負責三峽工程的領導層並不是簡單拍板,而是廣泛聽取各方麵的意見。新中國成立之初,三峽工程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但是很多人從技術和財力等方麵提出意見,認為剛剛建國不久,國家還沒有足夠的財力修建這樣巨大的工程,在技術上也存在著很多困難。於是,這項工程就暫時被擱置下來。20世紀末的時候,三峽工程再次提上議事日程。雖然大部分人都表示讚同,但是對“反對派”所提出的技術、安全等方方麵麵的問題,政府並不是簡單地否定,而是組織專家逐一地去調查、核實、評估、論證,使設計和施工工作做得更深更細,確保了工程的順利建設。最終三峽工程得到了順利實施,三峽總公司技術委員會主任潘家錚在談到三峽工程時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反對派’對三峽工程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