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農區鼠害控製技術規程(2 / 2)

6控製措施

根據鼠密度調查,鼠密度超過控製指標的農區,應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等措施,控製農區鼠害。

6.1化學防治

6.1.1應選用在農藥管理部門登記,並在有效期內的殺鼠劑。

6.1.2選擇當地鼠類喜食的新鮮食物,如稻穀(或大米)、玉米、小麥、甘薯等或其他易於被鼠類采食的物質作為毒餌的基餌。

6.1.3配製毒餌執行NY/T1276。常用殺鼠劑品種及毒餌配製濃度。

6.1.4投餌方法

6.1.4.1無遮蓋投餌

6.1.4.1.1農田:將毒餌投放在田埂、溝渠邊、鼠洞等鼠類經常活動的場所,每10m投餌1堆,每堆5g~10g,每667平方米投餌量150g~200g。在鼠密度高的地方增加投餌堆數和投餌量。

6.1.4.1.2農舍:將毒餌投放在居室、廚房、糧倉及畜禽圈旁等鼠類經常活動的角落或隱蔽處,每15平方米投餌2堆,每堆5g~10g。

6.1.4.2毒餌站投餌

6.1.4.2.1選材:選用竹筒、PVC管、飲料瓶、花盆、瓦筒等材料,口徑≥5cm。

6.1.4.2.2製作:毒餌站製作方法及適用範圍。

6.1.4.2.3使用:農田每667平方米放置毒餌站1個,將毒餌站固定於田埂或溝渠邊,離地麵3cm左右。農舍每戶投放毒餌站2個,重點放置在房前屋後、廚房、糧倉、畜禽圈等鼠類經常活動的地方,將其固定。每個毒餌站內放置毒餌20g~30g,放置3d後根據害鼠取食情況補充毒餌。毒餌站可長期放置。

6.1.5安全措施

6.1.5.1殺鼠劑及毒餌應由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員負責保管、發放,與其他物品分開存放,所用滅鼠工具、容器及投藥器材均注明“有毒”字樣,使用後及時清洗,投餌後剩餘的毒餌應及時回收。

6.1.5.2投放毒餌後,應設立警示標誌,5d~10d內禁止放養禽畜。投餌後及時搜尋、清理死鼠,作無害化處理。

6.1.5.3使用抗凝血類殺鼠劑投餌期間應配備解毒藥劑,如發現誤食中毒,就近送醫。抗凝血殺鼠劑配備維生素K1。

6.2農業防治

結合農田基本建設、調整耕作製度、灌溉、整治農舍環境衛生和其他農事活動等措施,惡化害鼠生存環境,以達到降低鼠密度的目的。大規模開展此類防治應取得當地相關管理部門同意。

6.3物理防治

采用捕鼠夾、捕鼠籠、粘鼠板、弓箭(地箭)等裝置或人工設置陷阱捕殺害鼠。捕殺工具應避免造成對人、畜的嚴重傷害。

電捕鼠器應經過農業植保器械管理部門登記。使用者應經過技術與安全操作的培訓。在使用範圍應有顯著的標誌。

6.4生物防治

利用貓、猛禽、蛇類、鼬類等鼠類天敵降低鼠類數量,或應用對人、畜安全而對害鼠有致病力的生物製劑控製害鼠數量。應鼓勵實施保護天敵的措施。可通過營建天敵窩巢、棲息地等措施招引天敵。

引入天敵或生物製劑前應經過專家論證,並建立應急預案。實施過程一旦發現對人、畜或環境有害應立即停止。

7防治效果調查

7.1夾夜法

適用於農田或農舍區鼠害防治效果調查,在投放毒餌前1d及投放毒餌後15d~30d,采用夾夜法調查鼠密度(捕獲率),調查方法及計算方法見《農區鼠害監測技術規範》(NY/T1481-2007),根據投放毒餌前和投放毒餌後鼠密度,按公式計算防治效果。

7.2粉跡法

適用於農舍區鼠害防治效果調查,采用20cm×20cm滑石粉塊,厚度1mm,沿牆基、樓道等鼠類經常活動的地方布放,每15平方米房間布放2塊,共布放粉塊100塊以上,晚放早查,統計有鼠跡粉塊數(陽性粉塊數)和有效粉塊數,按公式、計算粉塊陽性率和防治效果。

7.3弓箭(地箭)法

適用於鼢鼠等地下生活鼠種的防治效果調查。

在新土堆(鼠丘)附近挖開鼠道,安裝弓箭(地箭),次日統計捕獲鼠數量,按公式、計算鼠密度(捕獲率)和計算防治效果。