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侗族的花炮節(1 / 1)

花炮節是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重要節日。花炮節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據說在清朝光緒初年,廣西三江縣的富祿已是一個木材集散地,該地商人為招徠顧客,便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以燃放花炮來吸引四鄰群眾。按規定,奪得花炮者,除了獲得榮譽外,還有酒、肉、蛋等物質獎勵。年複一年,相沿成習,便成了傳統的花炮節。

節日清晨,人人穿上新裝豔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彙集到山坡下,江岸邊。隨著樂隊的嗩呐聲,侗族人民開始放花炮了。花炮一般放三次,分為頭炮、二炮、三炮。舊社會統治階級給搶花炮蒙上了一層迷信色彩,說什麼搶得頭炮是財源昌盛,二炮是高官厚祿,三炮是人丁興旺;如今人們說:搶得頭炮是勝利,二炮是團結,三炮是幸福!在每炮都係上一隻象征吉祥的鐵圈,外用五顏六色的絲線包紮好。主持者一聲令下,便點燃火炮,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把鐵圈衝入空中,然後徐徐下落。早已等候的30多位壯漢,以小組為單位奮起爭奪。他們一忽兒東,一忽兒西;從岸上搶到水裏,又從水裏奪到岸上;這組搶奪來了,那組又奪了過去。要把這個小小的鐵圈送到20米遠的“主席台”,足足爭奪一個小時。觀看的成千上萬的人群向鐵圈奪得者歡呼,表示熱烈祝賀。“搶花炮”的活動,不僅是比力氣,而且是賽智慧,往往要智勇雙全的小組才能奪魁。奪得花炮的選手,分別捧著鏡屏及紅蛋、甜酒、粽糕等獎品回家去,樂隊和群眾擁簇著他們,像歡送得勝回朝的將軍。

放過花炮後,便開始各種遊藝活動:蘆笙隊比賽蘆笙;青年男女有的比賽射擊,有的唱歌跳舞,有的互尋對象傾訴愛情;老人則在樹下“鬥鳥”或談家常,此外還有熱鬧的物資交流活動。入夜,人們興高采烈地看侗戲、彩調和電影;座座木樓傳來動聽的“多耶”(侗族的一種民歌)聲、琵琶聲和直笛聲。色彩斑駁的侗家花炮節,白天有白天的風韻:熱熱烈烈,歡欣鼓舞;晚上有晚上的情調:委委婉婉,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