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白族的祭鳥節(1 / 1)

雲南鶴慶縣西山區的白族,到了清明和冬至這兩天,都要歡慶傳統的祭鳥節。

清明前後,黃鬱坪的茂林中,千萬棵野枇杷樹上,墜著琥珀樣的花絮;殷紅和雪白的杜鵑花,也破蕾怒放。這時,鳥雀都飛來了。有的歌唱,有的跳躍,有的在戲水……而白族人民都穿上節日盛裝,帶著包穀花、蕎籽花、剝了殼的鬆子仁、橡子果、剁碎的洋芋末。切細的蘿卜絲,現捕的各種昆蟲,陸陸續續彙聚到黃鬱坪來。此時,由一位遠近聞名的老歌手一聲召喚,男女老少便彙集到老歌手身後。老歌手從背包中,抓出一把鬆子撒向天空,接著便唱起西山區特有的民歌“哈植噥”,其他人也邊唱邊舞,同時把各種食物,合著歌舞的節拍,拋撒在花間樹叢,或者草坪上。吃慣了這種食物的鳥雀,竟飛到人群中來爭食。直到太陽當空,人們才陸續回去;讓百鳥盡情地享受那些美味。

關於祭鳥節的來曆有個傳說:在古時,黃鬱坪村有個白族婦女,生了36個兒女。兒女們長大了,她把12個姑娘嫁給了西山區12個部落的首領。母親怕出嫁後的姑娘不好好盤田種地,便派身邊24個兒子,每隔15天由一人去催促她們做農事。後來,24個兒子變成了24隻候鳥。它們仍不忘自己的職責,輪流著飛遍各地,呼喚人們燒荒、翻地、播種、除草、灌水、追肥、收割。人們按照它們的鳴叫做著相應的農事,於是年年獲得豐收。

後人便把候鳥出現的不同時間,定為山區的24個節氣。由於候鳥對山區人民有功,山區人民也特別愛護鳥雀,不僅不去捕捉它,而且每到清明前後,當百鳥在黃鬱坪的林中求偶、繁殖時,人們反而去拋撒食物。到了冬至時,百鳥南遷,各家各戶又炒了包穀花、蕎籽花,拋撒在屋前屋後、坡地四周,讓過往的鳥雀啄食。久而久之,人們就把清明和冬至這兩天定為祭鳥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