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竿節是雲南騰衝、盈紅縣一帶傈僳族的傳統節日,相傳已有500多年的曆史。
陽春三月,杜鵑花開得正豔。刀竿節的序幕在一片歡呼聲中揭開了。傈僳族男女老少穿著豔麗的節日盛裝,跳著民族舞蹈——三弦舞,從四麵八方趕來聚會。刀竿節的主要節目有“跳火海”和“登刀梯”兩項。
節日第一天傍晚,炊煙四起,铓鑼聲聲,羊腸河畔的刀竿節場地上,一堆大火熊熊燃起,一群傈僳族男女群眾手挽手,拉成一個大圓圍,繞火堆跳起舞來。當栗柴明火燃盡剩下通紅的木炭時,節日的主持者宣布“跳火海”開始。隻見8個剽悍的傈僳族漢子赤著雙腳,快步跑入場地,一個跟著一個縱身跳入火海,快速地跳躍前進,在火中敏捷地打筋鬥、翻身、滾撲,攪得火星四濺,煞是好看。接著,雙手拿著通紅的火炭,在身上、臉上快速地搓揉著,進行一場真正的火的“洗禮”。直到這大堆火炭被踏成碎屑,火焰奄奄一息,跳火海才結束。觀眾懸著的心也才放了下來。
節日第二天上午10時,成千上萬的觀眾已把藤篾框起的場地圍得水泄不通。場地內,20多個傈僳族漢子正在捆紮刀竿:他們把2棵14米多的紅木樹杆像樓梯似的並排放在一起,中間用36把傈僳族長刀作橫擋,用竹子和藤篾把它綁牢,刀刃向上,寒光閃閃,其中有三蹬架成剪刀形。樹杆上係著紅、黃、綠色的紙花,十分顯眼。太陽當頂,鼓、鑼、铓齊鳴,在主持者的指揮下,傈僳族漢子喊著有節奏的雄壯號子,把刀竿緩緩豎直,四周用水廣藤拉緊固定。一時,鞭炮聲聲,號角嗚嗚。頭天晚上跳火海的8個表演者纏著紅布包頭,身著紅袍,打著光腳板,健步來到刀竿下。飲完一大碗白酒,隨即縱身跳上刀竿,他們魚貫而上,用雙手緊握上層的刀麵,將赤腳斜放在鋒利的刀刃上,手腳交替,勇敢、機智、靈巧地攀援而上,爬到竿頂時,還做高難度的倒立動作。幾千觀眾仰麵觀看,無不瞠目結舌,讚歎不已。扣人心弦的“跳火海”、“登刀梯”表演,表現了傈僳族人民勇敢、豪放的性格。
土家族的花兒節
每年農曆六月六,是土家族一年一度傳統的花兒節,也稱花兒會、山歌節或少年節。花兒節是流行於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的一種唱山歌、對山歌盛會。節日期間,除土家族外,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少數民族都趕來參加節日活動,聚集在一起賽歌。
節日的來曆還有段美好的傳說:在古時候,有五個土族姐妹,她們不但相貌美麗,而且歌喉像銅鈴般清脆,隻要一唱起“花兒”,飛鳥就收起翅膀,雲彩不再遊蕩,江水不再流淌,蓓蕾馬上開放。許多年輕小夥子,從四麵八方慕名趕來對歌,唱了十天十夜,還是唱不過這五朵金花。第十一天早上,在太陽升起的地方,飄來五朵絢麗的彩雲,把五姐妹卷走了。後來人們說,土族五朵金花變成了“花兒仙子”,天天為玉皇大帝唱“花兒”。人們為了紀念她們,土家族就規定每年農曆六月六,舉行歌手對唱,年複一年,便形成了傳統的花兒節。
節日這天,各族人民穿著豔麗的服裝,騎著自行車,坐上拖拉機,趕著毛驢,帶上帳篷、焜鍋(大餅)接踵而來,參加者數千至十餘萬不等。男女青年三五成群對歌,用“花兒”歌唱祖國、歌唱勞動與愛情,也唱膾炙人口的曆史故事。“花兒”都是即興而編,聲調高亢舒長,內容分抒情、敘事兩類,形式有獨唱、對唱。歌聲溝通了人們心靈感情、振奮了精神。
入夜,人們圍著熊熊篝火繼續歌唱,很多男女青年徹夜不眠,仍以飽滿的情緒、嘹亮的歌喉對唱,從而播下了愛情種子。
花兒節會期一般五天,人們直唱到節日結束,待到太陽落山,才戀戀不舍相互告別。花兒節成為我國特有的音樂節,歌聲交織成一個巨大的音樂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