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柳條編織笊籬的步驟》(1 / 2)

明想著“不懂裝懂”的典故時,

從東柳山帶回來的柳條“在鍋裏”翻了“九次”然後拿出,

看向了“腦海裏百科全書,編織笊籬的一頁”,

笊籬的原料;

最好是大暑至立秋間,將枝條剪下,捋葉、去皮後曬幹備用。剝皮的方法是,先從末端將皮掀起,用兩半竹片夾住卷起,扯下。晾曬時要避雨防黴,以免變質變色。編時用水洇透泡軟,以濕麻片包裹,減少水分蒸發,防止條子變幹變脆,

笊籬的製作;

以與笊籬把同向條子為經,橫向條子為緯。按預計笊籬的大小決定選用柳條的粗細、經的根數和緯的組數。經必須是偶數,緯(組數和每組的根數)可奇可偶。以4組緯、14根經(指單向,不包括回編),

開始編織笊籬叫“鳳起身”

鳳起身也稱起頭,一般用定緯編經法。等距離縱向平擺4組緯,每組6根,條子隔一出一根尖顛倒。用腳踏木板壓住緯條,從緯條的中點向前,依次編入經條。從左向右,第1根經條壓1挑1編入緯條,第2根經條挑1壓1編入緯條,以此類推編完14根經條。從第1根經條算起,兩根根超前,兩根根朝後,交替用條,,,,

之後是“鳳回頭”,

將編好的部分“180度旋轉”,使編好的一麵一直在編者的手中,將第一根經條和第一組緯條交接在用木錘打軟他,略微正著擰勁,繞過緯條壓1,挑1如此類推,

一直到“鳳涅槃”也就是收邊,

這個階段,編織四組緯條的左右兩端,使之與經條共同收入笊籬把(柄)。第一組緯條的一端向笊籬把一邊揻彎,壓第二組緯條,挑第三組緯條,壓第四組緯條,攏到笊籬把一邊。第二組緯條一端同向揻彎,壓第三組緯條,挑第四組緯條,攏向笊籬把一邊。第三組緯條的一端同向揻彎,壓第四組緯條,攏向笊籬把一邊。第四組緯條的一端同向揻彎,直接攏向笊籬把一邊。以同樣方法將緯條的另一端分別揻彎編織,攏向笊籬把,

鳳回頭,鳳涅槃結束後,把攏入笊籬把的緯條及經條暫時捆紮,對編成部分進行整理,解決回編揻彎不自然,條子疏密不勻、疊壓等問題。整理時,如遇折條,必須更換,不能續接,

最後就“鳳定身”,

將一根柳條砸軟,用其把揻彎攏入把的緯條捆紮,以防回彈、鬆散,有序地壓在前後兩層經條間,共同梳理後束緊成為笊籬把。如紮笤帚一樣,用粘繩將梳理的經緯條子,從上端(緊靠編織部分)開始束緊,以砸軟的柳條為經子正向擰勁捆紮,每道經捆紮五六匝,掖入捆紮條中。同樣方法,視把兒長短每隔1.2寸~3寸捆紮一道,間隔及捆紮道數視笊籬把的長短、粗細而定,

在過去,用石臼舂米,用碾子推米,都需把高粱、玉米等帶皮的糧食用水浸泡,用笊籬撈出瀝去水分,再加工去皮;豆類磨漿,先把豆豆昔(chaǐ)浸泡,揉搓後用笊籬打去浮皮;做米飯一般是把米煮至七八成熟,用笊籬撈出放平屜上蒸;煮餃子、炸(煮)海貨等也是用笊籬撈出。笊籬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且多與“吃”相關。過去店鋪的幌子是有講究的,笊籬就是幌子之一。北方客店,門口掛燈籠是隻管住宿不管飯食,掛笊籬是管住又管吃,即免費供應早餐、晚餐。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一排留宿的小店,沒有名號,隻有標記,有的門口掛一隻笊籬,有的窗口放著一對笊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